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全国Ⅰ卷 语文试卷 (含答案)
( 四 六 ) 于是 问题 和 结论 是 : 中国 会 亡 吗 ? 答复 : 不会 亡 , 最后 胜利 是 中国 的 。 中国 能够 速 胜 吗 ? 答复 : 不 能 速 胜 , 必须 是 持久 战 。 这 个 结论 是 正确 的 吗 ? 我 以为 是 正确 的 。 ( 四 七 ) 讲 到 这里 , 亡国 论 和 妥协 论 者 又 将 跑 出来 说 : 由 劣势 到 平衡 , 需要 有 同 日本 相等 的 军力 和 经济 力 ; 由 平衡 到 优势 , 需要 有 超过 日本 的 军力 和 经济 力 ; 然而 这 是 不 可能 的 , 因此 上述 结论 是 不 正确 的 。 ( 四 八 ) 这 就是 所谓 “ 唯 武器 论 ” , 是 战争 问题 中 的 机械 论 , 是 主观 地 和 片面 地 看 问题 的 意见 。 我们 的 意见 与 此 相反 , 不但 看到 武器 , 而且 看到 人力 。 武器 是 战争 的 重要 的 因素 , 但 不是 决定 的 因素 , 决定 的 因素 是 人 不是 物 。 力量 对比 不但 是 军力 和 经济 力 的 对比 , 而且 是 人力 和 人心 的 对比 。 军力 和 经济 力 是 要人 去 掌握 的 。 如果 中国 人 的 大多数 、 日本 人 的 大多数 、 世界 各国 人 的 大多数 是 站 在 抗日 战争 方面 的 话 , 那末 , 日本 少数 人 强制 地 掌握 着 的 军力 和 经济 力 , 还 能 算是 优势 吗 ? 它 不是 优势 , 那末 , 掌握 比较 劣势 的 军力 和 经济 力 的 中国 , 不 就 成 了 优势 吗 ? 没有 疑义 , 中国 只要 坚持 抗战 和 坚持 统一 战线 , 其 军力 和 经济 力 是 能够 逐渐 地 加强 的 。 而 我们 的 敌人 , 经过 长期 战争 和 内外 矛盾 的 削弱 , 其 军力 和 经济 力 又 必然 要 起 相反 的 变化 。 在 这种 情况 下 , 难道 中国 也 不 能 变成 优势 吗 ? 还 不止 此 , 目前 我们 不 能 把 别国 的 军力 和 经济 力 大量 地 公开 地 算作 自己 方面 的 力量 , 难道 将来 也 不 能 吗 ? 如果 日本 的 敌人 不止 中国 一个 , 如果 将来 有 一 国 或 几 国 以 其 相当 大量 的 军力 和 经济 力 公开 地 防御 或 攻击 日本 , 公开 地 援助 我们 , 那末 , 优势 不 更 在 我们 一 方面 吗 ? 日本 是 小国 , 其 战争 是 退步 的 和 野蛮 的 , 其 国际 地位 将 益 处于 孤立 ; 中国 是 大国 , 其 战争 是 进步 的 和 正义 的 , 其 国际 地位 将 益 处于 多 助 。 所有 这些 , 经过 长期 发展 , 难道 还 不 能 使 敌 我 优劣 的 形势 确定 地 发生 变化 吗 ? ( 摘自 《 论 持久 战 》 ) 材料 二 : 1938 年 5 月 的 《 论 持久 战 》 , 系统 阐述 了 关于 持久 战 的 战略 思想 。 首先 , 作者 分析 了 中国 实施 持久 战 的 外部 原因 。 他 说 : “ 中日 战争 不是 任何 别的 战争 , 乃是 半 殖民 地 半 封建 的 中国 和 帝国 的 日本 之间 在 二 十 世纪 三 十 年代 进行 的 一个 决死 的 战争 。 ” 他 列举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