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事考试网 山西公务员考试 2016山西国考行测数量关系考点:容斥问题知识点储备 山西人事考试网,为各位考生精心整理了山西公务员考试资料。希望为迎战2015年山西公务员考试的各位考生提供帮助,祝各位考生在2015年山西省公务员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取得自己理想的职位。 一、考情分析 容斥问题在最近几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大,尤其是最近两年都有出现。难度也逐渐增大,不再拘泥于最常规的两个集合和三个集合的考查方式。在各省市的公务员考试中,容斥问题仍然出现活跃。因此,这一题型还是需要重点关注。 二、基本概念 涉及多个相互关联的集合,要求根据集合间的相互关系计算集合中元素个数的问题称为“容斥原理”问题。 三、技巧方法 (一)公式法解两个集合容斥问题 两个集合的容斥问题公式: A∪B=A+B-A∩B 三个集合的容斥问题公式: A∪B∪C=A+B+C-A∩B-B∩C-C∩A+A∩B∩C (二)文氏图法解两个集合容斥问题 四、例题精讲 例题1:某班有56人,每人至少参加一个兴趣小组,参加生物组的有46人,参加科技组的有28人,两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A.10 B.18 C.24 D.30 解析:集合A={参加生物组的人}、集合B={参加科技组的人},由A∪B=A+B-A∩B知两组都参加的有A∩B=46+28-56=18人。 例题2:某单位有青年员工85人,其中68人会骑自行车,62人会游泳,既不会骑车又不会游泳的有12人,则既会骑车又会游泳的有( )人。 A.57 B.73 C.130 D.69 解析:我们来用集合Ⅰ表示所有的青年员工,A表示会骑自行车的人,B表示会游泳的人,则A∩B表示既会骑车又会游泳的人,现在设A∩B=x,把题中的数据一一填到表格里面,可以得到: 直接计算可以知道,68-x+x+62-x+12=85,因此x=57。 例题3:某专业有学生50人,现开设有甲、乙、丙三门选修课。有40人选修甲课程,36人选修乙课程,30人选修丙课程,兼选甲、乙两门课程的有28人,兼选甲、丙两门课程的有26人,兼选乙、丙两门课程的有24人,甲、乙、丙三门课程均选的有20人,问三门课程均未选的有多少人? A.1人 B.2人 C.3人 D.4人 解析:三个集合的容斥原理问题。至少选了一门课的有40+36+30-28-26-24+20=48人,所以三门都没选的有50-48=2人。 例题4:某班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25人,参加音乐活动的有26人,参加美术活动的有24人,同时参加体育、音乐活动的有16人,同时参加音乐、美术活动的有15人,同时参加美术、体育活动的有14人,三种活动都参加的有5人,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活动? A.36 B.35 C.30 D.25 解析:设A={参加体育活动}、B={参加音乐活动}、C={参加美术活动} 根据题意,将所给的条件填入相应的集合中,可画出文氏图如下: 根据图示,可知全班共有11+5+9+10=35名学生参加活动。

猜你喜欢
3.7万次浏览
7409人收藏
国考行测数量关系考点:容斥问题知识点储备

国考行测数量关系考点:容斥问题知识点储备

希望为迎战2015年山西公务员考试的各位考生提供帮助,祝各位考生在2015年山西省公务员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取得自己理想的职位。一、考情分析容斥问题在最近几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大,尤其是最近两年都有出现。难度也逐渐增大,不再拘泥于最常规的两个集合和三个集合的考查方式。在各省市的公务员考试中,容斥问题仍然出现活跃。因此,这一题型还是需要重点关注。二、基本概念涉及多个相互关联的集合,要求根据集合间的相互关系计算集合中元素个数的问题称为“容斥原理”问题。三、技巧方法(一)公式法解两个集合容斥问题两个集合的容斥问题公式:AB=A+B-AB三个集合的容斥问题公式:ABC=A+B+C-AB-BC-CA+ABC(二)文氏图法解两个集合容斥问题四、例题精讲例题1:某班有56人,每人至少参加一个兴趣小组,参加生物组的有46人,参加科技组的有28人,两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A.10B.18C.24D.30解析:集合A={参加生物组的人、集合B={参加科技组的人,由AB=A+B-AB知两组都参加的有AB=46
行测数量关系——容斥原理问题

行测数量关系——容斥原理问题

容斥原理问题容斥原理问题 两个集合容斥问题 容斥原理一:如果被计数的事物有A、B两类,那么,A类元素个数+B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A类或B类元素个数。写成公式形式即:A+B=A∪B+A∩B韦恩图:解决简单的两类或三类被计数事物之间的重叠问题时采用韦恩图会更加便捷、直接。 太多的人总是抱怨学不进去,记不住,思维转得慢,大脑不好使,吸取知识的能力太差,学习效率太低。读书的学习不好,经商的赚钱不多!作者本人以前也和读者有着同样的困惑,在我考上公务员,然后后来又转行经商,然后再读MBA,后来再考托福,一路的高压力考试中,从开始就学习了很多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包括各种潜能开发培训班都上过一些,还有吃补脑的药也有一些,不过感觉上懂了理论,没有太多的实践,效果不太明显,吃的就更不想说了,相信太多的人都吃过,没有作用。06年的时候,无意间在百度搜索到一个叫做“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的产品,当时要考公务员,花了几百

公务员行测考试容斥问题速解宝典题集

一、两集合类型1.解题技巧题目中所涉及事物属于两集合时,容斥原理适用于条件与问题都可以直接带入公式题目,如下:AB=A+B-AB快速解题:总数=两集合之和+两集合之外数-两集合公共数。2.真题示例【例1】现有50名学生都做物理,化学实验,如果物理实验做正确的有40人,化学实验做正确的有31人,两种实验都错的有4人,则两种实验都做对有:A27人B25人C19人D10人【解析】B。50=31+40+4-AB,得AB=25。二、三集合类型1.解题步骤解题步骤分三步:画文氏图;弄清图形中每一部分所代表含义;代入公式(ABC=A+B+C-AB-AC-BC+ABC)进行求解。2.解题技巧解题技巧主要包括一个计算公式和文氏图。总数=各集合数之和-两集合数之和+三集合公共数+三集合之外数3.真题示例【例2】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准备只选择两种考试都参加的有46人,不参加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
容斥原理公式

容斥原理公式

三集合容斥原理公式:ABC=A+B+C-AB-AC-BC+ABC。因为A、B、C与A交B两两的交集它们中都含A交B交C,然而ABC两两交集中应减两次,然而却将ABC两两交集中的A交B交C减了三次,所以应该加上多减的一次ABC的交集。三集合容斥问题的核心公式:标准型:|ABC|=|A|+|B|+|C|-|AB|-|BC|-|CA|+|ABC|。非标准型:|ABC|=|A|+|B|+|C|,只满足两个条件的-2×三个都满足的。列方程组:|ABC|=只满足一个条件的+只满足两个条件的+三个都满足的。|A|+|B|+|C|=只满足一个条件的+2×只满足两个条件的+3×三个都满足的,对于以上三组公式的理解,可以通过想象三个圆两两相交的重叠情况来加深。详细推理如下:1、等式右边改造={[(A+B-AB)+C-BC]-CA}+ABC。2、维恩图分块标记如右图图1:1245构成A,2356构成B,4567构成C。3、等式右边()里指的是下图的1+2+3+4+5+6六部分:那么ABC还缺部分7。4、等式右边[]号里+C(4+5+6+7)后,相当于ABC多加了4+5+6三部分,减去BC(即5+6两部分)后,还多加了部分4。5、等式右边{}里减去CA(即4+5两部分)后,ABC又多减了部分5,则加上

(完整word版)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之三集合容斥问题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之三集合容斥问题河南华图教研中心李冲在最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中,考察了相关的三集合容斥问题,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华图教研中心提醒你,在复习三集合容斥问题时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一定要从实质上理解它,因为现在在考察容斥问题时,考的比较细致。但是题目难度并不是很大,只要能够掌握它的实质,熟练运用我们的解题方法,那么这种问题肯定能够轻松应对。一浅识三集合容斥问题对于三集合容斥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它题目的关键词语及问法。A+B+C-AB-AC-BC-ABC=总数-三个条件都不满足的情形A+B+C-满足两个条件-2 满足三个条件=总数-三个条件都不满足的情形二真题回放1.某公司招聘员工,按规定每人至多可投考两个职位,结果共42 人报名,甲、乙、丙三个职位报名人数分别是22 人、16 人、25 人,其中同时报甲、乙职位的人数为8 人,同时报甲、丙职位的人数为6 人,那么同时报乙、丙职位的人数为:A.7 人B.8 人C.5 人D.6 人【华图解析】根据题意,“按规定每人至多可投

(完整word版)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指导:数量关系容斥问题讲解

职业培训教育网()2013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指导:数量关系容斥问题讲解通过对近年来考试和各地市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的分析,不难发现,计数性质的试题经常出现在数量关系部分的数学运算中。而此类试题在运算的过程中又因为容易遗露某个条件而漏计或重复计数出现错误。今天,专家结合具体的试题来和大家一起探讨解决此类试题的方法。例题:某市对52 种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进行质量抽检,其中有8 种产品的低温柔度不合格,10种产品的可溶物含量不达标,9 种产品的接缝剪切性能不合格,同时两项不合格的有7 种,有1 种产品这三项都不合格。则三项全部合格的建筑防水卷材产品有多少种?A.34 B.35 C.36 D.37为便于解决此类计数问题,不妨先让我们引入小学奥数中经常用到的一个原理,即容斥原理:在计数时,必须注意无一重复,无一遗漏。为了使重叠部分不被重复计算,人们研究出一种新的计数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不考虑重叠的情况,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对象
行测数量关系容斥原理专项练习

行测数量关系容斥原理专项练习

行测数量关系容斥原理专项练习1.篮球、羽毛球、网球三种运动,至少会一种的有22人,会篮球的有15人,会羽毛球的有17人,会网球的有12人,既会篮球又会羽毛球的有11人,既会羽毛球又会网球的有7人,既会篮球又会网球的有9人,那么三种运动都会的有多少人?()A.5人B.6人C.7人D.8人2.有甲、乙、丙三地可供选择去旅游,至少选择一个地方的人有33人,选择去甲地的有15人,选择去乙地的有18人,选择去丙地的有16人,选择甲乙两地的有9人,选择乙丙两地的有7人,选择甲丙两地的有5人,三地都去的有多少人?A.3人B.4人C.5人D.6人3.某班共有60名学生,在第一次测验中有32人得满分,在第二次测验中有27人得满分。如果两次测验中都没有得满分的学生有17人,那么两次测验中都获得满分的人数是多少人?0A.13B.14C.15D.164.在1到130的全部自然数中,既不是4的倍数,也不是6的倍数,同时也不是9的倍数的数有多少个?()A.64B.72C.80D.845.有一项市场调查,被调查的人数有36人,喜欢第一种产品的有25人,喜欢第二种产品的人有23人,两种都喜欢的有15人,问有

四川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考点:浓度问题知识点储备

考情分析浓度问题对多数考生来说相对简单,也是行测考试中的常考题型。只要掌握了浓度问题的公式,弄清楚溶质与溶剂的变化,正确答题还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要想快速解题,就需要多加练习,熟练运用解决浓度问题的各种方法,即方程法、特值法以及十字交叉法的应用。 基本概念和公式溶液就是把某种固体或者液体放入水里面,两者混在一起的产物。溶质就是放进去的那种固体或者液体,溶剂就是水。浓度就是溶质占到整个溶液的百分比。 技巧方法浓度=溶质÷溶液溶液问题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溶液的混合,这种问题用公式解决;另外一种是单一溶液的蒸发或稀释,这种题目一般用比例法解决,即利用溶质不变进行求解。混合溶液特性:一种高浓度的溶液A和一种低浓度的同种溶液C混合后得到溶液B,那么溶液B的浓度肯定介于溶液A和溶液C的浓度之间。(一)方程法方程法适用于大部分浓度问题,具有思维过程简单的特点。一般来说,方程法有两个要素,第一是设未知数,要求易于求解;第二是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浓度问题中往往以浓度作为未知变量,这样等量关系易于表达,但也伴有浓度数值大部分是小数不好计算的弊病,还需要在实际做题中细加体会。(二)特值法对于那些比例非常明确的浓度问题,我们可以用特值法来避免分数的出现,从而简化计算步骤。 例题精讲例题1:一杯含盐15%的盐水200克,要使盐水含盐20%,应加盐多少克?A.12.5 B.10 C.5.5 D.5解析:设应加盐x克,则(200×15%+x)÷(200+x)=20%,解得x=12.5。例题2:两个相同的瓶子装满某种化学溶液,一个瓶子中溶质与水的体积比是31,另一个瓶子中溶质与水的体积比是41,若把两瓶化学溶液混合,则混合后的溶质和水的体积之比是:A.319 B.72 C.3140 D.2011解析:1+3=4和1+4=5的最小公倍数为4×5=20,且31=155,41=164,设瓶子的容积为20,则混合后溶质和水的体积比为(15+16)(5+4)=319。例题3:甲杯

容斥问题讲解-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解题技巧

容斥问题即包含与排斥问题,它是一种计数问题。在计数时,几个计数部分有重复包含时,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他们的和中排除重复部分,采用这种计数方法的题型称为容斥问题。 二、题目特点题目中给出多个概念,概念之间存在交叉关系。 三、常考题型1、二者容斥问题公式:覆盖面积=A+B-A与B的交集例1:大学四年级某班有50名同学,其中奥运会志愿者10人,全运会志愿者17人,30人两种志愿者都不是,则班内是全运会志愿者且奥运会志愿者的同学是多少? A.6B.7 C.8D.9 解析:两个概念分别的奥运会志愿者和全运会志愿者,设班内是全运会志愿者且奥运会志愿者的同学有X人,则有10+17-X+30=50,所以X=7,即班内是全运会志愿者且奥运会志愿者的同学有7人。 2.三者容斥问题公式:覆盖面积=A+B+C-两者交-2×三者交例2:某调查公司对甲、乙、丙三部电影的收看情况向125人进行调查,有89人看过甲片,有47人看过乙片,有63人看过丙片,其中有24人三部电影都看过,20人一部也没有看过,则只看过其中两部电影的人数

(完整word版)2015国家公务员行测面试备考:巧解数量关系容斥问题

公务员行测考试中会考察到容斥问题,容斥问题的实质就是数数,在数数的时候能准确将题目中所涉及的量明确分类,而且分类的时候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讲解容斥问题的几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一、两者容斥问题如上图所示,一个班级的总人数为I 人,其中喜欢语文的有A人,喜欢数学的有B人,两者都不喜欢的有Y 人,问两者都喜欢的至少有多少人?中公解析:这个例题很经典,当我们用一般方法去思考时很容易把自己绕进去,所以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一个很好用的公式,只要把这个模板套进去,式子自然就列出来了,对于这道题,显然题目让求得量是X,那么根据图可得I = A+B - X+Y,在这里要减去X 就是因为,A 和B 里边都含有X,相加完之后X 重复了一次,所以要把多余的这一次减掉,此时,对应着题目所给的量代入,即可求出X 的值。强化练习:电视台向100 个人调查昨天收看电视情况,有62 人看过一频道,有34人看过六频道,有11 个人两个频

四川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考点:浓度问题知识点储备

考情分析浓度问题对多数考生来说相对简单,也是行测考试中的常考题型。只要掌握了浓度问题的公式,弄清楚溶质与溶剂的变化,正确答题还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要想快速解题,就需要多加练习,熟练运用解决浓度问题的各种方法,即方程法、特值法以及十字交叉法的应用。 基本概念和公式溶液就是把某种固体或者液体放入水里面,两者混在一起的产物。溶质就是放进去的那种固体或者液体,溶剂就是水。浓度就是溶质占到整个溶液的百分比。 技巧方法浓度=溶质÷溶液溶液问题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溶液的混合,这种问题用公式解决;另外一种是单一溶液的蒸发或稀释,这种题目一般用比例法解决,即利用溶质不变进行求解。混合溶液特性:一种高浓度的溶液A 和一种低浓度的同种溶液C混合后得到溶液B,那么溶液B 的浓度肯定介于溶液A 和溶液C 的浓度之间。(一)方程法方程法适用于大部分浓度问题,具有思维过程简单的特点。一般来说,方程法有两个要素,第一是设未知数,要求易于求解;第二是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浓度问题中往往以浓度作为未知变量,这样等量关系易于表达,但也伴有浓度数值大部分是小数不好计算的弊病,还需要在实际做题中细加体会。(二)特值法对于那些比例非常明确的浓度问题,我们可以用特值法来避免分数的出现,从而简化计算步骤。 例题精讲例题1:一杯含盐15%的盐水200 克,要使盐水含盐20%,应加盐多少克?A.12.5 B.10 C.5.5 D.5解析:设应加盐x 克,则(200×15%+x)÷(200+x)=20%,解得x=12.5。例题2:两个相同的瓶子装满某种化学溶液,一个瓶子中溶质与水的体积比是31,另一个瓶子中溶质与水的体积比是41,若把两瓶化学溶液混合,则混合后的溶质和水的体积之比是:A.319 B.72 C.3140 D.2011解析:1+3=4 和1+4=5 的最小公倍数为4×5=20 ,且31=155,41=164,设瓶子的容积为20,则混合后溶质和水的体积比为(15+16)(5+4)=319。例

2015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考点大全:数量关系-概率问题

2015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考点大全:数量关系-概率问题知识框架数学运算问题一共分为十四个模块,其中一块是概率问题。在历年的公务员考试中,概率问题考查的常见的形式只有三种,包括单独概率、条件概率、二项分布。无论概率问题中事件怎么变化,同学只要牢牢把握这三种形式,就能轻松搞定概率问题。核心点拨1、题型简介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叫做该事件的概率。掌握概率问题,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问题2、核心知识(1)单独概率如果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个,而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事件A的概率。(2)条件概率在事件A发生[P(A)>0]的前提下,事件B发生的条件概率等于事件A、B同时发生的概率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之商,即为,在解答概率问题时,经常需要用到条件概率的变式,和。(3)二项分布重复试验n次,每次试验中只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可能结果,并且事件发生的概率p在整个试验中保持不变,则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发生k次的概率为。公式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考点数字推理知识点储备

考情分析数字推理从20XX年开始不再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重点,但一些省市公务员考试中仍会考查,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以及一般规律还是有必要的。 基本概念(一)等差数列(二)等比数列(三)和数列 例题精讲例题1:解析:二级等差数列变式。故此题答案为A。例题2:1.5,1.5,3,12,96,()A.960B.1536C.1436D.1556例题3:4,9,8,11,12,()A.13B.14C.19D.17解析:和数列变式。故此题答案为D。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13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国考行测数量关系考点:容斥问题知识点储备

DOC84.5KB 3
1/3
展开阅读剩余2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