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现代人的心理负担。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对象:所教班级学生。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研究本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对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它系统地研究了人的心理机制、感觉记忆、思维技能以及动机情感、心理差异等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小学生心理学,由于它“研究的是小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情感与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的形成,以及小学阶段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等心理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时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塑造和发展受教育者心理的过程。心理活动是有规律的。在教育方针和目的确定之后,如 研究目标:以所教学生为着眼点,在他们中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转化学生在学习、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1.因材施教原则:不同学生在能力、个性、兴趣、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2、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教育中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不管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首先以小学生为出发点,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3、民主、平等的原则:在教育中,尽管教师与小学生的角色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要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4、坚持预防、发展重于娇治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预防和发展的功能上,其次才是帮助小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中的危机。 课题的研究内容:对学生自信、自强、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教育,在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性格等方面的障碍的同时,优化上述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善待他人、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教育。 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和方法1.加强心理辅导,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常识,形成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行为习惯。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开展个别心理咨询。3.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问题行为的矫治方法及家庭教育的操作技术,使家长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研究时间:3年 课题研究的策略:1.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研究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2.健全心理档案,搞好心理研究。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 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素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特别是心理素质的修养,以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首先,教师自己应该是个人格健全和综合素质良好的人。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必须乐观随和,心胸宽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能包容接纳每位学生,处事公平合理。其次,在工作中,教师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在学生面前,把自己积极向上、尊重他人、言行一致的良好心理品质展现出来,让学生喜欢你、亲近你、认同你,师生心灵相通,情感上有共鸣。再次,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提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面的支持与教学活动设计,以作为相应的课程指导和阅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