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 科 版 初 中 物 理 知 识 点 总 结 归 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 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 (nm), 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 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 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 (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 (5).在读数时,要 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 1ml=1cm3; 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 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 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 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 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 式: v=s/t,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 13.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是变化的直线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 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第三章声的世界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 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 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声源振动的幅度、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6.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章多彩的光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3×108 m/s,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 3×108 米 /秒。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 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6.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2)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8.平面镜应用: (1)成像;(2)改变光路。 9.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0.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 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 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 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11.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 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2.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 f<v<2f),如照相机;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 距: v>2f)。如投影仪;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放大镜。 13.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光线要带箭 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 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5) 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空气中的光线偏离法线); (6)平行主光轴 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7)平面镜成像时, 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⑻凸透镜成像时,折射光线(或反向延长 线)一定经过像点。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 。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1 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校零; (2)认清分 度值和测量范围; (3)弹簧伸长的方向要与被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4)完成上述三 步后,即可用弹簧秤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 用效果。 9.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的。 10.重力的计算公式: G=mg,(式中 g 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kg,在粗略计算时也可 取 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1.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相对 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1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 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4.增大有益摩擦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自行车的刹车)。 15.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 滑油; (4)利用气垫或磁悬浮。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 做惯性定律。 3.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 且在同一直线上。可概括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者缺一不可。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 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7.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合方向与两力相同;合方向与大力方向相同 8.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时,受合力为零(即平衡 力)。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一、质量和密度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 1t=103kg=106g=109mg (进率是千 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 5.天平的正确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把游码放在横梁标尺左端的零 刻线处; (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线处,这时天平平衡; (3)把物体 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 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指示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 (1)不能超过称量范围; (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 (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 ρ 表示密度, m 表示质 量, V 表示体积,计算密度公式是;密度单位是kg/m3, (还有: g/cm3), 1g/cm3=1000kg/m3 ;质量 m 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 V 的单位是米 3(m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质量或体积而改变;不同种类物质 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 ρ=×103kg/m3 ,它的物理意义是:1m3 的水质量为×103 千克。 10.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 m 和用量筒测出 体积 V 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 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 (3)求体积:。 二、浮力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 浮<G 下沉; (2)F 浮>G 上 浮 (3)F 浮=G 悬浮或漂浮 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下沉; (2)<上浮 (3)=悬浮。(不会漂浮) 3.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 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4.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5.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秤量法: F 浮=G-F 视 (2)平衡法: F 浮=G 物(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 理: 7.浮力利用 (1)密度计:是物体漂浮条件的一个应用。 它的刻度特点: 上大下小。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 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轮船: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 能排开更 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第八章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方向: 垂直于物体表面,并指向被压物体。 作用点: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知识点总结相关资料
4.6万次浏览
9262人收藏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长度的主单位是,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1km=m=10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um=10-6m;1nm10-9m。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和;(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和组成。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ml1cm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底部(或顶部)。误差:

2025年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2025年(完整版)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版)

2025年(完整版)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版)

2022年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完整版)初中物理全套知识点沪科版-推荐文档

沪 科 版 初中 物理 知识 要点 创建 时间 : 2011 年 4 月 24 日 ( 星期 天 ) 晚上 07 : 39 | 分类 : 复习 提纲 | 天气 : 第 一 章 打开 物理 世界 的 大门 1 、 哥白尼 提出 了 日心说 。 2 、 伽利略 率先 用 望 远 镜 观察 天空 , 支持 了 哥白尼 的 日心说 。 3 、 牛顿 与 牛顿 三 大 定律 。 4 、 爱因斯坦 的 相对 论 。 5 、 玻尔 是 量子 力学 的 奠基 人 。 6 、 物理 学 定义 : 物理 学 是 研究 自然 界 的 物质 结构 、 物体 间 相互 作用 和 物体 运动 最 一般 规律 的 自然 科学 。 7 、 科学 探究 的 基本 过程 : ( 1 ) 提出 问题 ( 2 ) 猜想 与 假设 ( 3 ) 制定 计划 与 设计 实验 ( 4 ) 进行 实验 与 收集 证据 ( 5 ) 分析 与 论证 ( 6 ) 评估 ( 7 ) 交流 与 合作 。 第 二 章 运动 的 世界 一 、 动 与 静 1 、 运动 的 世界 : 宇宙 每时 每 刻 都 在 运动 。 2 、 机械 运动 ( 1 ) 定义 : 一个 物体 相对 于 另 一个 物体 位置 的 改变 。 ( 2 ) 描述 方法 : 选择 参照 物 。 ( 3 ) 运动 和 静止 是 相对 的 。 二 、 长度 与 时间 的 测量 1 、 长度 的 单位 ( 1 ) 国际 单位 制 基本 单位 : m , 比 m 大 的 有 km , 比 m 小 的 有 dm cm mmum nm . ( 2 ) 换算 关系 : 1 km = 103 m 1 m = 10 dm = 102 cm = 103 mm = 106 μ m = 109 nm 2 、 时间 的 单位 ( 1 ) 国际 单位 制 基本 单位 : s , 比 s 大 的 有 h 、 min 。 比 s 小 的 有 ms 、 μ s 。 ( 2 ) 换算 关系 : 1 h = 60 min 1 min = 60s 1 s = 103 ms 1 ms = 103 μ s 。 3 、 用 刻度 尺 测 长度 ( 1 ) 使用 前 三 认清 : 认清 是否 磨损 认清 量程 认清 分度 值 ( 2 ) 正确 使用 方法 : ( 放 尺 ) 刻度 尺 要 放 正 , 要紧 靠 被 测 物体 ( 看 尺 ) 读 数 时 视线 要 与 尺 面 垂直 ( 读 尺 ) 要 估 读 到 分度 值 的 下 一 位 , 并 记 下 单位 多 次 测量 取 平均 值 。 ( 3 ) 正确 记录 测量 结果 : 测量 值 = 准确 值 + 估 读 值 + 单位 4 、 用 停表 、 秒表 测 时间 5 、 测量 误差 ( 1 ) 误差 : 测量 值 与 真实 值 之间 的 差异 ; ( 2 ) 产生 原因 : 客观 因素 ( 如 测量 工具 ) , 主观 因素 ( 如 读 数 、 测量 方法 ) ( 3 ) 减小 方法 : 选用 精密 的 测量 工具 ; 改进 测量 方法 ; 多 次 测量 取 平均 值 。 三 、 快 与 慢 ( 速度 ) 1 、 物理 意义 : 速度 是 表示 物体 运动 快慢 的 物理 量 。 2 、 定义 : 物体 在 单位 时间 内 通过 的 路程 。 3 、 国际 单位 : m / s , 常用 单位 km / h , 换算 关系 1 m / s = 3 . 6 km / h4 、 公式 : v = s / t , 变形 公式 s = vt , t = s / v 。 5 、 直线 运动 的 分类 ( 1 ) 匀速 直线 运动 : 运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沪科版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分类归纳

2025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2025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2025年中考沪科版初中物理一轮复习之光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整理(沪科版)

2025年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上学期沪科版初中物理

沪科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完整版)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92594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87109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21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DOCX44.3KB 22
1/22
2/22
3/22
4/22
展开阅读剩余18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