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封建社会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历史名言,原本就不是写给普通百姓去看的,因为那个时代的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可能认字,也没有晋升为社会管理层的文官制度。它是写给仕大夫(贵族)甚至是君主的,激励人生、成就人生的追求境界。修身就是使自己具备足够的才华和美德,齐家就是去治理好自己的庄园,治国就是辅佐君主(或者是君主本人)治理好国,平天下就是在全世界的范围(那时候世界的概念就是长江流域以北的所谓"中国")内成就功业。事过境迁,夕日的封建社会早已经化为就历史的烟尘,但是这句名言在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激励和引导了多少俊杰成就了英雄伟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古语的背景是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那时候的社会不要说和今日社会,就是和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二千多年的社会,都是截然不同的社会。周朝封诸侯八百,每一个诸侯都是一个国;每个国都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司法和军事 权,但是绝对不是现代意义的主权国家。诸侯国又分封为若干个贵族家族,每一个贵族家族就是一个家,相当于一个庄园;这样的家和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家是天壤之别的概念,今日社会之家庭那时候只能够称为户,今日社会之普通公民在那个时代也只能够称为奴隶或者隶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当代大学生的立身之道 2007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并向人大学子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谈话:   从陕北公学到现在,人民大学建校已经70年了,我首先向学校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同学们提三点希望:第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人大是培养国家建设各方面管理人才的学校,因此,学生必须首先要懂得社会,懂得国情,既要学好理论,更要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大课堂,教师和学生都要在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增长才干。第二,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世界是无穷的,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真理也是无穷的,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追求真理,发现真理。青年人最少保守思想,要敢于打破束缚,敢于挑战和创新,这样才能出杰出的人才。第三,要树立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的责任感。只有对国家和人民爱得深,这种责任感才会更强烈,这是学习的动 力、生活的动力和工作的动力。同学们在学校就要培养踏实、严谨的作风,不图虚名,不骛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   温总理的谈话,实际上是对当代大学生立身之道的提炼与总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任何一个人求生立世之本,理所当然,也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立身之道。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修身,也即正心修身,应力克“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正心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喜爱一个人的同时,能够认识到他的不足;厌恶一个人的同时,又能了解他的长处。   在当代,“修身”,一方面要“识事务”,即认识“人”,进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统领事务才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具备文科方面的知识与才能。另一方面要“明事理”,即明白自然事务发展的规律,是一个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发现客观世界,影响或改造客观世界方面的素能要求。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应当都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例如,信息科学(包括电子硬件、软件等),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先贤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认识”“了解”“发现”了这一客观存在,通过自己的努力,用0-9这样的数字将之揭示或表现出来,从而“影响或改造”了客观存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具备理工科方面的知识与才能。再一方面要 “兴事业”,即每个人要有实现自己理想或梦想的追求与抱负,要“志高存远”。   齐家,也谓起家,使自己、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兴隆起来。齐家的前提必须“修身”(修身齐家),即只有完成“修身”大业之后才能“齐家”,此即“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的道理。齐家,一方面要孝敬长者,要有孝心,在一个家庭或家族里面要形成和培育出互相尊敬互相爱戴的家庭文化。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长者都不尊敬不孝敬,起码在逻辑上不可能尊敬或孝敬其他人。另一方面就是家庭要和睦,引伸出来的意思就是要团结他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心志。再一方面就是要会教育子女。教育子女既是自己的生物性要求,也是人的社会性要求。“有人养,没人教”既是对子女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的表现。当然,教育子女不是狭义的指自己要亲自为子女“辅导功课”(如果有这样的境况当然是件好事),而是广义的指,既要言传,也要身教;既要注重子女文化课教育,也要注意子女的身心教育。“寒门出才子”,在今天可能受到信息社会的冲击,现代社会即赋予教育子女更新的要求,要求为人父者须提供必要的教育支出。教育子女引伸出来的意思就是任何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力争使自己的行为外在表现对社会的影响力为正向,力克肮脏行为。齐家的最终要求就是要使个人、家庭或家族经济发达,要有自己或家庭或家族的“经济产业”或事业,不能无所事事。齐家,既要求文化“齐家”或文化脱 贫,更要求经济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一句话能败坏整个事情,一个人能够安定整个国家的“一言偾事”“一言丧邦”,或“一臣乱国”“一人定国”之境状,此情况源自“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我们后来的“国家以社会为本位,社会以家庭为本位,家庭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主义思想,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奉行“个人兴(仁/让),社会兴(仁/让);社会兴(仁/让),国家兴(仁/让)”的和谐社会美景。这种思想当然是对“先国家,后集体,最后是个人”的国家主义思想的否定!   齐家的思想,也要求仁者先“宜”己后“宜”人。先“宜兄宜弟”,“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只有“父母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易言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一个人先正心修身,与自己的家人和睦相处,友爱团结,在家庭或家族中训练或造就出友爱团结,为人表率的气度,然后才能影响或教化国人,人人如此为之,国则兴则仁则让,和谐美景自然而然呈现在世人面前。正心、修身、齐家的意义也即在此。   治国,即治理国家,这是一个人成功的标识。古人的思路是,人生在世,先要“正心”,其心已正之后才能“修身”,只有自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关资料
4.9万次浏览
9717人收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封建社会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历史名言,原本就不是写给普通百姓去看的,因为那个时代的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可能认字,也没有晋升为社会管理层的文官制度。它是写给仕大夫(贵族)甚至是君主的,激励人生、成就人生的追求境界。修身就是使自己具备足够的才华和美德,齐家就是去治理好自己的庄园,治国就是辅佐君主(或者是君主本人)治理好国,平天下就是在全世界的范围(那时候世界的概念就是长江流域以北的所谓"中国")内成就功业。事过境迁,夕日的封建社会早已经化为就历史的烟尘,但是这句名言在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激励和引导了多少俊杰成就了英雄伟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物 格 而后 知 至 , 知 至 而后 意诚 , 意诚 而后 心 正 , 心 正 而 后身 修 , 身 修 而后 家 齐 , 家 齐 而后 国 治 , 国 治 而后 天下 平 。 第 一 页 , 共 9 页 。 古 之 欲 明明 德 于 天下 者 , 先 治 其 国 ; 欲 治 其 国 者 , 先 齐 其 家 ; 欲 齐 其 家 者 , 先 修 其 身 ; 欲 修 其 身 者 , 先 正 其 心 ; 欲 正 其 心 者 , 先 诚 其 意 ; 欲 诚 其 意 者 , 先 致 其 知 , 致知 在 格物 。 古代 那些 要 想 在 天下 弘扬 光明正大 品德 的 人 , 先 要 治理 好 自己 的 国家 ; 要 想 治理 好 自己 的 国家 , 先 要 管理 好 自己 的 家庭 和 家族 ; 要 想 管理 好 自己 的 家庭 和 家族 , 先 要 修养 自身 的 品性 ; 要 想 修养 自身 的 品性 , 先 要 端正 自己 的 思想 ; 要 端正 自己 的 思想 , 先 要 使 自己 的 意念 真诚 ; 要 想 使 自己 的 意念 真诚 , 先 要 使 自己 获得 知识 , 获得 知识 的 途径 在于 认知 研究 万事 万物 。 第 二 页 , 共 9 页 。 物 格 而后 知 至 , 知 至 而后 意诚 , 意诚 而后 心 正 , 心 正 而 后身 修 , 身 修 而后 家 齐 , 家 齐 而后 国 治 , 国 治 而后 天下 平 。 通过 对 万事 万物 的 认识 研究 , 才能 获得 知识 ; 获得 知识 后 , 意念 才能 真诚 ; 意念 真诚 后 , 心思 才能 端正 ; 心思 端正 后 , 才能 修养 品性 ; 品性 修养 后 , 才能 管理 好 家庭 家族 ; 家庭 家族 管理 好 了 , 才能 治理 好 国家 ; 治理 好 国家 后 天下 才能 太平 。 第 三 页 , 共 9 页 。 第 四 页 , 共 9 页 。 宋代 有 八德 : 孝 、 悌 、 忠 、 信 、 礼 、 义 、 廉 、 耻 。 这 其中 再次 恢复 了 管仲 提出 的 四维 , 去掉 了 仁 , 增加 了 孝 与 悌 , 将 家族 道德 置于 首 位 。 随着 中国 农业 社会 的 发展 , 以 家庭 为 本位 的 农业 经济 日 益 稳定 与 发展 , 家 对于 农业 经济 的 发展 , 对于 社会 的 祥和 与 稳定 等 功能 日 益 突出 , 家 乃 国 之 基 , 家和 万事 兴 , 因此 齐家 , 家庭 与 家族 的 凝聚 也 就 日 益 重要 。 第 五 页 , 共 9 页 。 忠 尽 己 报国 的 责任 孝 生 生 不息 的 爱心 诚 求真 务实 的 品质 信 立身 兴业 的 基点 礼 人际 文明 的 规范 义 人间 正道 的 向导 廉 清白 正气 的 根基 耻 人 之 为人 的 底线 第 六 页 , 共 9 页 。 依据 每 个 德 目的 不同 功能 , 这 八德 又 大致 可 分为 四 个 层面 : 义 与 忠义 人间 正道 的 向导 , 是 道德 灵魂 , 是 道德 精神 境界 和 价值 导向 ; 忠 尽 己 报国 的 责任 , 是 道德 核心 , 是 道德 自觉 意识 和 价值 目标 ; 诚 与 信诚 求真 务实 的 品质 , 是 道德 品质 , 是 道德 人格 要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儒学经典思想--八项条目的主要内容,更是儒学“内圣外王”思想的体现。儒学“内圣外王”其核心是修身,关键是齐家,以修身为界,分为“内圣”与“外王”,是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高尚境界,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修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即“内圣”的集中体现,也是“内圣外王”的核心。总体来说,修身不仅要有爱国的思想,还要有爱国的本领。主要是指内求,尤其是自我的道德修养,“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特别强调“慎独”。怀有敬畏之心,谨慎的遵守道德准则。齐家是指孝敬父母长者,家庭和睦,爱自己的家庭、配偶、子女,特别是从严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特别是为官者,更要对配偶子女利用自己地位和权力的影响力,谋取非法利益的要严惩不贷,绝不能姑息养奸甚至庇护。治国是指学以致用,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国家管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富有强烈的爰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平天下即使天下平,“平”在这里是指公平、公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综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也是孟子教育他弟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正人必先正己,治国必先治家”,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句非常值得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领导干部深思的名言警句,几千年来,这句话又被无数知识者视为最高理想。欲治国、欲平天下,必须先修身、先齐家。而所谓修身,就是要自觉做到慎独、慎微、慎欲。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牢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一千年古训,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地遵守道德准则,仔细地把握生活小节,绝不做有损大节的事情,常怀律己之心,不要独处时存在侥幸心理,自欺欺人,甚至腐化堕落,导致走向犯罪的深渊。慎微,就是“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时时谨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要以张伯行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文、译文及赏析

《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 天下 》 原文 、 译文 及 赏析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 天下 先秦 : 佚名 古 之 欲 明明 德 于 天下 者 , 先 治 其 国 ; 欲 治 其 国 者 , 先 齐 其 家 ; 欲 齐 其 家 者 , 先 修 其 身 ; 欲 修 其 身 者 , 先 正 其 心 ; 欲 正 其 心 者 , 先 诚 其 意 ; 欲 诚 其 意 者 , 先 致 其 知 , 致知 在 格物 。 物 格 而后 知 至 , 知 至 而后 意诚 , 意诚 而后 心 正 , 心 正 而 后身 修 , 身 修 而后 家 齐 , 家 齐 而后 国 治 , 国 治 而后 天下 平 。 译文 古代 那些 要 使 美德 彰明 于 天下 的 人 , 要 先 治理 好 自己 的 国家 ; 要 想 治理 好 自己 的 国家 , 先 要 管理 好 自己 的 家庭 和 家族 ; 要 想 管理 好 自己 的 家庭 和 家族 , 要 先 进行 自我 修养 ; 要 先 进行 自我 修养 , 先 要 端正 自己 的 思想 ; 要 端正 自己 的 思想 , 先 要 使 自己 的 意念 真诚 ; 要 想 使 自己 的 意念 真 诚 , 先 要 使 自己 获得 知识 , 获得 知识 的 途径 在于 认知 研究 万事 万物 。 通过 对 万事 万物 的 认识 研究 , 才能 获得 知识 ; 获得 知识 后 , 意念 才 能 真诚 ; 意念 真诚 后 , 心思 才能 端正 ; 心思 端正 后 , 才能 修养 品性 ; 品性 修养 后 , 才能 管理 好 家庭 家族 ; 家庭 家族 管理 好 了 , 才能 治理 好 国家 ; 治 理 好 国家 后 天下 才能 太平 。 注释 欲 : 想 要 。 治 : 治理 。 格物 : 格 , 就是 确实 研究 清楚 。 “ 格物 ” 就是 要求 人们 亲历 其 事 , 亲 操 其 物 , 即物穷理 , 增长 见识 。 在 读书 中 求知 , 在 实践 中 求知 , 而 后 明辩 事物 , 尽 事物 之 理 。 致知 : 就是 求 为 真知 。 诚意 : 是 要 意念 诚实 。 正心 : 就是 要 除去 各种 不安 的 情绪 , 不 为 物欲 所 蔽 , 保持 心灵 的 安 静 。 修身 : 就是 要 不断 提高 自己 的 品德 修养 。 齐家 : 就是 要 经营 管理 好 自己 的 家庭 , 只有 教育 好 自己 的 家庭 成员 , 才能 教化 人民 。 治国 : 就是 要 为政 以 德 , 实行 德治 , 布仁 政 于 国 中 。 平 天下 : 就是 要 布仁 政 于 天下 , 使 天下 太平 。 赏析 全文 在 阐释 “ 平 天下 在 治 其 国 ” 的 主题 下 , 具体 展开 了 如下 几 方面 的 内容 , 一 、 君子 有 矩 之 道 。 二 、 民心 的 重要 : 得 众 则 得 国 , 失 众 絜 则 失 国 。 三 、 德行 的 重要 : 德本 财 末 。 四 、 用人 的 问题 : 唯 仁人 为 能 爱人 , 能 恶人 。 五 、 利 与 义 的 问题 : 国 不 以 利 为 利 , 以 义 为 利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志士,以此为纲,不懈努力,随着时代的更替,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高三学子,我们更需要培养一种修身治学平天下的能力。何所谓“修身”,又为何把即居于首位?在我看来,修身是完成一切宏伟蓝图的基础,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充分彰显着人格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发展。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拥有与世无争的魄力。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与谁争,我都不屑!”把一位百岁老人的豁达无畏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我们不能达到杨绛先生的境界,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超脱众生相的基础,也是我们能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的条件。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更是在不断学习和领悟中夯实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源泉便是知识,而学习知识更是一个人一生的功课,自学便是一生致力于学习。古语有云“活到老学到老”,我们需要具有的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学习不只是面对高考,更是为了若干年后面对你所喜爱的事物,能有重新学习的勇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文、注释及赏析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 天下 原文 、 注释 及 赏析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 天下 原文 、 注释 及 赏析 《 大学 》 是 一 篇 论述 儒家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 天下 思想 的 散文 , 原 是 《 小 戴礼 记 》 第 四 十 二 篇 , 相传 为 春秋 战国 时期 曾子 所 作 , 实 为 秦汉 时 儒家 作品 , 是 一 部 中国 古代 讨论 教育 理论 的 重要 著作 。 原文 :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 天下 先秦 : 曾参 古 之 欲 明明 德 于 天下 者 , 先 治 其 国 ; 欲 治 其 国 者 , 先 齐 其 家 ; 欲 齐 其 家 者 , 先 修 其 身 ; 欲 修 其 身 者 , 先 正 其 心 ; 欲 正 其 心 者 , 先 诚 其 意 欲 诚 其 意 者 , 先 致 其 知 , 致知 在 格物 。 物 格 而后 知 至 , 知 至 而后 意诚 , 意诚 而后 心 正 , 心 正 而 后身 修 , 身 修 而后 家 齐 , 家 齐 而后 国 治 , 国 治 而后 天下 平 。 自 天子 以 至于 庶人 , 壹 是 皆 以 修身 为 本 。 译文 : 古代 那些 要 使 美德 彰明 于 天下 的 人 , 要 先 治理 好 自己 的 国家 ; 要 想 治理 好 自己 的 国家 , 先 要 管理 好 自己 的 家庭 和 家族 ; 要 想 管理 好 自己 的 家庭 和 家族 , 要 先 进行 自我 修养 ; 要 先 进行 自我 修养 , 先 要 端正 自 己 的 思想 ; 要 端正 自己 的 思想 , 先 要 使 自己 的 意念 真诚 ; 要 想 使 自己 的 意念 真诚 , 先 要 使 自己 获得 知识 , 获得 知识 的 途径 在于 认知 研究 万 事 万物 。 通过 对 万事 万物 的 认识 研究 , 才能 获得 知识 ; 获得 知识 后 , 意念 才 能 真诚 ; 意念 真诚 后 , 心思 才能 端正 ; 心思 端正 后 , 才能 修养 品性 ; 品性 修养 后 , 才能 管理 好 家庭 家族 ; 家庭 家族 管理 好 了 , 才能 治理 好 国家 ; 治理 好 国家 后 天下 才能 太平 。 从 天子 到 平民 , 一切 都 以 修身 为 根本 。 注释 : 古 之 欲 明明 德 于 天下 者 , 先 治 其 国 ; 欲 治 其 国 者 , 先 齐 其 家 ; 欲 齐 其 家 者 , 先 修 其 身 ; 欲 修 其 身 者 , 先 正 其 心 ; 欲 正 其 心 者 , 先 诚 其 意 欲 诚 其 意 者 , 先 致 其 知 , 致知 在 格物 。 欲 : 想 要 。 治 : 治理 。 物 格 而后 知 至 , 知 至 而后 意诚 , 意诚 而后 心 正 , 心 正 而 后身 修 , 身 修 而后 家 齐 , 家 齐 而后 国 治 , 国 治 而后 天下 平 。 自 天子 以 至于 庶人 , 壹 是 皆 以 修身 为 本 。 格物 : 格 , 就是 确实 研究 清楚 。 “ 格物 ” 就是 要求 人们 亲历 其 事 , 亲 操 其 物 , 即物穷理 , 增长 见识 。 在 读书 中 求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文及赏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文及赏析

原文 : 古 之 欲 明明 德 于 天下 者 , 先 治 其 国 ; 欲 治 其 国 者 , 先 齐 其 家 ; 欲 齐 其 家 者 , 先 修 其 身 ; 欲 修 其 身 者 , 先 正 其 心 ; 欲 正 其 心 者 , 先 诚 其 意 ; 欲 诚 其 意 者 , 先 致 其 知 , 致知 在 格物 。 物 格 而后 知 至 , 知 至 而后 意诚 , 意诚 而后 心 正 , 心 正 而 后身 修 , 身 修 而后 家 齐 , 家 齐 而后 国 治 , 国 治 而后 天下 平 。 自 天子 以 至于 庶人 , 壹 是 皆 以 修身 为 本 。 注释 : 天下 平 : 就是 要 布仁 政 于 天下 , 使 天下 太平 。 庶人 : 平民 。 壹 是 : 一切 是 。 皆 : 都 。 译文 : 古代 那些 要 使 美德 彰明 于 天下 的 人 , 要 先 治理 好 自己 的 国家 ; 要 想 治理 好 自己 的 国家 , 先 要 管理 好 自己 的 家庭 和 家族 ; 要 想 管理 好 自己 的 家庭 和 家族 , 要 先 进行 自我 修养 ; 要 先 进行 自我 修养 , 先 要 端正 自己 的 思想 ; 要 端正 自己 的 思想 , 先 要 使 自己 的 意念 真诚 ; 要 想 使 自己 的 意念 真诚 , 先 要 使 自己 获得 知识 , 获得 知识 的 途径 在于 认知 研究 万事 万物 。 通过 对 万事 万物 的 认识 研究 , 才能 获得 知识 ; 获得 知识 后 , 意念 才能 真诚 ; 意念 真诚 后 , 心思 才能 端正 ; 心思 端正 后 , 才能 修养 品性 ; 品性 修养 后 , 才能 管理 好 家庭 家族 ; 家庭 家族 管理 好 了 , 才能 治理 好 国家 ; 治理 好 国家 后 天下 才能 太平 。 从 天子 到 平民 , 一切 都 以 修身 为 根本 。 赏析 : 正 因为 “ 德本 财 末 ” , 因为 德行 对于 治国 平 天下 有 第 一 位 的 重要 作用 , 所以 就 牵涉 到 一个 用人 的 问题 。 而 在 用人 的 问题 上 , 同样 是 品德 第 一 , 才能 第 二 。 对于 这 一点 , 《 大学 》 不厌其烦 地 引述 了 《 尚书 - 秦 誓 》 里 的 一 大段 话 , 说明 一个 人 即使 没有 什么 才能 , 但 只要 心胸 宽广 能 容人 , “ 宰相 肚里 能 撑 船 ” , 便 可以 重用 。 相反 , 即使 你 非常 有 才能 , 但 如果 你 嫉贤妒能 , 容 不得 人 , 也 是 危害 无穷 , 不 能 任用 的 。 所以 , “ 唯 仁人 为 能 爱人 , 能 恶人 。 ” 当 政治 国 的 人 必须 要 有 识别 人才 的 本领 。 与 “ 德本 财 末 ” 密切 相关 的 另 一对 范畴 便 是 “ 利 ” 与 “ 义 ” 的 问题 。 为了 阐 迷 “ 利 ” 与 “ 义 ” 的 关系 问题 , 《 大学 》 提出 了 “ 生财 有 大道 ” 的 看法 , 即 生产 的 人 多 , 消费 的 人 少 ; 生产 的 人 勤奋 , 消费 的 人 节省 。 这 是 一 段 很 富 于 经济 学 色彩 的 论述 , 浅显 易懂 而 勿 庸 置疑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原文 是 “ 古 之 欲 明明 德 于 天下 者 ; 先 治 其 国 ; 欲 治 其 国 者 , 先 齐 其 家 ; 欲 齐 其 家 者 , 先 修 其 身 ; 欲 修 其 身 者 , 先 正 其 心 ; 心 正 而 后身 修 , 身 修 而后 家 齐 , 家 齐 而后 国 治 , 国 治 而后 天下 平 。 ” 大意 是 说 : 古代 那些 要 使 美德 彰明 于 天下 的 人 , 要 先 治理 好 他 的 国家 ; 要 治理 好 国家 的 人 , 要 先 整顿 好 自己 的 家 ; 要 整顿 好 家 的 人 , 要 先 进行 自我 修养 ; 要 进行 自我 修养 的 人 , 要 先 端正 他 的 思想 思想 端正 了 , 然后 自我 修养 完善 ; 自我 修养 完善 了 , 然后 家庭 整顿 有序 ; 家庭 整顿 好 了 , 然后 国家 安定 繁荣 ; 国家 安定 繁荣 了 , 然后 天下 平定 。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 天下 : 提高 自己 的 修养 和 素质 , 然后 处理 好 家庭 事务 , 进而 治理 好 国家 , 再 进而 平定 天下 根据 商务 印 书 馆 的 《 古 汉语 常用 字 字典 》 “ 齐 ” 的 第 一 个 解释 整齐 , 一致 。 “ 齐家 ” 的 “ 齐 ” 字 应该 是 形容 词 使 动用 , 即 “ 使 家 齐 ” 。 所以 这里 “ 齐 ” 的 意思 是 “ 使 整齐 , 一致 。 ” 就 和 “ 心 正 而 后身 修 , 身 修 而后 家 齐 ” 的 “ 齐 ” 意思 差 不 多 , 区别 是 “ 而后 家 齐 ” 的 “ 齐 ” 是 形容 词 而 不是 动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西汉时期戴圣的文章,这一章收束《大学》全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思想在《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还有反复的论述和展开。全文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传统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即“修身”,通过治理家庭即“齐家”,直到治理好诸侯国即“治国”,最后达到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即“平天下”,这也成为了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理想。儒家“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天下均平的社会理想状态。但这个“均平”或“平均”却不是人们所理解的那个平均主义的“平均”,不是绝对的量的均匀,而是一个表示合理、平衡、公正、公平、秩序、和谐等意义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就基本含义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在等级秩序基础上的平等和公平。那么如何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呢?就是原文中提到的格物,所谓格物即是极力地研究事物的本质,规律。放在如今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要 解释 这 句 儒家 经典 , 必须 先 要 了解 孔子 说 这 句 话 时 所 处 的 时代 及其 政治 制度 。 孔子 ( 前 551 年 9 月 28 日 ~ 前 479 年 4 月 11 日 ) 名 丘 , 字 仲尼 。 我国 春秋 末期 伟大 的 思想 家 、 政治 家 、 教育 家 , 儒家 学派 创始 人 , 世界 文化 名人 。 春秋 时期 的 政治 制度 是 继承 西周 的 分封 制 。 所谓 分封 制 , 即 公元 前 1046 年 周 武王 克 商 以后 , 基本 上 控制 了 商朝 原来 的 统治 地区 , 又 征服 了 四周 的 许多 小国 。 但 如何 牢固 控制 东方 的 大片 领土 , 成 了 武王 面临 的 一个 严重 问题 。 于是 , 他 采用 “ 分封 亲戚 、 以 藩 屏 周 ” 的 政策 , 就是 把 他 的 同姓 宗亲 和 功臣 、 谋士 、 盟国 的 首领 分封 各地 , 建立 诸侯 国 。 这 一个 个 诸侯 国 成为 对 一方 土地 进行 统治 的 据点 , 它们 对 周 王室 也 起 到 拱 卫 的 作用 。 据 史书 记载 , 当时 有 800 多 个 诸侯 国 。 诸侯 的 等级 分为 公 、 侯 、 伯 、 子 、 男 五 等 。 周 王室 称 王 、 天子 。 《 诗经 · 小雅 · 北山 》 记载 的 : “ 普天 之 下 , 莫非 王 土 , 率土之滨 , 莫非 王臣 。 ” 指 的 就是 这 个 意思 。 诸侯 称 国 , 首领 叫 公 , 如 齐桓 公 、 晋 文 公 、 秦穆公 等 之 类 。 诸侯 之 下 有 家族 , 首领 叫 卿 、 大夫 。 如 历史 上 有名 的 韩 、 赵 、 魏 “ 三 家 分 晋 ” 的 故事 , 讲 的 就是 这 个 意思 。 溶液 质量 + 光合 作用 速率 光合 作用 速率 4 具体 如下 图 : 周 王室 王 、 天子 天下 诸侯 公国 家族 卿 、 大夫 一家 上 图 对 天下 、 国 、 家 的 表述 一目了然 。 因此 , “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 天下 ” 的 正确 解释 应该 是 : 修身 : 简单 地 说 , 就是 修身 养性 。 具体 来 讲 就是 一个 人 要 饱 读 诗书 、 道德 高尚 、 有 一技之长 。 齐家 : 就是 管理 好 一个 家族 , 而 不是 具体 的 某 一个 人 的 家庭 。 治国 : 就是 治理 好 一个 小 小 的 诸侯 国 , 而 不是 我们 现代 意义 的 国家 。 要 知道 , 古代 的 诸侯 国 是 要 对 周 王室 负责 的 , 也 就是 我们 平时 所 说 的 “ 邦 ” 。 平 天下 : 就是 安抚 天下 黎民 百姓 , 使 他们 能够 丰衣足食 、 安居乐业 , 而 不是 用 武力 平定 天下 。 这 是 儒家 思想 传统 中 知识 分子 尊崇 的 信条 。 以 自我 完善 为 基础 , 通过 治理 家庭 , 直到 平定 天下 , 是 几 千年 来 无数 知识 者 的 最高 理想 。 然而 实际 上 , 成功 的 机会 少 , 失望 的 时候 多 , 于是 又 出现 了 “ 穷 则 独善其身 , 达 则 兼 济 天下 ” 的 思想 。 “ 正心 、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 天下 ” 的 人生 理想 与 “

谈谈你对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关系的认识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为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它与孟子说过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儒家思想提倡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又强调以“仁”为本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 、 原文 解析 修身 篇 ( 《 大学 》 中 的 “ 修身 ” 部分 ) 原文 如下 : “ 躬 自修 其 身 , 家 之 效 也 ; 家 之 效 , 国 之 治 也 ; 国 之 治 , 天下 平 也 。 ” 这 段 话 从 最小 的 个体 , 即 个人 修身 开始 , 强调 了 个体 对 整个 社会 的 影响 。 首先 , 我们 需要 关注 的 是 “ 躬 自修 其 身 ” 。 这 个 字面 意思 很 容易 理解 。 它 的 意思 是 说 , 我们 应该 从 自己 做 起 , 培养 好 自己 的 品德 和 行为 , 去 成为 一个 有 良好 道德 修养 的 人 。 这 是 一个 人 应该 具备 的 基本 素质 。 齐家 篇 ( 《 中庸 》 中 的 “ 修身 ” 部分 ) 原文 如下 : “ 其 家 道 之 修 也 , 顺 其 贵 者 而 行 ; 其 家 道 之 废 也 , 逆 其 贵 者 而 行 。 ” 这 段 话 涉及 到 家庭 , 强调 了 家庭 对 个人 发展 的 重要 性 。 要 想 成为 一个 有 良好 品德 的 人 , 首先 需要 在 家庭 中 学习 践行 。 从 这 段 话 中 , 我们 可以 看到 “ 顺 其 贵 者 而 行 ” 的 重要 性 。 在 家庭 中 , 父母 是 权威 , 应该 受 到 尊重 。 顺 着 父母 的 期望 和 规定 行事 , 是 个人 修养 和 家庭 和睦 的 关键 。 治国 篇 ( 《 中庸 》 中 的 “ 齐家 ” 部分 ) 原文 如下 : “ 其 民 之 修 也 , 以 其 身 之 修 也 , 夫子 之 设 也 。 ” 治国 篇 从 整个 社会 的 角度 , 阐述 了 治理 的 重要 性 。 一个 国家 需要 一个 良好 的 治理 机制 , 才 能够 实现 国家 繁荣 和 人民 幸福 。 在 治国 的 过程 中 , 我们 需要 以身作则 , 去 践行 自己 所 拥有 的 品德 , 这样 才能 让 更 多 的 人 跟随 。 平 天下 篇 ( 《 中庸 》 中 的 “ 治国 ” 部分 ) 原文 如下 : “ 博爱 之 , 而 民 忘 其 劳 ; 信 之 , 而 民 不 疑 ; 行 义 之 , 而 民 不 怨 ; 故 远 之 则 有望 , 近 之 则 不 厌 。 ” 平 天下 篇 强调 了 如何 达到 最终 目标 “ 平 天下 ” 。 这 句 话 非常 高深 , 依然 很 有 现实 意义 。 它 告诉 我们 , 我们 应该 努力 让 自己 成为 一个 慷慨 、 信任 和 正义 的 人 , 去 让 人们 从 心底 里 认可 和 理解 自己 的 行为 , 只有 这样 才 能够 达到 “ 平 天下 ” 的 目标 。 二 、 译文 参考 修身 篇 : 修身 达到 功德 之 作 , 家庭 也 会 随 之 改善 ; 家庭 道德 改善 时 , 国家 治理 也 会 优秀 ; 国家 变 得 优秀 时 , 全 天下 也 将 达到 和谐 景观 。 齐家 篇 : 家庭 道德 提高 的 标志 是 遵从 贵族 的 行为 准则 ; 否则 , 家庭 丧失 道德 , 将 逆 着 贵族 的 行为 准则 徘徊 。 治国 篇 : 依靠 自己 的 品德 来 指导 国民 , 这 是 孔子 关于 治国 的 原则 设想 。 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文及赏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文及赏析

原文 : 古 之 欲 明明 德 于 天下 者 , 先 治 其 国 ; 欲 治 其 国 者 , 先 齐 其 家 ; 欲 齐 其 家 者 , 先 修 其 身 ; 欲 修 其 身 者 , 先 正 其 心 ; 欲 正 其 心 者 , 先 诚 其 意 ; 欲 诚 其 意 者 , 先 致 其 知 , 致知 在 格物 。 物 格 而后 知 至 , 知 至 而后 意诚 , 意诚 而后 心 正 , 心 正 而 后身 修 , 身 修 而后 家 齐 , 家 齐 而后 国 治 , 国 治 而后 天下 平 。 自 天子 以 至于 庶人 , 壹 是 皆 以 修身 为 本 。 注释 : 知 至 : 就是 求 为 真知 。 意诚 : 是 要 意念 诚实 。 心 正 : 就是 要 除去 各种 不安 的 情绪 , 不 为 物欲 所 蔽 , 保持 心灵 的 安静 。 译文 : 古代 那些 要 使 美德 彰明 于 天下 的 人 , 要 先 治理 好 自己 的 国家 ; 要 想 治理 好 自己 的 国家 , 先 要 管理 好 自己 的 家庭 和 家族 ; 要 想 管理 好 自己 的 家庭 和 家族 , 要 先 进行 自我 修养 ; 要 先 进行 自我 修养 , 先 要 端正 自己 的 思想 ; 要 端正 自己 的 思想 , 先 要 使 自己 的 意念 真诚 ; 要 想 使 自己 的 意念 真诚 , 先 要 使 自己 获得 知识 , 获得 知识 的 途径 在于 认知 研究 万事 万物 。 通过 对 万事 万物 的 认识 研究 , 才能 获得 知识 ; 获得 知识 后 , 意念 才能 真诚 ; 意念 真诚 后 , 心思 才能 端正 ; 心思 端正 后 , 才能 修养 品性 ; 品性 修养 后 , 才能 管理 好 家庭 家族 ; 家庭 家族 管理 好 了 , 才能 治理 好 国家 ; 治理 好 国家 后 天下 才能 太平 。 从 天子 到 平民 , 一切 都 以 修身 为 根本 。 赏析 : 全文 在 阐释 “ 平 天下 在 治 其 国 ” 的 主题 下 , 具体 展开 了 如下 几 方面 的 内容 , 一 、 君子 有 絜 矩 之 道 。 二 、 民心 的 重要 : 得 众 则 得 国 , 失 众 则 失 国 。 三 、 德行 的 重要 : 德本 财 末 。 四 、 用人 的 问题 : 唯 仁人 为 能 爱人 , 能 恶人 。 五 、 利 与 义 的 问题 : 国 不 以 利 为 利 , 以 义 为 利 。 所谓 絜 矩 之 道 , 是 与 前 一 章 所 强调 的 “ 恕道 ” 一脉相承 的 。 如果 说 , “ 恕道 ” 重点 强调 的 是 “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的 将 心 比 己 方面 , 那么 , “ 絜 矩 之 道 ” 则 是 重在 强调 以身作则 的 示范 作用 方面 。 如 孔子 对 季康子 说 : “ 当政 者 的 德行 好比 是 风 , 老百姓 的 德行 好比 是 草 , 只要 风 吹 草 上 , 草 必然 随 风 倒伏 论语 - 颜 渊 》 ) 世道 人心 , 上行下效 。 关键 是 看 你 说 什么 , 提倡 什么 , 做 什么 。 榜样 的 力量 是 无穷 的 , 领袖 的 力量 更 是 不 可 估量 的 。 所以 , 当政 治国 的 人 必须 要 有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综述

“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 天下 ” 这 是 儒家 思想 传统 中 知识 分子 尊崇 的 信条 , 也 是 孟子 教育 他 弟子 的 一 句 名言 , 意思 是 说 “ 正 人 必 先 正 己 , 治国 必 先 治家 ” , 以 自我 完善 为 基础 , 通过 治理 家庭 , 直到 平定 天下 。 “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 天下 ” , 一 句 非常 值得 当代 大学生 特别 是 领导 干部 深思 的 名言 警句 , 几 千年 来 , 这 句 话 又 被 无数 知识 者 视 为 最高 理想 。 欲 治国 、 欲 平 天下 , 必须 先 修身 、 先 齐家 。 而 所谓 修身 , 就是 要 自觉 做到 慎独 、 慎 微 、 慎 欲 。 慎独 , 就是 在 无人 监督 的 情况 下 , 牢记 “ 要 想 人 不知 , 除非 己 莫 为 ” 这 一 千年 古训 , 时时刻刻 严格 要求 自己 , 谨慎 地 遵守 道德 准则 , 仔细 地 把握 生活 小节 , 绝 不 做 有损 大节 的 事情 , 常 怀 律己 之 心 , 不要 独处 时 存在 侥幸 心理 , 自欺欺人 , 甚至 腐化 堕落 , 导致 走向 犯罪 的 深渊 。 慎 微 , 就是 “ 不 以 恶 小 而 为 之 , 不 以 善 小 而 不 为 ” , 时时 谨 记 “ 千里 之 堤 , 溃于蚁穴 ” 的 道理 , 要 以 张伯行 的 “ 一 丝 一 粒 , 我 之 名节 , 一厘 一 毫 , 民 之 膏 脂 。 宽 一 分 , 民 受 赐 不止 一 分 ; 取 一文 , 我 为人 不 值 一文 ” 人生 名言 为 准则 , 始终 做到 见 钱 不 贪 , 见 色 不 迷 , 自重 、 自省 、 自 警 、 自励 。 慎 欲 , 就是 要 经 得 起 诱惑 , 耐 得 住 寂寞 , 老子 讲 : “ 罪 莫 大于 可 欲 , 祸 莫 大于 不 知足 , 咎 莫 大于 欲 得 。 ” 要 常 思 贪欲 之 害 , 常 排 非 份 之 想 , 以 平 和 之 心 对 名 , 以 淡泊 之 心 对 利 , 以 敬畏 之 心 对 权 , 得 之 不 喜 , 失 之 不 忧 , 始终 保持 一 种 良好 的 心态 。 而 齐家 就是 要 努力 做到 立 章 、 严管 、 善 爱 。 立 章 , 要 以 “ 家属 子女 , 各自 发展 , 绝 不 弄权 , 利益 不 沾 ” 为 准则 , 严格 落实 中央 纪委 提出 的 “ 领导 干部 不准 利用 职权 和 职务 上 的 影响 为 配偶 、 子女 谋取 非法 利益 ” 等 规定 , 自己 也 要 明确 要求 决不 允许 他们 利用 自己 的 职权 和 职务 上 的 影响 , 行 不 义 之 举 , 谋 不义之财 。 严管 , 领导 干部 一定 要 本着 对 党 对 人民 对 家庭 高度 负责 的 态度 , 正确 把握 哪些 可以 做 , 哪些 不 能 做 , 从 严管 好 自己 的 配偶 、 子女 , 对 其 利用 自己 地位 和 权力 的 影响 谋取 非法 利益 的 要 严惩不贷 , 绝 不 能 视而不见 、 不闻不问 甚至 庇护 , 最后 走 上 违纪 违法 道路 被 绳 之 以 党纪 国法 。 善 爱 , 爱 自己 的 家庭 、 配偶 、 子女 , 就 必须 要 会 爱 , “ 爱子 先 当 训 子 ” , 要 从 配偶 、 子

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论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 大学》讲“大学之道”,论述如何成就崇高德性和人格,怎样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修身”为“修齐治平”之始。《大学》特别强调修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它包含有两层含义:其一,儒家主张“天下为公”,人们应该共担社会责任。既然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内涵,讲求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不论身处社会基层的民众,还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乃至国君、天子,都要自觉修身。其二,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这与孔子所说“修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诗文赏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诗文赏析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注释:德:美德天下者:天下的人治其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译文: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先进行自我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鉴赏与解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鉴赏与解释

原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参〔先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译文: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采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采邑,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采邑;采邑管理好了,才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文鉴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文鉴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文鉴赏原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参〔先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译文:在古代,要将高尚的品德弘扬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先要协调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要管理好自己这个大家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要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心态的人,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必须先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物的道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认识增长智慧,在智慧带领下反观自身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保持中正端正心态,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

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Word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就是所谓的自身、家庭、治国、平定天下,彼此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失去某一个,国家就会像一个人失去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残缺不完美。所谓修身,指的就是自身道德问题。中国是个讲美德的国家,也以美德而成名。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对以往的人生道路起着重要的根蒂。自懂事起,父母就会教我们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帮助他人,怎样以德去服人。虽然不太懂,但也明白所谓的以德服人,就是以自身的道德去服众人,而不是以暴力去屈服天下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更应该要以美德去服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庭,有的人的家会好温暖,而有的人的家却像冰窖一样,冷冰冰。为何同样的一个家庭,彼此间的距离相差这么远?这就是因为有的人在建立一个家庭后,都是和睦相处的,"所谓家和万事兴'只有和和气气的相处,才可以建立一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21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OCX18.3KB 10
1/10
2/10
展开阅读剩余8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