大学专业基础写作知识点
写作的意义和作用1、交流思想,传递信息。2、总结经验,传播知识。2、制造舆论,谋求发展。4、表达感情,增强技能。 写作的规律1.三分法2.四分法意化、内孕、外化、再创造1)意化过程即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过程。写作意识就是内心对写作行为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性的观照。怎样培养和增强写作意识?有意识从写作角度看待事物善于捕捉可写作的东西要有一种探索的精神2)内孕:即文章的构思过程。3)外化:即行文的过程。4)再创造:读者的再创造:读者结合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深层内容。 写作主体的素质:是指写作主体在写作方面的先天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特点。(气质、性格等) 写作主体的能力1.观察含义:是借助人的感官,全面、深入、细致地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知觉过程。2.感受能力,就是指写作者主体的感官受到各种外界事物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相应的心理活动。3.记忆能力:是指人对所经历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能够识记、保持、再现的能力。4.思维能力抽象思维:又叫逻辑思维,是指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式进行的思维。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或形象进行的思维。灵感是创造活动中的顿悟现象(妙舞、颖悟、沈启)灵感思维又叫顿悟思维,使人类的一种特殊思维现象。它表现为一种新思想、新意象在头脑中的突然涌现。灵感的特征(1)偶然性(2)突发性(3)易逝性(4)独创性5.想象能力: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主题:文章内容所表现或说明的最主要的思想。叙事性作品中常称作“中心思想”,议论性文体中常称作“中心论点”。2.议论文:直接、明确散文:间接、含蓄小说:多元、有争议3.立意:正确鲜明集中深刻新颖 1.结构与思路:结构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2.结构的文体特点:记叙类开端(前序幕)发展高潮结局(后尾声)戏剧场、幕为结构层次。小说体现在人物、环境、情节当中。诗歌以节、行为结构层次。散文复杂,“形散神不散”,富于变化,往往以某种情绪、感情为序展开,缺少规律性。议论文相对简单,往往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结构:绪论本论结论)3.素材:是指作者在创作前为了写文章而搜集的未经加工整理的原始材料。题材:广义指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领域,一般特指文学作品的叙述对象,是作品内容反映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狭义的题材指经过作者选择、剪裁写进作品中的素材,通常人们习惯称之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