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关资料
5.1万次浏览
1.0万人收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1844年发表)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论犹太人问题》18443.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发表在《德法年鉴》创刊号)4.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1932年全文首次公开发表)5.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9~11,1845.2发表)6.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标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诞生)8.《哲学的贫困》1847.49.《雇佣劳动与资本》1847.1210.《共产党宣言》(合著)1848.211.《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合著)1848.312.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57年1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6月出版)1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1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18.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19.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马克思主义是19 世纪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19 世纪优秀的思想结晶。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 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分支和学派。其中,最重要的是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也是不断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剩余价值理论 -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 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 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精神支柱,帮助社会主义国家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社会主义自信。 2.推动人类进步 -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推动了人类思维的进步。 3.应对现实问题 - 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 马克思主义为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提供了一种批判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方法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 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前,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时代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著作的意义。 - 可以阅读一些关于作者和时代背景的介绍性书籍和文章,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著作的历史背景。 2.系统阅读和比较阅读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系统地阅读,以便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 可以同时阅读不同作者的著作,以便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多样性和发展性。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对现实社会的理论分析和批判,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

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书籍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推荐

经典著作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挂 科 纵 横 2009 年 簟 7 期 ⋯ ⋯ ⋯ ⋯ 中 国 教 育 与 社 会 科 学 经 典 著 作 与 学 习 马 克 思 主义 经 典 著 作 中 共 潮 州 市 委 党 校 潮 州 5 2 10 0 0 文 / 陈 建 宣 摘 要 : 马 克思 主 义经 典 著 作 与其 他 经典 著作 一样 , 是 植 根 于 人 类 社 会 发展 , 具 有 普 世 作 用 并 产 生长 久 影 响 的 思想 文化 杰 出 成 果 , 是 马克 思 主义 理论 的 源 头 和 宝库 , 干 部 理 论 教 育 培 训 , 应 重视 对马 克 思 主 义经 典 著 作 的 学 习 和 研 究 。 关 键 词 : 干部 教 育 马 克思 主义 经典 著作 C l as sic W or k s A nd S t udy C l assi c W ork s O f T h e M ar x is t C h en J i an x uan A b st ract : C las sic w or k s of t h e M arx is t , s im il ar t O ot hers , root s at t h e dev elo pm en t of m ank in d s oc iet y . I t has a cu lt u ral out — stand ing r es ul t in th oug ht , wi th a lif e . t ne _ 1 o ng in fl uenc e to the w hole w orld , w h ich is the so urc e an d treasur e - house of th e M arxist th eo — ries . T heories ed uc at ion t raining f or th e gov enment st af f should be foCUS on th e st udy and researc h on th e M arxi st class ic w or k s . K ey w or ds : E d uc at io n t rain in g f or t h e gov en men t st af f T h e M arx is t C l as s ic w o rk s 【 中 图 分 类 号 1 G 720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 文 章 编 号 11009 — 9646 ( 2009 ) 07 — 0032 — 03 2008 年 1 O 月 , 胡 锦 涛 总 书 记 在 同 全 国 党校 工作 会议 代 表 座 谈 时 强 调 : 要 “ 以 马克思 主 义理 论 特 别 是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论 体 系 为 主课 , 使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系 统 进 教 材 、 生 动 进 课 堂 、 扎 实 进 头脑 ” 。 这 为 干部 教 育 培 训 工作 明确 了 方 向 和 思路 。 根 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介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书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书单

1、《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2、《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批判经验批判主义哲学思潮、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1908年210月在日内瓦和伦敦写成,1909年5月由莫斯科“环节”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它对中国思想界也有很大的影响。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刊物,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4、《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

马列主义经典书籍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第一讲 我们还需要马克思吗2一、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从性质和内容上看:马克思哲学是现代哲学•从当代影响力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场。 3西方学者的转身 德里达 :“没有马克思就没有将来”、“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遗产的继承者” 詹姆逊: “今日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庆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是不合逻辑的”。 哈贝马斯:“我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者。” 4“马克思又一次处在正确无误地揭示我们这种类型的社会发展趋势的位置上”。 吉登斯:“虽然不再时髦,但我仍看重马克思”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已经消逝了,但它们的幽灵仍然缠绕着我们。我们不能简单地放弃推动他们前进的那些价值和理想,因为这些价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创造的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划已经失信的地方使这些价值再现其意义。”5西方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评价•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12016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12016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一、什么是原著(一)原著与原理、史的区别1、原著:Text(文本),由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书信、手稿构成,是作者思想、理论的载体。2、原理:对原著的思想、理论的逻辑表述(横向、静态的)。3、史:依原著对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纵向的、动态的 二)原著与原理、史的联系原理源于原著,它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原著所论述的理论逻辑化、体系化;史同样源于并忠实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范畴理论的动态发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思想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三)、两种“Text”(文本)1、显在的文本(显然性):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的思想。2、潜在的文本(可能性):随时空的转换,可能做出的新的合理性解读3、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坚持“可能性”的解读高于“实然性”的解读。(四)“忠实”的含义随时空的跨越、语义的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应在忠实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理论方面: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实践方面:编报、著书、创办工人协会,参加工人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前言:马克思主义的特点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1)批判和革命的对象:雇佣奴隶制(资本主义制度)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2)3、马克思的理论是系统全面的科学的理论。(3)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1-2)“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的哲学。(3)(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4-5)2、 写作背景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45年春天写作初衷:“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最初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第一次发表。 第一部分是总论(1-2条)从总的方面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并阐明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注重实践。第一条的解读: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在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第一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指旧唯物主义,包括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唯物主义。“对象,现实,感性”指客观事物。“从客体地形式去理解”指把客观事物看作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客观对象。“从直观地形式去理解”指看不到人在对客观事物认识中的能动作用,把人的认识看作消极的照镜子式地反映。“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指把客观事物看作实践的对象,看作人的活动的产物和结果 “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指认识到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的能动作用。 消费使生产最后完成,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证实自己是现实的产品。 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动力。(9)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生产创造出消费的产品。 生产规定着消费的性质和消费的方式,使消费得以完成。 生产创造出消费者的需要。(10)第三,两者互相转化。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了对方。(2)生产和消费的差别(13-14)第一,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第二,生产决定着消费。学习这个原理,要把握二者的关系,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到生产和消费直接互为媒介的关系。在我国,人们习惯接受“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的理念,而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重视不够,这是导致我国生产与消费关系长期处理不当的一个原因。生产和分配(1628)(1)批判四位一体的分配理论,并提出生产决定分配的观点。资产阶级学者观点: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16)(18)马克思的观点:分配结构决定于生产结构。(17)具体批判(17)(2)批判分配先于生产的观点,并提出生产先于分配的观点。 写作背景作者:马克思、恩格斯写作时间:1847.12-1848.1写作目的: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党纲。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第一,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独立政治运动兴起的产物。第二,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从事理论研究的结果。第三,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诞生的。2、资产阶级产生、发展以及灭亡的过程。(6-28)(1)产生和发展。(6-12)产生:中世纪的城市市民中。发展:新大陆的发现,新航线的开通,新的世界市场的开辟为资产阶级迅速发展增添了积极因素,扩大了市场;封建行会的手工作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21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PDF315.8KB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