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轻化工大学202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学校基本情况四川轻化工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一所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等九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五十余年本科、近二十年研究生教育历程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市和宜宾市,拥有李白河、汇东、黄岭、宜宾四个校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教育传统优秀,连续两次获得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首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首批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四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特色发展。学校办学定位明确,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高。 办学定位: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胸怀世界,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更优、科技创新能力更强、服务地方经济水平更高,全面建成创新大学、开放大学、智慧大学、和谐大学。办学类型:应用型综合性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87人,学校聘有外聘教师656人,折合教师总数为2315.0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9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66%;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67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4.02%;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166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3.90%,教师队伍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教师职称结构合理。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6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87%,其中具有正高职务的专任教师18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16%,副高职务的专任教师4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86%。教师学位结构合理。 教学建设与改革(一)专业建设我校专业现有9个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17个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当年学校招生的校内专业74个,停招的校内专业4个,停招的校内专业分别是:市场营销,测控技术与仪器,酒店管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我校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7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7人,所占比例为87.01%,获得博士学位的43人,所占比例为55.84%。(二)课程建设学校加大课程开发和建设力度,全面打造课程转型,升级资源共享。我校已建设有3.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1.0门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2-2023学年,我校开设本科课程总计3707门,18075门次。2门课程获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 质量保障体系(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全面增强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明确本科教育质量责任主体,固化本科教育会议制度,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第一责任人。建立了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听课制度;在行课第一天学校党委书记及校长带队开展教学检查;设立校长、书记信箱,校领导接待日,畅通教学反馈渠道。每两年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年专题研究本科教育不少于两次,学院每年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研讨会。坚持本科优先的资源配置制度。2022-2023学年,学校调研了所 学生学习效果(一)毕业情况2023年共有本科毕业生11267人,实际毕业人数11265人,毕业率为99.98%,学位授予率为97.06%。(二)就业情况截至2023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8.30%。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75.32%。升学1488人,占13.21%,其中出国(境)留学33人,占0.33%。 (三)转专业与辅修情况2022-2023学年,转专业学生543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1.38%。辅修的学生169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0.43%。 特色发展(一)贯彻实施“13138”本科教育教学工程,助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新发展2023年,教务处在梳理并总结学校近年来本科教育教学方面成绩与不足的基础上构建并实施了“13138”本科教育教学工程:着力构建校企二元互动、五育协同、六环融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1式);不断完善本科教育制度体系、校院二级管理体制、考核与奖励并重的激励机制(3制);整体推进《四川轻化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1划);全面实施《四川轻化工大学本科教育提质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本科教育11258实施方案》和《课程思政实施方案》(3案);持续推进产业学院、专业、课程、教材、教学团队、课堂、课程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未来工作思路学校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持续、有效的改进。(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专业建设还需要多方发力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大,淘汰与改造陈旧专业的空间还不小,新型交叉专业申报个数不多。学校国家与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还不多,专业建设整体质量有待提升。学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证的专业仅仅6个,还没有师范专业通过认证。 2.教育教学信息化不够学校近年来开拓了宜宾校区和李白河校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