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春 晚》意思|赏析 出自宋代人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 住尘香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恼人的风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译文二 作者:李潇彤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

猜你喜欢
4.8万次浏览
9510人收藏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春晚》意思-赏析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春晚》意思-赏析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春晚》意思|赏析出自宋代人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住尘香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恼人的风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译文二作者:李潇彤1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

武陵春·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译文作者:李潇彤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赏析作者:佚名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再读《项脊轩志》

文本解读 较,甚至会被人赞为“善意的谎言”,反当成美德崇仰。 添归有光。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 可见,对此文主题的解读,“信”应让位于“利”。 扣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那时归母也就18岁 (虚岁)左右,是没有养育子女经验的,而对子女的关 “信”有时可失,“利”绝不能贪,这就是《信客》一文所 蕴涵的道德意义。 怀备至和舐犊情深,通过老妪的叙述,栩栩如生地展 现在归有光面前,想到母亲的早死,想到童年就失去 母爱,想到母亲的点滴关怀,无怪乎他要与老妪相对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而泣了。 一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祖孙情重 ——再读《项脊轩志》 归家是书香门第,对读书进举当然看得很重;对 于一个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理JiJ7当 ◆江苏徐州市沛县湖西中学/华德阳 然的事。然而归家“读书久不效”,家道中落的身世, 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在科举上又屡遭打击,使得归 而立之年,重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物是人非古诗李清照,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是休,欲语泪先流]的全词是什么

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是休,欲语泪先流]的全词是什么武陵春①【宋】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②也拟泛轻舟。③只恐双溪舴艋舟,④载不动、许多愁。【作者】1084-?,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幼有才藻,十八岁适金石家赵明诚,夫妇感情甚笃。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在孤寂中度过晚年。她工诗能文,诗尤为宋代大家,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有《漱玉词》。【注释】①调名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述武陵渔人游历桃花源事。又名《武林春》。《词谱》以毛滂词为正体。双调,四十八字,平韵。②双溪:水名,在今浙江金华城南。③拟:准备。④舴艋舟:小船。【品评】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

物是人非事事休全诗赏析

物是人非事事休全诗赏析武陵春·春晚宋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注释: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说:一作“道”。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尚好:一作“向好”。舴艋舟:舴艋(zé měng),小船,两头尖如蚱蜢。二、译文: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听人说双溪的春

武陵春·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武陵春·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武陵春·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武陵春·春晚 宋朝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春晚》译文  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武陵春·春晚》译文二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武陵春·春晚》注释

物是人非事事休

物是人非事事休是出自《武陵春·春晚》的名句。【全诗如下】《武陵春·春晚》作者:李清照(宋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相关阅读】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但是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完美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顿挫有致。“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情绪梳发。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述,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

物是人非事事休全诗及赏析

物是人非事事休全诗及赏析  物是人非事事休全诗及赏析  ”物是人非事事休“该句诗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 春晚》,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是人非事事休全诗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对明代吴伟《武陵春图》中“隐喻”的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明代浙派画家吴伟的《武陵春图》中图式进行分析,深入解析吴伟建构故事《武陵春传》时采用的绘画手法及绘画符号的隐喻含义。从《武陵春图》入手对比分析吴伟其他白描人物画,解析吴伟以妓女题材入画的原因以及暗含在绘画中的文人身份。 scholarly status1 引言《武陵春图》是明代浙派代表画家吴伟白描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吴伟依据徐霖在后卷所题《武陵春传》作《武陵春图》:故事大致讲述了江南名妓齐慧真,自幼饱读诗书,能诗善曲。传她与江南傅生相爱,后傅生获罪流放,她倾其资财营救不得,哀伤成疾而死。《武陵春图》中截取的场景应为傅生流放后,武陵春思念成疾的片段:武陵春坐在石案旁,低眉托腮凝思;石案上依次摆放有古琴、书籍、毛笔、砚台以及酒壶;石案左侧置有一盆古雅的盆景,有学者考证其为梅花。2 图式中的“隐喻”《武陵春图》在绘画物象的选择上毫无疑问使用了借物言志的手法,学者认为笔墨等文房

物是人非事事休

{创意写作社区/CHUANGYIXIEZUOSHEQU〇校对/段雪寒物何以成形,人何以成长。万事万因,追溯过往皆有迹可循。物要成形,就需不断丟掉与舍弃,一点不多一点不少,才能铸造理想之物。而人的成长也有相似之处,既要经受苦难也要接受分离。但关乎人的事情总要复杂得多,物可重造也可永恒,而人与人之间的分离,情感的淡薄与破裂,却如同覆水往往难收。”的消下“回望时见楼阁峥嵘,皆旧日宫观寺宇,无不颓惠最喜带有雜纹的瓷器,釉色碰处,裂雛疏伸展,”的恍觉暮沉霞飞,秋山数万重。颓并未磨去文明的传承,反而洗去了“万岁山前珠翠绕从掏泥、摞泥,到拉胚、印胚、修胚、晒胚、烧密,历奢侈之风,鱼龙爵马之玩,秦蔡吴齐之声,无不香歇烬灭,经一番艇,方才成瓷。想来,正是一点点的磨炼,历经一光沉响绝。艰难险阻绝不是毁灭性的打击,反而在宋人的性番长久的过程,方

唐宋诗词鉴赏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

感时伤事感时伤世,这里的“时”、“世”应指诗人现实所处的时代;一般专用于“变乱”之世,如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政权更迭、宋金兵南侵、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等。“国家不幸诗家幸”,乱世中的诗歌,往往会奏出时代的最强音。诗人们,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或感慨系之。他们用敏感的心灵、丰富的情感、高妙的技巧反映时代、折射内心、彰显精神,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篇。代表诗人有杜甫、李煜、陆游、辛弃疾等。感时伤世类诗词的主要思想内容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2、反映离乱的痛苦。3、表露对人民疾苦的同情。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5、昔盛今衰的感慨。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 反映
李煜诗词全集

李煜诗词全集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武陵春·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武陵春·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武陵春·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武陵春·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武陵春·春晚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翻译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13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春晚》意思-赏析

PDF362.2KB 4
1/4
展开阅读剩余3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