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轻化工大学202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四川轻化工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一所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等九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五十余年本科、近二十年研究生教育历程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市和宜宾市,拥有李白河、汇东、黄岭、宜宾四个校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教育传统优秀,连续两次获得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首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首批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中国酒业协会授牌与五粮液集团共建的“中国白酒学院”。 学校占地296.2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5.14多万平方米,国有资产总值近百亿元。学校现有教职工2625人,其中,专任教师1987人:教授、副教授占比近34.54%;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83.52%。学校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等省部级以上 专家22人次。学校聘请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共计1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 学校现有24个学院,82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来自6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等共计4.5万余人。学校现有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9个省级“卓越计划”教育培养专业,4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1门国家一流课程,22门省级一流课程,1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学校从严施教,推行本科教学质量“11258”量化指标考核,整体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推进中国白酒学院、彩灯学院、盐帮美食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在校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竞赛活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0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超过88.30%,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特色发展。学校办学定位明确,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高。 办学定位: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胸怀世界,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更优、科技创新能力更强、服务地方经济水平更高,全面建成创新大学、开放大学、智慧大学、和谐大学。 办学类型:应用型综合性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以轻工化工为特色,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和历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胸怀世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四川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82个,涵盖9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42 个,占51.22%;理学专业8个,占9.76%;文学专业7个,占8.54%;法学专业2个,占2.44%;经济学专业2个,占2.44%;管理学专业11个,占13.41%;教育学专业2个,占2.44%;历史学专业1个,占1.22%;艺术学专业7个,占8.54%。学校已形成了材料与化工、生物与食品、电子信息、机械工程、管理类、艺术学六大优势学科专业群,形成了以轻工化工为特色,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和历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图1)。 图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三)在校学生情况 2022-2023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总规模为43073人,其中,本科在校学生39397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1.47%(表1)。 表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按照招生计划录取本科新生7800名,其中四川省6769名,占86.78%,外省1031名,占13.22%。西部地区(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 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等十二个省)招生7044名,占90.31%。新生报到率为97.17%。 学校2023年在川招生一本二本文史理工最低录取分数超省控制线均创历史新高。一本:理工529分,位次较上年上升3860位;文史536分,位次与上年上升647位。一本理工、文史均超省控制线9分,均较去年上升5分;二本:理工511分,超省控制线78分,位次较上年上升6058位;文史523分,超省控制线65分,位次较上年上升2153位在省外的普通本科投档线均高出省控线。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学生多,录取生源丰富,生源质量较好(表2)。 表2 生源情况 制线(分) 批次最低控483.0 430.0 439.0 409.0 465.0 514.0 547.0 287.0 426.0 424.0 428.0 415.0 292.0 474.0 448.0 445.0 472.0 518.0 404.0 360.0 333.0 340.0 421.0 330.0 406.0 443.0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87人,学校聘有外聘教师656人,折合教师总数为2315.0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9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66%;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67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34.02%;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166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3.90%,教师队伍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教师职称结构合理。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6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87%,其中具有正高职务的专任教师18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16%,副高职务的专任教师4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86%。 教师学位结构合理。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166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3.90%,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66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62%。 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专任教师35岁及以下54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 27.43%;36-45岁教师77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39.10%;46-55岁教师5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39.10%;56岁及以上教师15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 7.75%。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3。 表3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学校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等省部级以上专家30人次。学校聘请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共计1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 (二)教师教学投入 学校严格实行主讲教师责任制度,将严把主讲教师资格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符合主讲教师资格的教师比例在98%以上。学校鼓励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图2)。2022-2023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

四川轻化工大学202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相关资料
3.1万次浏览
6193人收藏
四川轻化工大学202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四川轻化工大学202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学校基本情况四川轻化工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一所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等九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五十余年本科、近二十年研究生教育历程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市和宜宾市,拥有李白河、汇东、黄岭、宜宾四个校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教育传统优秀,连续两次获得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首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首批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四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特色发展。学校办学定位明确,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高。 办学定位: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胸怀世界,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更优、科技创新能力更强、服务地方经济水平更高,全面建成创新大学、开放大学、智慧大学、和谐大学。办学类型:应用型综合性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87人,学校聘有外聘教师656人,折合教师总数为2315.0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9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66%;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67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4.02%;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166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3.90%,教师队伍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教师职称结构合理。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6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87%,其中具有正高职务的专任教师18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16%,副高职务的专任教师4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86%。教师学位结构合理。 教学建设与改革(一)专业建设我校专业现有9个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17个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当年学校招生的校内专业74个,停招的校内专业4个,停招的校内专业分别是:市场营销,测控技术与仪器,酒店管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我校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7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7人,所占比例为87.01%,获得博士学位的43人,所占比例为55.84%。(二)课程建设学校加大课程开发和建设力度,全面打造课程转型,升级资源共享。我校已建设有3.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1.0门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2-2023学年,我校开设本科课程总计3707门,18075门次。2门课程获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 质量保障体系(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全面增强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明确本科教育质量责任主体,固化本科教育会议制度,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第一责任人。建立了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听课制度;在行课第一天学校党委书记及校长带队开展教学检查;设立校长、书记信箱,校领导接待日,畅通教学反馈渠道。每两年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年专题研究本科教育不少于两次,学院每年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研讨会。坚持本科优先的资源配置制度。2022-2023学年,学校调研了所 学生学习效果(一)毕业情况2023年共有本科毕业生11267人,实际毕业人数11265人,毕业率为99.98%,学位授予率为97.06%。(二)就业情况截至2023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8.30%。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75.32%。升学1488人,占13.21%,其中出国(境)留学33人,占0.33%。 (三)转专业与辅修情况2022-2023学年,转专业学生543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1.38%。辅修的学生169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0.43%。 特色发展(一)贯彻实施“13138”本科教育教学工程,助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新发展2023年,教务处在梳理并总结学校近年来本科教育教学方面成绩与不足的基础上构建并实施了“13138”本科教育教学工程:着力构建校企二元互动、五育协同、六环融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1式);不断完善本科教育制度体系、校院二级管理体制、考核与奖励并重的激励机制(3制);整体推进《四川轻化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1划);全面实施《四川轻化工大学本科教育提质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本科教育11258实施方案》和《课程思政实施方案》(3案);持续推进产业学院、专业、课程、教材、教学团队、课堂、课程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未来工作思路学校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持续、有效的改进。(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专业建设还需要多方发力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大,淘汰与改造陈旧专业的空间还不小,新型交叉专业申报个数不多。学校国家与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还不多,专业建设整体质量有待提升。学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证的专业仅仅6个,还没有师范专业通过认证。 2.教育教学信息化不够学校近年来开拓了宜宾校区和李白河校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

2023—2024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3—2024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一、教学质量总体情况a.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① 教学计划科学合理,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② 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评估良好;③ 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教学质量得到广泛认可。b. 教学改革深入推进① 推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②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③ 教学资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线上线下资源丰富。c. 教学管理规范有序①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执行力度加强;② 教学监控体系完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③ 教学评估体系科学合理,评估结果用于改进教学。二、课程建设与改革a. 课程体系优化① 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② 加强课程内容更新,紧跟学科发展前沿;③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b. 课程资源建设① 建设优质在线课程,丰富教学资源;② 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提高课程质量;③ 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c. 课程评价与改进①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2023年春季学期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3-24学年本科教学工作质量报告

教学质量报告2023

2023年年度教学质量报告

年度教学质量报告近年来,教育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评估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在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以某中小学为案例,对其今年度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学校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挑战。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首先,我们需要对学校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的界定。今年,该中小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学生成绩水平、促进个性化教育发展、加强科技教育融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科竞赛获奖情况、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该学校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学生的平均成绩有所提高,学科竞赛获奖情况也较好,说明学校在学业水平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成绩和教学效果。通过对学校教师的教育背景、教学经验、培训

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31)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见)

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首先要对学院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行评估。教育教学目标是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报告将对学院设定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实现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存在的问题,为学院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提出建议。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师资队伍是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力量,教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将对学院教师的数量、资质结构以及教学水平进行评估,分析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措施建议,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建设是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将对学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安排进行评估,分析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教学管理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将对学院的教学管理机制和质量保障措施进行评估,分析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的改进措施,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实现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一份反映学院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和效果的重要文件,是学院教育教学改进和发展的有力依据。通过对教育教学目标、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面评估和分析,学院能够全面了解教学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和策略,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希望学院能够充分重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编写和

大学XXXX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大学XXXX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一、教学质量总体情况(1)202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我校本科教学质量总体稳定提升。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我校荣获优秀等级,教学成果显著。据统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5%,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89.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软件大赛中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体现了良好的教学质量。(2)本年度我校共开设本科课程XXX门,涵盖理、工、文、法等多个学科领域。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新增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XX门,占全部课程的25%。在课程建设方面,我校共立项校级重点课程XX门,其中XX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此外,我校还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3)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校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本年度,我校共开展实验教学项目XX项,实践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实践学时占比达到40%。此外,学校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1(一)师资队伍1(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1(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2(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31.教学用房3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3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34.信息资源4三、教学建设与改革4(一)专业建设4(二)课程建设5(三)师资队伍建设6(四)实践教学61.实验教学6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6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6(五)创新创业教育7(六)教学改革7四、专业培养能力7(一)贯彻“健全人格+复合专业+实践能力”的三元育人模式8(二)坚持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原则8(三)坚持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8(四)坚持就业导向、专通结合、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8五、质量保障体系8(一)领导重视8(二)组织机构9(三)体系运行9六、学生学习效果9(一)毕业情况9(二)就业情况9(三)转专业与辅修情况10(四)学生学习满意度10(五)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奖励10七、特色发展100 / 10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11(一)存在的问题11(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1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1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1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14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四川轻化工大学202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PDF1.1M 28
1/28
2/28
3/28
4/28
继续浏览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