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初中新课标2022 物质 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2物质的属性 1.3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 运动和相互作用 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2机械运动和力 2.3声和光 2.4电和磁 能量 3.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3.2机械能 3.3内能 3.4电磁能 3.5能量守恒 3.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实验探究(新增) 4.1测量类学生必做实验 4.2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 跨学科实践(新增) 5.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5.2物理学与工程实践 5.3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1.物质 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2物质的属性 1.3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1.4新材料及其应用(该模块下删除,调至2022年版课标跨学科实践主题内) 2.运动和相互作用 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2机械运动和力 2.3声和光 2.4电和磁 3.能量 3.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3.2机械能 3.3内能 3.4电磁能 3.5能量守恒 3.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物质 2022年版 2011年版 (一)物质 一级主题“物质”包含“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三个二级主题。“物质”主题的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科技发展前沿密切相关。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了解身边物质的形态和变化,了解物质的属性、结构与物质世界的尺度,初步形成物质观念;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表述变化) 1.物质 本主题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有重要联系。学习这些内容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 【内容要求】 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内容要求 1.1.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1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1.1.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测温范围。(删除) 例2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2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冰熔化、水沸腾等现象。 例3了解我国古代的铸造技术,并尝试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进行解释。(新增) 1.1.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3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冰熔化、水沸腾等现象。 1.1.4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1.1.4用水的物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活动建议: (1)调查学校或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用于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 (2)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 (3)调查当地农田或城市绿化灌溉的主要方式,了解节水灌溉技术。 活动建议 (1)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 (2)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3)调查当地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了解节水灌溉技术。 1.2物质的属性 1.2物质的属性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物理属性。 例1通过实验,了解橡胶的弹性。列举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例2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3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导电性能的差异。 例4通过实验,了解金属与木材导热性能的差异。(新增)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例1通过实验,了解金属或塑料的弹性。列举弹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例2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例3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导电性能的不同。 1.2.2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例5列举质量为几克、几十克、几百克和几千克的一些物品,能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1.2.2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例4分别说出质量为几克,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的一些物品,能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物理现象。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1.2.4了解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生产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1.2.4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例5收集有关物质属性研究的信息。(删除) 活动建议: (1)设计实验方案,比较砂锅、铁锅的导热性能。(新增) (2)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了解它们分别应用了物质的哪些物理属性。 (3)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青铜器、铁器的制造技术及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新增) 活动建议 (l)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方案,测量酱油、食用油、醋、盐、塑料制品、肥皂、牛奶等物品的密度。(删除) (2)调查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了解它们应用了物质的哪些物理属性。 1.3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 1.3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1.3.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l.3.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大致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例1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例1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的核式模型。 1.3.3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例2了解我国在载人航天及其他航天科技方面的新成就,体会我国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和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精神。 l.3.3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例2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或探月工程的新成就。 例3阅读人类在探索宇宙历程中的有关事例。(删除) 1.3.4了解物质世界的大致尺度。 例3设计表格,按空间尺度大小的顺序排列一些从宏观到微观有代表性的物体(如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人、原子、原子核、夸克等)。 例4了解一些典型天体、粒子寿命的时间尺度。(新增) l.3.4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例4根据物体尺度的大小设计图表,按电子一原子核一原子一分子一生物体一地球-太阳系一银河系的顺序排列并标出大致尺度。 活动建议: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研制到成功发射的历程,体会这一历史性突破对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新增) (2)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天眼”在人类探索宇宙中的作用及我国科学家在建造“中国天眼”过程中的卓越贡献。(新增) (3)查阅资料,了解“天问一号”在探索火星方面的进展及我国航天事业对人类探索宇宙的贡献。(新增) 活动建议 (1)观看介绍物质微观世界的科普录像资料。(删除) (2)观看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科普音像资料。(删除) (3)查阅、收集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删除) 1.4新材料及其应用(该模块下删除,调至2022年版课标跨学科实践主题内) 内容要求 l.4.1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例l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2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3了解纳米材料的一些特点,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4.2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 活动建议: (l)从图书馆、互联网上收集有关新材料研究和开发的信息,写一篇小论文。 (2)参观生产某种材料(如建材)的工厂,调查生产这些材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的设想。 (二)运动和相互作用 2022年版 2011年版 (二)运动和相互作用 2.运动和相互作用 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包含“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四个二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的课程内容包含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身边的运动形式及相互作用,了解声、光、电、磁的含义,初步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发展发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相关科技成就,体会中华民族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表述变化) 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 【内容要求】 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内容要求 2.1.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1.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1.2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例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2.1.2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例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2.1.3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物质在不停地运动。 2.1.3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活动建议: (1)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实验方案,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3)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交会对接为例,讨论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新增) 活动建议 (1)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说明这些现象表现出的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利用常用物品设计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2.2机械运动和力 2.2机械运动和力 2.2.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例1会利用自身的尺度(如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例2了解我国古代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体会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新增) 2.2.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例1利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2.2.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2.2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并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新增) 例3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新增) 例4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2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4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例5分析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杯子的受力情况。(新增) 2.2.4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2.2.5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6了解伽利略在探究与物体惯性有关问题时采用的思想实验,体会科学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新增) 例7能运用惯性,解释当汽车急刹车、转弯时,车内可能发生的现象,讨论系安全带等保护措施的必要性。

教案课件相关资料
6.5万次浏览
1.3万人收藏
物理初中新课标2022

物理初中新课标2022

物质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2物质的属性1.3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运动和相互作用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2机械运动和力2.3声和光2.4电和磁能量3.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3.2机械能3.3内能3.4电磁能3.5能量守恒3.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实验探究(新增)4.1测量类学生必做实验4.2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跨学科实践(新增)5.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5.2物理学与工程实践5.3物理学与社会发展1.物质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2物质的属性1.3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1.4新材料及其应用(该模块下删除,调至2022年版课标跨学科实践主题内)2.运动和相互作用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2机械运动和力2.3声和光2.4电和磁3.能量3.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3.2机械能3.3内能3.4电磁能3.5能量守恒3.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物质2022年版2011年版(一)物质一级主题“物质”包含“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三个二级主题。“物质”主题的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科技发展前沿密切相关。这

初中物理新课标2022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2022解读一、课程性质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学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推理计算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的相对论、量子论等,物理学引领着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物理学对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和信息等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和高中物理课程相衔接,与化学、生物学等课程相关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促进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帮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自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2022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2022年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知识点

(2022版)义务教育物理新课标解读

物理初中新课标

物理初中新课标

物质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2物质的属性1.3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运动和相互作用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2机械运动和力2.3声和光2.4电和磁能量3.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3.2机械能3.3内能3.4电磁能3.5能量守恒3.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实验探究(新增)4.1测量类学生必做实验4.2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跨学科实践(新增)5.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5.2物理学与工程实践5.3物理学与社会发展1.物质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2物质的属性1.3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1.4新材料及其应用(该模块下删除,调至2022年版课标跨学科实践主题内)2.运动和相互作用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2机械运动和力2.3声和光2.4电和磁3.能量3.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3.2机械能3.3内能3.4电磁能3.5能量守恒3.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物质2022年版2011年版(一)物质一级主题“物质”包含“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三个二级主题。“物质”主题的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科技发展前沿密切相关。这

2022物理课程标准电子版

课程新标准初中物理

202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202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年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培训总结

2022年物理课程标准

2022年物理课程标准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修订原则(一)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二)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主要变化(一)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课程性质1 课程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全体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注重落实物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习生长点,以具体事实、鲜活案例、生活经验和基本概念等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注重时代性,加强与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联系,凸显我国科技成就,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3.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依据物理学科内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明确物理学习主题。 学以致用",体现物理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4.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突出问题导向,强调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和科学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资源等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5.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注重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构建目标明确、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和功能全面的物理课程评价体系。不仅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学业成就的考核,而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学习《2022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版本号: A修改号: 1页 次: 1.0 审 核: 批 准: 发布日期: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四新”摘 要: 过去的物理课程中存在着与现代教育理念和未来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完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非常及时的。解读初中物理新课标,有感它的“四新”:就是“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及“新要求”。本文旨在和广大同行共同重温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共同感受它的新特点,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尽一份力量。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程标准过去的物理课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限制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和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功能;二是,严谨的学术要求挫伤了很多学生对于自然和科学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技术的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初中物理新课标2022心得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是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过去的培养目标着重知识与技能。但由于学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教师也不可能预见学生今后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单纯的知识学习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以便能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科学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 课程基本理念: 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过分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难、繁、偏、旧等

2022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22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22物理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1衡理课程标准根本求解决法律规定和规范主要措施不断提高地址浙江省绍兴太原县东安镇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2第一部分前宵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四)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在敦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科学探究在本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常,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探究要素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科学内容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下表为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与二级主题。这种呈现形式不代表教材的结构或教学的顺序,教材编者可根据本标准编写不同特色的教材。科学内容中的样例与活动建议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参考,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开展更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习这些内容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这部分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于身边物质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第二类是对于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度 教学建议(一)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1.正确认识科学探究式教学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由于探究的问题常常涉及某一物理知识,这就容易造成教师把注意力仅放在知识目标上,而忽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这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应特别注意的。本标准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在“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总体要求,又在“科学探究能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4)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21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物理初中新课标2022

DOCX27.9KB 36
1/28
2/28
3/28
4/28
展开阅读剩余24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