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实施范围资源型地区主要包括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独立工矿区和资源枯竭城市等类别,共涉及22 个区县。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 年)》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城市、成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和再生型城市4 类,涉及的分别为成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再生型城市。采煤沉陷区是指因井工方式开采地下煤炭资源,造成地表岩土移动变形或地形地貌变化,导致地上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的区域。现状采煤沉陷区面积约260 万亩(其中重点采煤沉陷区45 个、面积140 万亩,一般采煤沉陷区46 个、面积120 万亩),影响人口约32 万人,涉及10 个区县。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地区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体制机制、夯实转型基础、补齐民生短板,加快形成内生动力强劲、人民生活幸福、生态环境优美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二)基本原则。尊重规律,加快转型。科学把握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规律,遵循资源型地区阶段性演进发展的经济规律,有效整合各类生产要素,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主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 保障资源能源安全(四)统筹资源能源开发与保护。统筹规划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勘查和开发利用,提升资源能源储备、供给和保障能力及水平。加强对天然气、页岩气勘探,推动天然气与太阳能、地热源、水源等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支持利用采煤沉陷区受损土地、其他闲置土地以及屋顶、水面等可利用空间发展光伏发电,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发电。有序推进有条件区县适时发展光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等项目。持续推进页岩气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支持梁平区、彭水县提速页岩气实质性开发利用。加强资源能源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油气电力、氢能等重大技术攻关,攻关海相深层、常压页岩气?口陆相页岩油气富集评价技术,依托现代信息通讯及智能化技术,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 坚持创新引领,推动资源型地区创新发展(七)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谋划建设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组建实验室,逐步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推动升级创建国家高新区,加快推动"以认促建"市级高新区建设。 加强校企院企合作,鼓励资源型地区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组建"高校+科院所硏+企业"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担国家、市级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积极打造应用究平硏台,加快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建设,构建产学深度融硏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地区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川城科技协作,加强科技政策、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等协同联动。 坚持统筹联动,推动资源型地区协调发展(十)加强区域协同。鼓励资源型地区以地区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 协调发展等区域合作为契机,加强资源共享、市场共建。持续深化城市协作、单位定点帮扶、库区对口支援和毗邻地区等区域合作,对接先进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促进资源、资本、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跨省流动。支持城口打造门户,建设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合作先行示范区。聚焦"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布局创新资源,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同联动的创新机制,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建好支点城市、"桥头堡"城市,发挥"一区"对"两群”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飞地经济”,优化产业和城镇空间布局。(十一)支持资源枯竭地区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十三)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国土空间绿化行动。严格落实资源开采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防范闭坑矿山的潜在污染风险。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落实企业和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探索第三方治理模式,加快解决工矿废弃地、歼石山、尾矿库、露天矿坑等历史遗留问题,推进猛产业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鼓励采用”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对资源型地区实施生态修复,统筹策划实施一批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示范项目。注重能源产业和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支持沉陷区综合治理、独立工矿区改造 坚持合作共赢,推动资源型地区开放发展(十六)加强跨区域能源和产业合作。主动对接国际市场,立足国内需求,积极参与协同推进国际国内资源能源市场融合发展,培育跨境资源能源贸易产业,促进跨境产业链融合,探索区域一体化合作新模式。依托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陆海新通道、班列等建设,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资源能源国际合作,建设境外资源能源开发基地,巩固和拓展能源矿产开发、石油勘探等领域大项目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带动新材料、高端制造、化工设备、环保设备和特色农产品等走向国际市场,培育"造"跨国企业。深化地区对接,主动建立产业合作对接关系,链条式、集群化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大重大开放平台协同互动和通关合作力度。 坚持保障民生,推动资源型地区共享发展(十八)提高普惠性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推进资源型地区公共服务均衡普惠发展、整体提升,着力改善资源型地区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硬件设施条件,补齐硬件设施短板。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城市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和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推进集团化办学,继续加大对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支持建设一扌青少岀年课外活动中心。扌L 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增强矿区医疗机构综合能力,着力完善矿业工业职业病、常见病防治设施建设,提高诊疗水平。充分挖掘资源地区的资源和 强化政策支持与组织保障(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全面领导,强化区县主体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市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在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创新、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资源型地区相关区县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担当、主动作为,全面落实好本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各项重点彳壬务落到实处,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方案实施涉及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要按程序报批。(二十二)健全长效机制。完善资源能源开发秩序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勘查开发准入和分区管理制度,协调推进资源能源开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落实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推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