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提纲
商品(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区别:(1)含义不同。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价值结在商品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形态不同。使用价值具体;价值抽象。(3)性质不同。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4)主体不同。使用价值是卖者拥有;价值是买者支付。联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统一)对立: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二)十大关系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币(一)商品、货币、纸币的区别与联系比较商品货币纸币区别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金、银纸产生时间先后最后本质价值般等价物货币符号是否有价值有有无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联系(二)商品价值、商品价格、货币价值三者的关系在供求关系不变时,商品的价格除受商品价值决定外,还受货币价值影响。当商品价值升高,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升高;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下降时,商品价格就会提高;当商品的价值下降时,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会下跌;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提高时,商品价格也会下跌。(三)价格与交换价值区别与共同点共同点:二者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注意:(1)等价交换并不是存在于每一个场合,而从整体上,从商品交换的本质上说的。(2)价格波动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价格波动是以价值为中心的,从较长时间看,商品平均价格还是与价值相一致的,即仍然是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不熟悉和不理解,还望回到课本上来)重点知识综合:货币、价格、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财政政策1.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包含三因素,要熟悉)2、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商品的价值(成正比)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化(成反比)国家的宏观调控供求关系消费者的购买力新鲜商品的新程度(商品的使用价值)纸币的发行量3.物价 经济制度(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内容和作用。1.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地位其表现有二: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2.国有经济是主导作用其表现有二: 对的控制力上,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第二:国有经济要,引导和影响并在。3.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家庭承包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4.十六大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观点:(1)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2)发展规模经营;(3)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1、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2、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3、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三)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经济形式或组成部分)。 分配制度(一)内容及原因1)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2)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等多种所有者)(二)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公有制范围;个体劳动成果所得个体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资本、土地、技术、信息、劳动力;福利性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分配及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什么?)(四)十六大在分配制度上的发展;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1.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为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一)市场、市场经济的含义(二)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和市场(三)宏观调控含义、必要性、手段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其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1)自发性:价值规律自发地起作用,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是自发的,引起的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盲目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分散的,各自独立,信息不全,结果必然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3)滞后性---由于事后调节,有时间差,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2.宏观调控“有形的手”,价值规律(市场、价格均可)“无形的手”3.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平等性: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企业股份公司和股票的基本含义、股息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