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2.7万次浏览
5486人收藏
2025年数字媒介与当代审美嬗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代转向

2025年数字媒介与当代审美嬗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代转向

数字媒介对审美造成的影响数字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传统艺术形式开始逐渐与数字媒介相结合,创造出更加多样化、交互性更强的艺术作品。同时,数字媒介给予了个体更多的表现和参与空间,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数字媒介的互动性、虚拟性和视觉冲击力,使艺术形式从传统的表现向更加多样化的形态转变,引发了观众审美观念的转变。 数字媒介下的审美嬗变1.审美观念的多元化:数字媒介的普及扩大了审美传达的范围和渠道,使观众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作品。审美观念逐渐转变为多元化,并倾向于个体的审美选择,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审美感受。2.日常生活审美化:数字媒介的广泛运用使得审美经验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个体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美化和传达,人们不仅通过摄影、百学须先立志。朱熹视频等形式记录生活,更注重通过美好的图像展示自我,实现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和表达。3.流行文化的崛起:数字媒介加速了流行文化的传播和崛起,使得流行文化成为审美趋势的重要代表。流行文化中的各种符号、图像和风格在数字媒介的传播下迅速扩散,影响了大众的审美取向。 数字媒介与当代审美转向的原因数字媒介对当代审美的转向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背后也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1.技术进步的催化:数字媒介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对于当代审美嬗变起到了催化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媒介使得人与技术的距离越来越近,为审美提供了更多可能性。2.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对审美品质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多样化。数字媒介满足了观众在审美上的个性化需求,使审美经验变得更加个体化和大众化。3.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更美好的生活不断追求。通过数字媒介的运用,人们能够实现对生活日常的美化、表达和传达,从而更好地塑造自身形象。结语:数字媒介与当代审美嬗变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论艺术媒介的嬗变对“艺术生活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响

摘要:艺术媒介的扩展让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成为现实,新材料、新工具的出现乃至现成品艺术作品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艺术媒介的传统认知,以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视角审视日常琐碎的物象,这也是艺术创造陌生化手法中的一种。面对新的艺术现象,面对艺术媒介多元化的现状,康德美学的"品味论"范围也应该加以拓宽,如此,才可以应对五花八门的艺术作品。对当代此类艺术作品,需要从意义美和内在美的角度去审视去鉴赏,因为艺术家将意义深深地植入现成物品之中,内在美已经成了一种重要的美学价值。关键词z 媒介:嬉变; signifìcance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do i:10.39631 j.i ssn.2095-0705.2012.04.02(001 萨06)现当代许多艺术家如劳申伯格、杜尚、艾派尔耶希、安迪·沃霍尔等人的艺术审美取向,几乎与康德和格林伯格的美学理念所认为的卓越、品位、纯净是背道而驰的。尤其是劳申伯格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垃圾和混乱的美学,我们可以拿劳申伯格的《床》作为例证,他用颜料大量地涂抹在�

当代审美文化走向及侗族日常生活审美化

:M D x B 广西 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 科学版 ) J O U R NA I O F G U A NG X i U N I V E R S IT Y F O R NA T I O NA L IT I E S (P hiloso phy and Social ~"kzience F'.dition ) 2007 年 6 月 人文社会科学专辑 日 当 代 审 美 文 化 走 向 及 侗 族 日 常 生 活 审 美 化 口 张 勤 [ 摘要]审美文化 是文化的一种 特殊形 态,随着大众传媒 和现 代科技 的飞速发展 ,中国当代的 审 美文化呈现 出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 美全球 化的特征 ,而居住在 少数 民族地 区的人 们,它们 的 日常生活本 身则具有审 美化和 艺术化 的民族特 色,本 文对这 两种 文化现 象进 行 了分析 比较 ,并指 出二者将在 传统 与 现代的 冲突融合 中达到和谐共 生。 [ 关键词 ] 审美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全球 化 ;侗族 ;和谐共生 [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8179( 2007) ZJ O1一O044—02 美 文化是文 化的一种 特殊形态 ,是指 人们 的 日常生 活 或 文 化 娱 乐 与 审 美 之 间 相 互 渗 透 的 状 况 。 一 方 面 ,它 可以相 当于神话 文化 、宗教 文化

数字媒介助力“日常生活审美化”探析

20 15 年 12 月 第 13 卷第 4 期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J O U R NAL 0 F X INJ IAN G A RT S lNS T lT UT E 数 字媒介助力“日常 生活审美化"探析 张 晓婉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 院 江苏 南京210009 ) 摘 要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议题在 中国已经达到 了一 定的接 受度 。数字媒介依靠 网络技术 实现 了实时互 动和共享 .也使 艺术传播超越 时空、身份 阶层 等限制。媒介的应用使 艺术泛化 ,改变传受双方身份 ,加快 生活 节 奏 ,也 在 降解 艺术 品 质 ,弱 化 人 的 深 层 审 美体 验 。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 美化 艺术媒介传统 中图分类号:JO一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577(20 15 )04—0074—04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接受程度 “日常生 活 审美 化 ” 由英 国学 者 费瑟 斯通 首 先提出 ,他将其表征为后现代社会 的特点 ,并专 门开 辟 一 章篇 幅论 述 ,从 三 种 意 义 上 解 释 :首 先 是指那些艺术的亚文化现象 ,即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 和本 世 纪 20 年 代 出现 的达 达 主义 、历 史 先 锋 派及 超 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不仅仅是艺术品和精美的文化产品能够被人们所青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成为了人们注重的对象。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概念开始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日常生活审美化并不是顶尖的艺术创作或高端的文化产品,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它突破了传统的艺术方式,透过微观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的美感并加以体现。为了实现这种审美化的目标,我们需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展开探讨。个人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个体的日常生活审美素养:1.培养爱美的心态。这个爱美不仅仅是指对于个人外貌的追求,更是指对于周围环境美好的追求。只有在心态上积极向上,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敏锐地发现和感受美感,从而养成审美习惯。2.学会欣赏美好事物。不同于专业艺术家,普通人往往被视觉效果和审美价值所左右,难以做到对于不同类型事物的全方位评价。让自己真正欣赏不同类型的事物,不仅

新媒体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建构

第 15 卷 第 8 期 V o1.15 .№ 8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J ourn al of Y i bi n U niversj 2015 年 8 月 A ug us t .2 0 15 新媒体对“ 日常生活审美化” 的建构 张 骋 ( 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摘要:当代 美学将超验层 面的“ 审美” 与经验层面的“ 日常生活” 融为一体 ,同时消解 了艺术与生活之 间的 界限,形成 了“ 日常生活审美化” 的审美现 象。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媒 已经渗透到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 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了“ 日常生活审美化” ,扩展 了 日常生活的审美时空,丰 富了 日常生活的审美 内 容 ,同时网络技术也消解 了艺术与生活之 间的界限。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 美;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B8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365 ( 20 15 )08—0038—06 “ 13 常生活审美化” 一直都是当代美学的主 要审美范式,它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现实生活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的思想、文化、生活都有重大 影 响。同时 ,当代又是 一个新媒 体时 代 ,新 媒体 也完全嵌入了

美学的回归——浅析日常生活审美化

1182017年第1期总第170期No.1.2017Sum 170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日常生活理论逐渐完善,日常生活与审美之间关系日益存眷,美学自身发生了重要的转向:美学与日常生活泛起了新的融合。生活美学悄然鼓起,理论日趋完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到来,使美学冲破自身的羁系,得到重构和复生,让其责任和功能凸显在实际情境之中,从而获得更大的成长。一、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亚里士多德的“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1],关注美的理念。柏拉图强调了美的理念是本体。伊壁鸠鲁学派关注的中心是人,重视“人美”[1],大量论述人的身体美。鲍姆加登将感性提高到了相当高的地位,指出:日常生活中充满感性且生动、明晰的事物应当是作为感性认知特性和艺术中的对象。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从质的方面阐释“鉴赏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能力。黑格尔在理性主义框架内实现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辩证同一实现对美的了解,美不在客体也不在主体,而是主

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

摘要:作为后现代美学转向之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人的异化现阶段,与文化消费主义结合着,把大量与非人化联系的非审美的东西掩埋于过多透支的欢愉之中。与之相关的身体美学同样呈分裂状态,人的身体在美学上的解放基于劳动解放,走向市场的“身体”与回归合乎人的本质的身体是当前又一尖锐的美学悖论。关键词: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身体;自由;解放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93/Z(2004)06-0031-07后现代主义对于美学带来的颠覆,正如在其它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样。这种转向有着各种各样的表述,如“文学消失”“艺术终结”“美的形而上学终结”;总之,走出学科而泛化的美学可以是一切它所不是的东西,惟独不是它所是的东西。如果用“碎片化”来描绘后现代“美学转向”是否意味着某种贬斥故且不论,首先要看是否把真实状况尽可能准确地描绘出来,即这种“转向”是否呈现为一种“碎片化”状态。碎片化意味着对传统美学“七宝楼台”的解构。美学的解构意味着“反”美学或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建构的可能

第 28 卷 第 3 期 2007 年 5 月 肇 庆 学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Z HA O Q IN G U N IV ER SITY V o1.28 . N o .3 M av .200 7 “ 日常 生活 的 审美化 ’’与美 学建 构 的可 能 张 仁 香 ( 肇 庆学 院中文 系 ,广东肇庆526061) 摘 要 :“ 日常 生活 的 审 美化 ”在 文艺 学 、美学界 的讨论 ,使得 文 艺学 、美 学的研 究 开始 关 注 当下 的 审美现 实 ,传统的 审美原 则及价值 立 场遭 遇 了“ 重构 ” 。“ 日常 生活 审美化 ”作 为 西方后 现代 的 理论 话语 ,对我 国关学建 构 的意 义在 于 :技 术 理性 时代 虽然一 定程 度 上 消解 了审 美的“ 主 体性 ” 内涵 ,但技 术与 关 、艺术 的结合 却会 形成 一种新的技 术 关崇拜 ;消费社会 的 “ 生活伦 理 的审 美化” 使道 德 、审美 向个人 回 归 ,向平 凡 的 日常生活 回归 ,但却 会 升华 出新 的神 圣感 ;在 消 费主 义 时代 “ 审 美”会 成为 一种 时 尚的 风潮 ,但 是 现代 的“ 审美” 必与传 统结合 才能真 正 显 示 出魅 力 。 关键 词 :日常生 活审 美化 ;价

电子媒介与当代文学的审美转向

20 15 年 1O月 总第 30 卷第 10 期 社科纵横 S 0 CIA L S CIE NCE S RE V IEW 0 ct .20 15 V 0 L.3 ON0 .10 电子媒介与当代文学的审美转向 朱庆好 (浙江广播 电视大学社科部浙江杭州310030) 【内容摘要】媒介是文学的载体 ,也是文学的物质存在形式。媒介的变化也必然带来文学审美的变化。电子媒介比印刷媒介的传 播手段更加 丰富,有绚 丽多彩 的图像 ,有悦耳动 听的声音 ,文学在形式上更加丰 富和生动 。此时的文学 审美 出现 了新 的特征 ,呈现 出矛盾而复杂的局面。对 于这 种变化 ,需要辩证 和客观的认识 。 【关 键 词】电子媒介文学审美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106(2015) 10—0138—04 电子媒介构建 了文学存在的公共空间。在新 的场域空间 ,文学 的生产机制 、存在方式 、审美追 求都不可避免地发生 了变化。 一、媒介形态变化与文学审美的迁移 媒介作 为文学载体是文学 的物质存在形式 , 文学的诞生 、发展与媒介相辅相成 。“媒介作为载 体 ,它在历史发展进程 中各个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形态及其美学效应

第 22 卷第 1 期 V o1.22 No .1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Sichuan Univ er 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 J ournal 2012 年 1 月 J an.20 12 “ 日常生活审美化" 的表现形态及其美学效应 姜 约 ( Iz~)ll文理 学院 办公室,四川 达 州 635000 ) 摘要 :“ 日常生活审 美化 ” 运动 ,自其概念提 出,至今 已得 到 了广泛 的关注。有关这方 面的讨论 文章 虽 已 有很 多,但还 少有对这一 美学运动 的具体 表现形态及其所带 来的 美学效应进行讨论 。基 于此种 实际 ,从 个体 的 视 角对 此进行 了探 讨。 关键词 :“ 日常生活审 美化” ;表 现形 态;关学效应 中图分 类号 :B834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5248 ( 20 12 ) 01 —0069 —04 “ 日常生活审美化 ” ( 又译作 “ 日常生活 的审 美呈现” ) 这一理论 ,在今天已不是一个 陌生的话 题 。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 ,西方学者就 明确提 出 了这一命题。最早 提出“ 日常生活审美化 ” 这一 观点的是英 国学者迈克 · 费瑟斯通 ,他在 1988 年 4 月新奥尔 良的“ 大众文化协会大会 ” 《日常

审美对象的现代转变——兼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意义

第 24 卷第 3 期 2011 年 3 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o~,v_al of HUBE I Correspondence Uni versi ty V 01.2 4 .N O .3 Ma r.2 0 11 审 美对象 的现代转 变 兼谈 “ 日常 生活审美化 ” 的 当下意义 张艳青 ( 河南工程学院经济贸易系,河南郑州451 191) [ 摘要 ] 审美对 象由传统的 艺术领域 转到人们 的 日常生活,以人的 日常生活质量及价值形 态的重建为核心 的 日常生活审美化成 为美学研 究史上一个重要 的学术命题。 面对这一趋势 ,我 们既要 倡导 实现人 的 自由全面发展 ,让 美学回到人 类的 日常生活,又要谨 防审美泛化 以及 “ 美学上的反 感” 等现 象的出现 。 [ 关键词】审美对象;现代转变;日常生活;审美化 【中图分类号] J01 [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 .issn.167 1- 5918.2011.03.074 传统美学认为 ,审美是超 然于庸 俗、乏 味 的人生 的伟 大 的 精神体验 ,审美活动是一种独 立于 日常生 活之外 的艺术活 动 , 美 是对现实 的超越 。进入现代社会 以后 ,审美 问题成为美学研 究史上 出现 的一

审美的沉沦与超越——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

第 30 卷第 5 期 20 17 年 9 月 濮 阳职 业 技 术学 院学 报 J oum M of Puyang V ocati onM and T echnical C olle ge , ,V o1.3 0 N o.5 Sep .20 17 审美 的沉沦与超越 ——日常生活审 美化在 中国 刘 钰 琦 (河 北 师范 大学文学 院 ,河北石 家庄050024) 摘 要 :21 世 纪初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 个命题 开始 引入 中国,在 中国掀起激烈 的争论 ,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十年之后 ,日 常生活审美化在新 的话语环境下呈现 了新的表征 。在新 的话语环境下 。审 美泛化 已经成为 日常 生活审美化的新表征 ,其深层原 因在 于消费主 义裹扶下的符号消费以及 突破理性束缚后的感性泛滥。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审 美泛化;感性 ;消费主义、 中图分类 号:1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16 1l2017 )05—0102—03 一、 中国语境 下 的 日常生活 审 美化 ( 一 )舶 来 品 :日常 生活 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命题在 21 世纪初期被 引 入 中国。最初 ,周宪在 200 1 年发表的《日常生活的 “ 美学 化 ”—— 文化 视 觉 转 向 的一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13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2025年数字媒介与当代审美嬗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代转向

PDF272.7KB 6
1/6
2/6
展开阅读剩余4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