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新课标修订的背景千呼万唤犹遮面2001~2011年,课程改革的第一个10年,尽管数学课程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依然“思虑得失又再进”;而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几乎伴随着课程改革同步向前,不断在实验中调整,在调整中实验。因此课程改革的第二个10年,并没有出现太大的争议,只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从2007年初步完稿提交教育部审查,就开始引发人们的持续关注,一直等到2011年底才正式发布,真可谓“千呼万唤犹遮面”。 新课标修订的背景风雨飘摇路十年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科学家背景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立即停止数学课程标准的实验工作,有关提案人对《光明日报》《数学通报》等媒体呼吁:数学课程标准破坏了上千年的数学体系,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数学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现在来看,本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第一个10年,可谓“风雨飘摇路十年”。但是改革的潮流不可逆转,在问题争议与修改调整中,迎来了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实验教材的修订。 新课标修订的背景课改十年磨一剑这次修订虽然历时不长,但是变化很大,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方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方面,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历史的发展总是带有一定的规律。从2001~2011年,从2011~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几乎是按照“每10年一大修”的节律,先后公布了实验稿、2011年版、2022年版,真可谓“课改十年磨一剑”。如今,我们国家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我们面临课程改革的下 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一)整体结构的主要变化数学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2011年版课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和附录等5个部分。2022年版课标做了调整和增补,重新编写了“前言”,将原来“前言”的内容独立出来,增补了学业质量的内容,从而形成了2022年版课标的基本结构: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等8个部分。第一,调整学段划分。将原来九年义务教育分成三个学段,调整为四个学段。 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2022年版课标在学段目标中将原来九年义务教育分成三个学段,调整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第三学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第二学段第四学段 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一)整体结构的主要变化第二,增加学业质量。2022年版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的描述,阐述了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在此基础上,明确给出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并按照四个学段分别给出学业质量的具体描述,为我们的教学、评价等提供了参照和依据,提高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和操作性。第三,关注不同学制。2022年版课标首次关注到了学制差异,我国大部分地区义务教育是六三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但是也有少部分地区(如上海)义务教育是五四学制(小学5年初中4年),因此,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内容的描述中都关注到了不同学制的差异。 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一)整体结构的主要变化第四,调整附录实例。2022年版课标在附录的实例中也做了一些调整和增补。2011年版在附录实例中编写了82个例子,其中课程内容79个、课程实施3个;2022年版课标在附录的实例中编写了93个例子,其中课程内容91个、课程实施2个。 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二)课程性质的主要变化数学课程是什么“2022版课标”新增了“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和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这一具体阐述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数学的本质,明确抽象、推理、建模是数学发展的三个基本思想,“通过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发展,然后通过建模建立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二)课程性质的主要变化数学课程为什么“2022版课标”对于数学的教育功能表述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2011版课标”的表述“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更为精准,突出了数学的学科特性。“理性思维”“科学精神”“智力发展”是数学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学科功能”,更有着其“育人功能”。“2022版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二)课程性质的主要变化数学课程做什么除了把“核心素养”正式写入课程标准之外,还可以发现有三大变化:(1)从“被动”走向“主动”:“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数学课程作用于学生,而“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本人在参与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形成的。(2)从“双基”走向“四基”。(3)从“成才”走向“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