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总结相关资料
4.9万次浏览
9743人收藏
2023年人教版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全部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汇编(精华版)

2023年人教版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全部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汇编(精华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计算公式:v=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1 ,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 或km·h- 1,1 m/s=3.6km/h。v=,变形可得:s=vt,t=。 测量平均速度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第二章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 秒之间。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 秒又记作Hz。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第三章物态变化 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 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 摄氏度或负3 摄氏度换算关系T=t+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分类及比较: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354250分度值1 1 0.1所用液水银煤油( 熔化和凝固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提纲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提纲(初中全部)

2.微观粒子:分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为分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大小通常以10-10m做单位来量度。我们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分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组成。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由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3.物质三态的微观模型: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但水结冰时体积变大。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增大。物质的状态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该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分子排列分子间作用力体积和形状流动性固态物质十分紧密强大形状固定无液态物质位置不固定,运动自由比固体的小无确定的形状有气态物质极度散乱、间距很大极小无确定的形状,易被压缩有4.纳米科学技术(1nm10-9m):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为0.30.4nm,蛋白质分子的直径可达几十纳米,病毒的大小为几百纳米。纳米尺度:0.1nm100nm纳米科学技术:纳米科学
2023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知识点大总结(可打印)

2023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知识点大总结(可打印)

人教初中物理复习提纲课本基础知识完整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精编打印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37页word文档

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提纲(6--10)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一 一、 光的传播一、光源1、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都称为光源。例如太阳、恒星、点燃的蜡烛、发亮的电灯等。而像月亮、电影银幕、宝石、平面 镜等物体,本身并不能发光,因而它们都不是光源。注意:依靠 反射光而发亮的物体不是光源。2、光源的分类: ⑴按来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最重要的自然光源是 太阳。⑵按是否具有发热特性可分为发热光源和冷光源。二、光的直线传播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2、光线: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许多光线在一起称为光束。⑴ 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⑵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 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假想的物理模型。三、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1、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产生影子。手影表演就是利用 了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人教版完整版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 图1.1-1 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练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 秒之间。《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 秒又记作Hz。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4、应用及现象:激光准直。 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3、分类: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颜色及看不见的光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透镜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凹面镜凸面镜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2、典型光路3、填表:

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92599(优质2篇)

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9259920XX年中考物理必考99条知识点复习提纲海苦无边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班级:姓名:学号:1、乐音三要素及决定因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时,音色是不同的。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3、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总结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像与物等大5、平面镜成像特点第1页共53页平面镜成像为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与物的对应点的连线到镜面的距离垂直6、光的折射规律: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从

人教课标版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提纲完整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提纲完整

2.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3.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4.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2.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3.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完整版

人教版中考物理基础知识点总复习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介质)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水波和声波类比)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温度。记住:15速度:340m/s。实验: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1、两人相距s(如:300m,距离不要太短,否则时间太短,测不准)2、甲点燃爆竹。3、乙看见爆竹爆炸的火光时开始计时,听到爆竹声时计时结束,测出时间t 4、计算:v=s/t 回声:声音的一种反射现象。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提纲(完整)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提纲(完整)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

长度的单位 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3)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录结果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时间的测量1.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2.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3.误差与错误区别: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第2 节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第3 节运动的快慢1. 音调: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1.频率: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2.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 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 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响度:响度由振幅和距离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悦耳动听”描述的是音色。作用: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辨别物体是否损坏。第3 节声的利用1.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人耳听力范围的:(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次声波: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超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信息、绘测海底地形图; 检测金属裂纹等。2.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1)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任何物体受力后都会发生形变,有些物体撤去力时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也有一些物体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塑性。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撤去力后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如在使用弹簧、橡皮筋等时不能超过它们的弹性限度,否则会损坏它们。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弹性形变的方向一致。4、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有弹簧测力计、握力计等。 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2、弹簧测力计结构:吊环、挂钩、弹簧、指针、刻度盘。3、弹簧测力计使用:(1)两看:观察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最大测量值,否则会损坏弹簧测力计,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认清每一个小格表示多少牛。(2)一调: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在零刻线位置,应该先调节指针归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3)读数: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指针对应刻度线垂直。4、此外,用弹簧测力计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测量前,沿弹簧 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解释:“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指当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以力消失时的速度沿力消失时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出的。

人教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完整版(2)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练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练习:P14图1.1-4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1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类:光源,如。月亮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2、规律:是沿直线传播的。3、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2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4、应用及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位置看到到日环食。 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3、分类: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颜色及看不见的光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 透镜1、主光轴:通过球心的直线。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4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2、典型光路3、填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_中考物理知识点提纲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_中考物理知识点提纲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_中考物理知识点提纲电学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 3.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安全电压应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4.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5.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错,“容易”,“不容易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8.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0.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1.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反比。 12.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提纲]

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v=s/t,变形得:s=vt,t=s/v 第1 页共9 页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换算: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4、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第2 页共9 页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间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第3 页共9 页出声间2、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4.应用及现象:激光准直。 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应用: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温度第6 页共9 页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换算关系T=t+273K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起步物理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2.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3.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4.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2.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3.(1).例子: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4.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21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2023年人教版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全部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汇编(精华版)

DOC1.3M 77
1/77
2/77
3/77
4/77
展开阅读剩余73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