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 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 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 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考点】 散文;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 (1)BDE (2)B (3)D (4) ①用武力使人服从(征服人),人家不是心中诚服,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道德使人服从(征服人)的,人家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 ②这不是因为要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要在同乡中博取名誉,也并非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 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解答】 (1)句意: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不如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 第一个“而”字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连接“恶辱”和“居不仁”,中间不能断开,故第一处断在B处; “是……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且“恶湿而居下”与前文“恶辱而居不仁”句式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故第二处应在D处断开; “之”是代词,是“恶”的宾语,应在“之”后断开,故第三处应在E处断开。 故在BDE三处断句。 (2)A.正确。两个“治”都是“治理”的意思。句意:能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字含义相同。 B.“含义相同”错误。代词,这、此/认为正确、对。句意:由此看来。/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显明。 C.正确。损害、伤害/盗贼。句意:是损害君主的人。/盗贼只爱他自己, 不爱别人。 D.正确。侍奉/做事。句意: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故选B。 (3)D.“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错误,原文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用比喻论证强调了“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重要性。 故选D。 (4)①第一个“服”,使动用法,使……服从;“赡”,足;“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判断句。译文:用武力使人服从(征服人),人家不是心中诚服,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道德使人服从(征服人)的,人家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 ②“所以”,表原因;“内”,同“纳”,结交;“要”,求取;“然”,这样;“非……也”,判断句。译文:这不是因为要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要在同乡中博取名誉,也并非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参考译文: 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创王业),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创王业)。靠武力使人服从,并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凭借道德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孟子说:“有仁义就会光荣,没有仁义就会耻辱。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 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孔子说:‘能治理好他的国家,谁敢侮辱他?’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太申》也说:‘天造作的罪孽,还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却无处可逃。’正是这个意思。” 孟子说:“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让优秀的杰出的人有职位,那么天下的读书人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社会供职。对于耕田的人,只要他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税,那么天下的农民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田野里耕种。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邻国的人民,就会像对父母一样敬仰。像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若是还不能称王行王道,那是没有的事。”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并非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 君主不行的,是损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 【点评】 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选自《论语•雍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选自《论语•颜渊》) 乙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丙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选自《老子•第十一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选自《老子•第四十八章》) 丁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 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螤斛不敢入于四境。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注】斔(yǔ)斛:计量单位,这里指与本国标准不同的度量衡。 (1)下列对材料甲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恶其声而然也”与“交相恶则乱”(《兼爱》)两句中的“恶”含 义不同。 B.“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与“人之有是四端也”两句中的“是”含义相同。 C.“为道者日损”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 D.“凿户牖以为室”与“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虽然孔子在不同情境下对“仁”的阐释不尽相同,但总体上他认为“仁”的境界并非不可企及。 B.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本性中善的因素,人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天性是“仁”“义”“礼”“智”等道德的开端。 C.道家重视“无”,《老子》中以具体事物为例生动阐释了“无”的作用,而《庄子》则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巧妙表现了“无”的境界。 D.大臣及父兄对文王重用臧丈人的做法表现出不安,为了安抚众人,文王通过编造“梦见良人”的故事使他们相信这是“先君之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②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5)材料丁所讲述的故事体现了材料甲、乙、丙中儒道两家怎样的思想理念?请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考点】

教辅习题相关资料
4.6万次浏览
9113人收藏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后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后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考题解析及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考题解析及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真题及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真题及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各地真题解析及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各地真题解析及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考试真题解析及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考试真题解析及答案

高中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题(含答案)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识点梳理练习含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考试真题及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考试真题及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真题解析及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真题解析及答案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识点梳理练习(含答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上册20201113196

高二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检测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答案与翻译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7、默写(1)《大学之道》中,提纲挈领地提出“三纲”的主要内容的是_,_,_,_,(2)《大学之道》中,阐述“止”“静”“安”三者的关系的是:_,_,_,(3)《大学之道》中谈到,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一定要先获得知识的句子是:_,_,_,(4)《大学之道》告诉我们获得知识的方法是:_。(5)《大学之道》中谈到从天子到老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_,_。”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群文阅读及对点练习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群文阅读及对点练习群文阅读《论语》与《孟子》中“孝”之比较儒家文化十分注重人伦关系的和谐完整,十分注重“孝道”。儒家的“孝”不仅仅指对父母的孝顺,还指包括了所有的人伦关系在内的“孝”。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和孟子所著的《孟子》里都阐述了他们对“孝”的理解。他们都宣扬了一种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思想,但是他们对于“孝”的理解又有些微的不同。鉴赏一《论语》中提到“孝”字的地方有大概十四处,其中阐释了“孝”之义的有:(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微赏: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把“孝”放在“学”之前,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微赏:“孝”即“无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21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精品
DOCX38.2KB 33
1/33
2/33
3/33
4/33
展开阅读剩余29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