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具体内容 一、首诊负责制度要点 【定义】 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基本要求】 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要旨】 医疗活动连续性、医疗活动要体现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性。 二、三级查房制度 【定义】 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基本要求】 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 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要旨】 科主任领导下的医疗团队负责制; 通过患者评估来制定治疗计划,而非通过诊断; 每个医师的医疗行为都必须通过授权获得,诊疗决策权和诊疗实施权有分离。 三、会诊制度要点 【定义】 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规范会诊行为的制度称为会诊制度。 【基本要求】 按会诊范围,会诊分为机构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机构内多学科会诊应当由医疗管理部门组织。 按病情紧急程度,会诊分为急会诊和普通会诊。机构内急会诊应当在会诊请求发出后10分钟内到位,普通会诊应当在会诊发出后24小时内完成。 医疗机构应当统一会诊单格式及填写规范,明确各类会诊的具体流程。 原则上,会诊请求人员应当陪同完成会诊,会诊情况应当在会诊单中记录。会诊意见的处置情况应当在病程中记录。 前往或邀请机构外会诊,应当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要旨】 鼓励专科专治和遵循诊疗规范;急会诊,10分钟到位。 四、分级护理制度 【定义】 指医护人员根据住院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对患者进行分级别护理的制度。 【基本要求】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分级护理管理相关指导原则和护理服务工作标准,制定本机构分级护理制度。 原则上,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4个级别。 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变化动态调整护理级别。 患者护理级别应当明确标识。 【要旨】 解决了如何界定各种护理级别的巡视间隔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定义】 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通过值班和交接班机制保障患者诊疗过程连续性的制度。 【基本要求】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性医疗值班体系,包括临床、医技、护理部门以及提供诊疗支持的后勤部门,明确值班岗位职责并保证常态运行。 医疗机构实行医院总值班制度,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在医院总值班外,单独设置医疗总值班和护理总值班。总值班人员需接受相应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医疗机构及科室应当明确各值班岗位职责、值班人员资质和人数。值班表应当在全院公开,值班表应当涵盖与患者诊疗相关的所有岗位和时间。 当值医务人员中必须有本机构执业的医务人员,非本机构执业医务人员不得单独值班。当值人员不得擅自离岗,休息时应当在指定的地点休息。 各级值班人员应当确保通讯畅通。 四级手术患者手术当日和急危重患者必须床旁交班。 值班期间所有的诊疗活动必须及时记入病历。 交接班内容应当专册记录,并由交班人员和接班人员共同签字确认。 【要旨】 建立医院总值班领导下的全院性值班体系; 总值班人员需接受相应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四级手术、患者手术当日、急危重患者必须床旁交接班; 当日入院患者,病情稳定,不需交班; 非本机构执业医务人员不得单独值班; 值班期间所有的诊疗活动必须及时记入病历。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定义】 指为尽早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的制度 【基本要求】 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疑难病例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没有明确诊断或诊疗方案难以确定、疾病在应有明确疗效的周期内未能达到预期疗效、非计划再次住院和非计划再次手术、出现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并发症等。 疑难病例均应由科室或医疗管理部门组织开展讨论。讨论原则上应由科主任主持,全科人员参加。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人员或机构外人员参加。 医疗机构应统一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的格式和模板。讨论内容应专册记录,主持人需审核并签字。讨论的结论应当记入病历。 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成员中应当至少有2人具有主治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要旨】 疑难病例不根据时间,根据本机构诊疗流程来确定;包括治疗 后效果不好,非计划的医疗行为。 七、危急重患者抢救制度 【定义】 指为控制病情、挽救生命,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并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的制度。 【基本要求】 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等。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的机制,确保各单元抢救设备和药品可用。建立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急危重患者优先救治。医疗机构应当为非本机构诊疗范围内的急危重患者的转诊提供必要的帮助。 临床科室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限制。 抢救完成后6小时内应当将抢救记录记入病历,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主持抢救的人员应当审核并签字。 【要旨】 明确何谓急危重患者;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机制;绿色通道制度。 八、术前讨论制度 【定义】 指以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手术安全为目的,在患者手术实施前,医师必须对拟实施手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预期效果、手术风险和处置预案等进行讨论的制度。 【基本要求】 除以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诊手术外,所有住院患者手术必须实施术前讨论,术者必须参加。

规章制度相关资料
9.3万次浏览
1.9万人收藏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具体内容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具体内容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具体内容一、首诊负责制度要点【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基本要求】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要旨】医疗活动连续性、医疗活动要体现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性。二、三级查房制度【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基本要求】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第1页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重要保障。加强医疗核心制度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还可以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医疗费用控制。下面将介绍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2.医生执业资格管理制度:规范医生执业行为,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3.医保制度: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医疗保障。4.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制度,降低药品价格,保障药品质量。5.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机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防止“医闹”事件发生。6.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7.急救医疗服务制度:建立健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急救能力和水平。 18项医疗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

医疗核心十八项制度

医疗核心十八项制度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完整版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完整版

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查房制度 会诊制度 分级护理制度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急危重患者急救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核对制度十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 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十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完整版

医疗机构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机构十八项核心制度

(1)首诊医师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负责、查房制度。(3)会诊制度。(4)分级护理制度。(5)值班与交接班制度。(6)疑难病例讨论制度。(7)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8)术前讨论制度。(9)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0)查对制度。(11)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2)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14)危急值报告制度。(15)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16)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

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 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实行正(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查房。危重者入院后当天要有上级医师查房;1、三级医师查房规定(1)每周查房1-2次,应由二级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2)解决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及危重病人的诊疗计划,决定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新的治疗方案及参加全科会诊。(3)抽查医嘱、病历(特别检查是哪级医师查房,记录书写的质量)、护理质量、发现缺陷、纠正错误、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医疗水平。(4)利用典型、特殊病例,进行教学查房,以提高教学水平。 手术分类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手术指各种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麻醉方法(以下统称手术)。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手术分为四级: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 手术医师级别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手术医师的级别。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1、住院医师(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硕士学位、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2)高年资历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2)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3、副主任医师:(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有博士后学历、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 各级医师手术权限(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高年资住院医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一级手术。(三)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二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级手术。(四)高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五)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六)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或根据实际情况可主持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七)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以及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手术或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高风险科研项目手术。(八)对资格准入手术,除必须符合上述规定外,手术主持人还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手术的准入资格者。(九)考虑到我 手术审批程序1.手术科室主任必须由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医疗组组长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医师担任,医疗组组长按医师级别确定组内每例手术的术者和助手名单。需要全科会诊的,至少提前1天交科主任组织全科会诊并审批。 科主任审批全科各医疗组每例手术的术者和助手名单,确保医师级别与手术分类相对应,签字生效。原则上,不批准越级手术。特殊情况下可以批准,但必须保证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患者选择医生时应以医疗组为单位,执行医师分级手术制度为前提。 手术审批权限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拟施行的不同级别手术以及不同情况、不同类别手术的审批权限。我院施行手写通知单报送,科主任必须审核通过后签字方可报送。 二级手术:科主任审批,住院医师职称以上医师报手术通知单。 三级手术:科主任审批,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医师报手术通知单。 四级手术:科主任审批,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医师报手术通知单。

18项医疗核心制度

有个病人来了( 首诊负责制), 有点重,请上级一起看( 三级查房制度), 上级也觉得重,请其他科一起看( 会诊制度), 大家都觉得很重,是个疑难病人( 疑难危重病历讨论制度), 大家商量一下,要抢救啊(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首诊负责制度记忆要点:1、有个病人来了老先生,哪儿不舒服呀? 首诊负责制度1、首诊医生和首诊科室上级医生2、三次未明确诊断疑难讨论3、首诊科室组织会诊首诊医师负责到底4、未明确收治科室写好病历,紧急处置后会诊或转科5、确系他科疾病不得私自涂改科别二、三级查房制度记忆要点:2、病情急重,或者有搞不定的地方,请上级一起看这里疼不疼啊?不明原因发烧嗯,嗯血象也不高二、三级查房制度1、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每周至少查房1次。主治医师_每3天至少查房1次。住院医师、每天至少查房2次。2、入院查房:住院医师2小时内,一级查房。主治医师_、48小时内,二级查房。主任医师1周内,三级查房。3、危重患者:主任医师病危通知当天起连续3天查房。4、手术患者:主治或以上医师术后3天每天查房。一般患者,二级查房。5、出院、转院前患者危重、疑难患者,三级查房。6.驾观患者:住院医师坐小时内一级查房 会诊制度记忆要点:3、上级觉得有会诊的必要,请其他科一起看好,马上病情复杂,请外科通知!会诊! /

18项核心医疗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新)

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全文

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全文

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全文导读:新《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共分8章48条,重点进行了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制度的设计,建立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体系。总结提炼了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严格执行。那么,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分别是什么?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计委组织制定了新《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并于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分8章48条,在高度凝练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先进做法,重点进行了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制度的设计,建立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体系。总结提炼了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严格执行。第1项首诊负责制度(一)患者首次就诊的科室为首诊科室,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首诊医师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作出初步诊断与处理,并认真书写病历。(二)诊断为非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21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具体内容

DOCX21.3KB 15
1/12
2/12
3/12
4/12
展开阅读剩余8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