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4五市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2024五市高三联考于近期开考,本次考试对考生影响力大试题参考价值大,为方便大家复习,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河南省2024五市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南省2024五市高三(语文)联考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时期的彩陶、岩画到五行五色学,再到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体现了古代 先贤对色彩观念、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 《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个“石”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花骨朵。 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绿、碧绿、明绿、石绿、纱绿、鸭头绿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把色名归为三个方面:意象的色名,如天地之色,天玄地黄;颜色的色名,如颜色的材料、工艺等;物象色名,如人体、肤色等。他力求找出色名与当时的“物/物色”的对应,通过文献、物证等恢复传统色彩的样貌。 汕头大学陈彦青认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与西方色彩有着较大的区别。重新找到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的性格与特点十分必要。“《二十四诗品》各品描述,既有与色彩视觉直接关联、以感官体验为主的‘纤秾’‘绮丽’之类,也有如‘雄浑’‘冲淡’‘高古’这种在含蓄层面进行意象转换、感知的审美格调。具体如与诗意品格‘雄浑’相类的颜色有墨、绀等,具有‘冲淡’品格的颜色有松阴色、天缥、鹭白等。以《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进行中国色彩二十四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合理也是有效的。”陈彦青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传统色彩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不仅对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对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设计具有深刻的影响;不仅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体现出了中国品格、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中国魅力。 (摘编自李百灵《传统色彩中的东方智慧》) 材料二: 在信息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发掘传统色彩文化资源,成为当代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回溯历史与立足当下,是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重要的两个面向。 回溯历史,厘清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源流,深入挖掘传统色彩的视觉文化资源。中国传统色彩自原始社会始, 就被广泛应用于彩陶、岩画和壁画之中,形成了宝贵的视觉资源。《周礼》有载:“画馈之事,杂五色。”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画家、学者和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种类。例如唐代青绿山水对青石和青绿的运用,体现了早期画家对色彩配置的初步认识;宋代民间艺术剪纸和年画,以浓丽赋色体现出百姓“丰年人乐业”的生活理想;清代陶瓷艺术中的郎窑,以其纯净、高亮的“牛血红”彰显了宫廷艺术家匠心独具的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色彩凝聚了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与创造。回溯历史,一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传统色彩的形式样态和呈现方式,艺术工作者可以将其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立足当下,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充分实现传统色彩的社会生活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研究,不仅有“历史”和“研究”,还应有“当下”和“应用”。传统艺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以中国传统色彩为媒介,将其融入城市建筑、公共雕塑等领域,将古典艺术的审美性与当代艺术的现代性相融合,以中国传统色彩促进城市发展。当下,如何让中国传统色彩研究赋能当代城市建设,以中国传统色彩激活当代艺术的创造力,从而实现中国传统色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学界十分重视的话题。 可以说,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探索维度是更加多元的,研究范畴涉及服饰色彩、戏曲色彩、绘画色彩、建筑色彩等。当代学者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载体、现象和观念等进行了广泛而富有实效的研讨,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念与新的途径。面对多维的研究视野,当下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应该在把握历史的基础上,将古代的色彩经验与智慧应用于当代的艺术实践之中,以此活化中国传统色彩的内在意蕴,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 (摘编自郑少奇《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价值与方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并不是独立静观的存在,它生发于自然,对应于阴阳,并由此形成了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 B.《二十四诗品》的描述在直接、间接两个层面都与色彩视觉关联,其对中国色彩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有依据的。 C.中国传统色彩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种类,从彩陶到绘画,从剪纸到瓷器,都体现着古人的色彩观念、色彩语言。 D.材料一探讨中国传统色彩的内涵及特色,材料二从历史和当下两个角度论述传统色彩,两者的写作目的是不同的。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石、黛、松花都是具体的物体,以这些物命名的色彩体现了色名与“物/物色”相对应的关系。 B.传统色彩的运用,不仅能体现中国古人对色彩配置的认识,还反映着他们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观念。 C.以传统色彩为媒介,可以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促进城市发展,激活当代艺术的创造力。 D.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可用的方法更多,体现的现实关怀也更强。 3.下列诗句中包含的色名,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一第四自然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周礼》“杂五色”的说法,两者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中国传统色》一书的作者郭浩说,从中国传统色彩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既可以欣赏到国色之美,又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学意义,这能帮助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请从郭浩话语的角度,结合材料谈谈在当代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的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青牧草 了一容 他想成为草原上最好的牧马人。 伊斯哈格刚从内地跑到草原上时,先给哈力克放马,又到艾布家,后来到艾孜家,大家轮流请他牧马。伊斯哈格憨厚老实,从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给他一碗饭吃,他就心满意足了。 在漫长的冬季,草原上马儿们喜欢吃的酥油草完全干枯了,各种青草已经没有那么丰富了。回到马厩,伊斯哈格还会给马儿们拌些草料。马槽被马儿们的嘴唇磨来蹭去,已经有些包浆了,青乌乌的,并且溜滑溜滑的,就像新疆和田的羊脂青玉一样,油油的、光光的。有几次,伊斯哈格就躺在马槽里睡觉,他和马儿不离不弃,夏天马槽里比毡包里的床铺还凉快惬意呢。马儿的嘴唇把他拱来拱去,就像是在给他按摩,一直把他拱醒为止。他醒来后,摸着马儿软软的嘴唇,肥乎乎、肉嘟嘟的,马儿会禁不住从鼻孔里喷出青草的香气,他闻着,有一种莫名陶醉的感觉。 伊斯哈格热爱自己牧马的工作,对马儿能够悉心照料,他把马儿当成自己的亲人。哈孜大叔很喜欢他,称赞他说:“你一定会成为最好的牧马人。” 伊斯哈格牧马的第三年冬天,那时天气预报也不那么准确,一开始中亚大地一派祥和,太阳挂在地平线上,晴朗朗的,他把马群赶到长梭梭草最多的禾木河对岸的一个 峡谷里。下午,草原上突然刮起一阵旋风,过了不一会儿,就飘起雪花,接着彻底刮起了暴风雪。暴风雪携带着呼哨声,席卷着整个中亚大地,马儿们被冻得在草原上瑟瑟发抖,它们在风雪中迷失了方向,三三两两地走失了。伊斯哈格去追赶马匹,自己也迷失了方向,被狂舞的雪花阻断了视野,眼前什么也看不清,只觉得雪和风搅和在一起,旋转着,把他包围了起来。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变得非常渺小,就像一根被冻干了的梭梭草的草叶似的,随着风雪在中亚大地的天空里被卷了起来,迎风飞舞着。他狠狠地吹响了口哨,他心爱的坐骑黑豹听到他一声声的呼唤,长啸着,飞奔而来。黑豹卧倒在他的脚下,他爬上黑豹的背去寻找和驱赶在风雪中跑散的马群,他希望能赶着马群在被冻死前回到马厩里。这是一个合格的牧马人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伊斯哈格赶了这匹马,又丢了那匹马,他和黑豹一起在跟风雪搏斗着。他觉得除了黑豹身上传递给他的一丝温暖,他的头和脚都已经快被冻僵了,身体的某些零件都仿佛要和自己的身体分离开来了。 伊斯哈格在马背上把自己几近缩成一个毛线疙瘩的样子,他的眼睛无论怎么睁也睁不开,雪被风吹进眼睛里,就像奔跑的马蹄抛起的飞溅的小沙石,打得他的眼球针扎一样疼痛。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他感觉到天旋地转,大地好像倒了一个个儿。他昏昏沉沉的,不知什么时候,就彻底失去了知觉,什么也不知道了。 是哈孜大叔找到了伊斯哈格,把他用马驮回了自己的 那间粗糙的泥土夯就的小房子里。奶茶在火炉上咕嘟咕嘟地冒着泡。伊斯哈格被几层毛皮包裹着,靠在火墙子跟前。哈孜大叔给他灌下去半碗奶茶。他终于从昏迷中醒过来。 哈孜大叔告诉他,多亏那匹黑马救了他。黑马已经完全被风雪覆盖了,但它甘愿被冻死,也不离不弃。这位在草原上敬业地坚守了一辈子的牧马人说,牧民爱马儿胜于爱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常常与马儿相依为命,因为马儿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 时间过得飞快,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哈孜这个老头儿在草原上一天天变得更苍老了,他步履蹒跚,连上马的动作也变得越来越迟缓和笨拙,需要马儿卧倒在他身边,他才能勉强爬上马背。他就要在这里和草原上的一块石头一样,成为这草原上的一道风物,历经风雨,慢慢地经历沧桑。伊斯哈格从哈孜大叔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尽管他的心劲依然挺大,还在向着一个理想、合格的牧马人的方向努力。他也有许多痛苦,最让他感到难过的是,那个对他期待了很久、盼着他有出息的老父亲永久地离开了他,他再也无法握到父亲的那双刻在他记忆深处的大手了,那一双厚墩墩的劳动者的大手。每当夜深人静,在草原的帐篷里,只要一闭上眼睛,他就仿佛清晰地听见父亲低沉地唤着他的名字:“哈格、哈格!”他记起父亲说的,“做一个踏实的牧马人,并不丢人!”父亲嘱咐过他:“不管干什么活,就要干到底。不要心花,许多人总是这 山望着那山高。” 这片草原上曾有过伊斯哈格的快乐和痛苦,也有他的荣光,有他流淌的眼泪和汗水浇灌过的牧草。他像一名灯塔守护人一样,习惯了看草原上的日落日出。此刻,夕阳红彤彤的,照在喀纳斯的大草原上,牧草仿佛被晚霞镀上一层金黄金黄的颜色,使得大地别有一番意境。伊斯哈格想,这青青的牧草,一定能给他带来多多的人间的欢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简明交代伊斯哈格的人生理想,结尾通过对草原景色和人物心理的描写,强化了他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B.小说开始写伊斯哈格“不离不弃”,后文写黑马“不离不弃”,通过写人和马的相依为命,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C.伊斯哈格从哈孜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的未来,未来的他可能也会变得迟缓和笨拙,但他并不为此感到悲观失望。 D.在伊斯哈格回忆中出现的父亲被他视为精神支柱,在他质疑自己、沮丧低落的时候给予他慰藉、鼓励和教导。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语言有极强的表现力,如用“肥乎乎、肉嘟嘟”写马可爱的形态,用“长啸”“飞奔”写马的急切的

考试真题相关资料
4.9万次浏览
9744人收藏
河南省2024五市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2024五市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2024五市高三(语文)联考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时期的彩陶、岩画到五行五色学,再到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体现了古代先贤对色彩观念、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

河南2024五市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南2024五市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时期的彩陶、岩画到五行五色学,再到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体现了古代先贤对色彩观念、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结合�

2024河南省五市高三联考(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五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4年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联合调研检测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18分)1.(3分)D(A项,“人们为表达对大禹治理水患的感激之情”有误,应该是表达饱受水患之苦的百姓祈求庇佑的心愿;B项,“地域范围也分划为现在的孟津区和孟州市”有误,文本原意是“现在的孟津区和孟州市都有可能是当时的盟津”;C项,““牧野这一地名由专指变成了泛指”有误,应该是由泛指变成了专指)2.(3分)D(“中国人追求的道德标准与人文精神可以从中找到出处”有误,原文是指可以从地名的发展变化中看出中国人追求的道德标准与人文精神,不能据此认为这些道德标准与人文精神就出自地名)3.(3分)A(A项,不能由“大多是源于人们对英雄的崇拜怀念之情,当地并不是大禹治水之处”断定所有地方都是这种情况,余杭还是有可能是因大禹在当地治水而命名的,所以不适合充当论据;B、D两项主要从事件本身推断,以大禹及夏部落联盟的活跃范围作为论据支撑观点;C项,“余杭本为禹杭”的说法出现时间非常晚

2024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一次语文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1.下列作品中,没有参加高考语文阅读考试的是 A.《论语》B.《红楼梦》C.《离骚》D.《孙子兵法》答案:D2.下列成语中,不能用来形容君子的是 A.君子之交淡如水B.君子之交如春风C.君子之交琴瑟友D.君子之交君子之交答案:D3.“”以下哪个选项中的谚语表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A.知行合一B.笑口常开C.有志者事竟成D.以君子之道存人答案:A第二部分:阅读理解请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根据其内容回答问题。短文:“一位年轻人向一位老者问道:请问前辈,您觉得快乐”“是什么?老者微笑着回答:快乐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充实而平和的感觉。快乐不在于物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中升起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问题:2.老者对快乐的理解是什么?A.快乐在于物质的拥有B.快乐是一种表面的感觉C.快乐是一种心境D.快乐在于外在的丰富答案:C3.年轻人听完老者的回答后,心中的感觉是什么?A.失望和沮丧B.犹豫和不安C.豁然开朗D.迷茫和无助

2024河南五市联考第二次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涟漪(yī)殷红(yīn)忧心忡忡(chōng)B.摇曳(yè)暮霭(ǎi)涸辙之鲋(hé)C.谄媚(chǎn)镂空(lòu)引吭高歌(háng)D.拗口(ǎo)痉挛(jìng)奉为圭臬(niè)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两支足球队旗鼓相当,最终以2:2握手言和。B.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但批评者必须承认,无论从剧情编排还是演员的表演来看,都堪称不刊之论。C.诗歌到了唐朝,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D.小王同学站着说话不腰疼,别人的困难他根本不理解,只知道说一些风凉话。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根据公司内部规定,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必须按时上下班,否则,一旦发现违规者,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B.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作为强大的支撑力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引领社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决定性

河南省五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高三下】2024届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五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五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024年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河南2024届九省联考试题高三语文含答案

河南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

河南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

2024河南省TOP20联考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高三联考(语文)答案

2024届高三联考(语文)答案

河南省普高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测评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九省联考2024年高三语文试卷

河南九省联考2024年高三语文试卷

2024届河南省高三上学期10月新未来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21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河南省2024五市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

DOCX42.3KB 42
1/42
2/42
3/42
4/42
展开阅读剩余38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