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材
科 学
教师教学用书
一年级 上册
·北 京·
教科书整体编写思路…………………………………………………………………………本册教科书的内容与结构……………………………………………………………………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第1课 我们知道的植物………………………………………………………………
…………………………………………………………………第2课 观察一棵植物…………………………………………………………………………第3课 观察叶……………………………………………………………………第4课 这是谁的叶……………………………………………………………第5课 植物是“活”的吗…………………………………………………………………第6课 校园里的植物
四、参考资料…………………………………………………………………………………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1课 在观察中比较……………………………………………………………………第2课 起点和终点……………………………………………………………………第3课 用手来测量
第4课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第5课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第6课 做一个测量纸带…………………………………………………………第7课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四、参考资料…………………………………………………………………………………
目 录
植 物比较与测量
10
14
19
24
28
32
36
45
47
49
49
53
59
64
69
73
77
80
教科书整体编写思路
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科书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这种组织形式能够在一个较长的学习时间内,以富有包容力的学习情境将散落在不同主题下的具体知识围绕一个更为核心的概念重新编织。用同一个概念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用逐渐发展的概念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这种组织形式也符合科学探究的整体性、过程性特点。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探究,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体会探究与发现之间的关系,发展对某一科学概念更深入的理解。它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地将某一跨学科概念在各领域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使师生不必再去识别过程,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理解活动的意义以及注重它们的联结上来。修订后教科书中的每一课一般都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板块划分的目的在于强调它们在探究活动中的功能和在意义联结中的作用。
1.聚焦
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
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讨
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这一板块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科学 教师教学用书 一年级上册
4.拓展
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
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为了使教科书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支持教师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我们希望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维度。课程内容划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小学六年学习科学的时间也被区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为了落实新课标的各项要求,我们在本书中对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进行了描述。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表述的新变化。根据新课标确定的18个主要概念,我们同新课标一样以陈述句的方式表述了它的各级目标。这种命题式的表述方式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深入理解,也便于区分各个学段教师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理解到什么程度。因此,希望教师能够从科学概念和学习进阶两个方面深入理解和把握每一个单元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不要任意拔高,也不要随意降低。
二、带领学生经历连贯的、有意义的科学实践活动
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认识和看待自然世界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几十年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丰富有效的经验。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研讨和论证这个环节仍然很薄弱,还不善于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各项活动联结成一个相互关联、不断推进的整体。希望教师在使用修订后的教科书的过程中,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读懂、读好我们的学生
小学科学课堂上进行的应是“儿童的科学”,即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也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学习进阶是新课标三个学段划分的依据,对教科书的编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对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从2017年秋季起,科学课的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属于他们“自己的研究”。
四、用好教科书提供的教学工具
好的科学课需要有用心设计的教学工具提供支持。教科版科学教科书提供的支持工
教科书整体编写思路
具有:《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包括学生个人活动记录、观点和看法、拓展活动等)、科学词汇(帮助学生学习科学地表达)、班级记录表(记录班级讨论的结果、积累不断增加的事实和证据为反思学习过程提供证据)、科学阅读(延伸学生的认识,扩展认识的视野)和“科学家这样做”专栏(科学家的故事、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科学史资料)。这些教学工具本身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希望它们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册教科书的内容与结构
一年级上册在小学生六年的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
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只能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本册教科书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我们认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主题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为此,我们慎重地选择了这两个单元作为开篇,作为小学一年级起始科学课的教学内容。
对植物是生命体的认识依赖于观察,比较也需要在观察中进行。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们在“科学家这样做”栏目中选择了观察作为主题,并配了珍妮·古道尔观察非洲黑猩猩的照片。
我们同时认为,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活动类型在教学设计中应得到系统运用。一年级的活动设计也不例外,并且应该担负起培养小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任务。因此,我们除引导学生用感官观察外,特别强调了对观察对象的描述与记录(个人记录和班级记录),强调了要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强调了展示证据的重要,强调了同伴合作和交流的意义,注意提醒孩子们形成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行为,注意让他们养成注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一年级上学期的科学课将是充满魅力和挑战的。只要肯于钻研,你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许多新的理解和认识,也将体验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的重大责任和内心的快乐!
植 物
一、单元概述
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学生对植物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好奇心,这会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本单元的学习资源丰富、易得,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1~2年级的三个学习内容。
7.1.1知道植物都是生物。
7.3.1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8.1.1说出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要达成这些学习目标,首先要让学生对生物的特征有所理解。一年级的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生物。我们也不要求学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只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植物“有叶”“有茎”“有根”“需要阳光、水分”“会长大”等生命特征,即在一年级学生能够认识到植物是“活”的,为了“活”下去,它们有一些基本的生存需要就可以了。因此,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植物是活的”以及“怎么活下去”进行组织并展开的。
课程标准没有对学生认识什么植物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可以选择当地典型且便于观察的植物引导学生认识。对于植物的特征,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知道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与植物能够“活”着有重要关系。
“种植和照顾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为形成“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但不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生命周期等内容。
课程标准对1~2年级的科学探究目标做了如下要求。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科学 教师教学用书 一年级上册
(科学探究—搜集证据)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科学探究—处理信息)从中不难看出,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因而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教科书以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性学习,突出教师的示范和帮扶作用。比如,为了让学生对植物的生长特征和生存需要有更深刻的认识,教科书从第1课起就安排了种养一棵植物这个有趣的活动,并将养护贯穿整个单元。在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中,考虑到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小学,一开始就带出教室上课,教师在课堂调控方面存在困难,所以只要求学生在教室内观察一棵植物。在整体认识植物这个活动中,教科书提供了科学词汇“根”“茎”“叶”,希望学生在交流时能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画图是对一年级学生需要着重训练的记录方式。它可以促进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准确描述,对这一记录方式的训练希望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本单元共有6课。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作为单元起始课,除了明确学习的主题之外,还担负着学生前概念的测查任务,借此使教师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本课中的活动都需要建立在学生观察、比较、研讨的基础之上,并通过“班级记录表”记录下来。种植并照顾一棵植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后续学习,特别是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做好准备。针对这一重要的体验活动,教科书会不断提示学生,“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要照顾好它们”,教师必须对此加以关注。
第2课至第4课将引导学生从整体观察一棵植物到局部观察叶。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遵循从整体观察到用多感官对植物的“根”“茎”“叶”进行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尝试引导学生用科学词汇描述植物的器官。第3课和第4课对“叶”的观察,首先从对“类”的认识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叶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再通过对不同植物叶的比较、同种植物不同生长期叶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叶具有多样性,形成植物“有生命”的看法,课堂也由室内观察走向室外观察。这几课还将引导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把观察到的植物和叶描述出来。在本单元中画图是描述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对学生的要求不可过高。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指向“植物是生物”“需要水和阳光来维持生存和生长”这两个主要概念。在总结前4课学习发现的基础上,本课要求学生讨论和呈现植物是“活”的的证据,使学生认识到植物具有的“生长”特征和“需求”特征。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将引领学生再次走出教室,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这是对第2课和第4课认识和方法的统筹运用,也是对本单元学习的整体回顾。本单元最后还安排了供师生阅读的参考资料,意在引导学生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植物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许多便利和美的感受,主要指向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本单元中,各课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植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是
植 物
‘活’的、有生命”这个主要概念展开,体现了单元学习的连贯性、综合性及概念与探究协调发展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把各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在知识、方法、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有效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完整性。
科学 教师教学用书 一年级上册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
●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单元词汇
●根: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够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
●茎:植物体的一部分,由胚芽发展而成,下部和根连接,上部一般都生有叶、花和果实。茎能输送水、无机盐和养料到植物体的各部分去,并有贮存养料和支持枝、叶、花、果实等生长的作用。常见的有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等。
●叶: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通常由叶片和叶柄组成,通称叶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这种组织形式能够在一个较长的学习时间内,以富有包容力的学习情境将散落在不同主题下的具体知识围绕一个更为核心的概念重新编织。用同一个概念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用逐渐发展的概念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这种组织形式也符合科学探究的整体性、过程性特点。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探究,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体会探究与发现之间的关系,发展对某一科学概念更深入的理解。它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地将某一跨学科概念在各领域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这种组织形式能够在一个较长的学习时间内,以富有包容力的学习情境将散落在不同主题下的具体知识围绕一个更为核心的概念重新编织。用同一个概念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用逐渐发展的概念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这种组织形式也符合科学探究的整体性、过程性特点。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探究,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体会探究与发现之间的关系,发展对某一科学概念更深入的理解。它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地将某一跨学科概念在各领域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1.2观察一棵植物教学课件
观察一棵植物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怎么观察呢我们观察菊花,发现了什么?科学词汇gen jīng yè根茎叶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电子课本【高清教材】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电子课本【高清教材】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20117所属企图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科学KEXUE一年级上册ESPH教育种子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字KEXUE一年级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科学家这样做zhen nígǔdàoěrzài tēi珍妮·古道尔在非zhōu de yuán shǐsen lín duìhēi xíng xìng洲的原始森林对黑猩猩jìn xíng lenián de guān chá进行了38年的观察。zhǎo zhǎo dàtúzhōng nǎxieshìzhíwù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sùliào huāshìzhíwùmā3塑料花是植物吗?我们知道的植物(班级记录表)日期:树、草、向日葵、蒲公英、喇叭花有叶长在地上能结果需要阳光*********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要照顾好它们!zhòng yìkēzhíwù4种一棵植物。活动手册guanchàyikezhiWU2观察一棵植物聚焦wǒmen lái guān cháyìke我们来观察一棵zhíwùzěn yàng guān cháne植物。怎样观察呢?探索xuàn zeyike zhìwùjìn xíng guan chà选择一棵植物进行观察。zàidàzìrán zhōng1在大自然中,nǐzàinǎlǐjiàn guo你在哪里见过zhèzhǒng zhíwù这种植物?tāshìshén me yàng de2它是什么样的?科学guan chàto de jìng he ye3观
小学科学教师必读小学科学教师必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是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了解科学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框架,掌握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方法。 《小学科学教材》 《小学科学教材》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材料,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教学要求,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是对教材的补充和拓展,它提供了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实验指导、评价方法等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参考教学建议,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学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学习理论、学生心理、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高教学效果。 《科学教育杂志》 《科学教育杂志》是专门刊登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的期刊,它反映了科学教育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是教师了解科学教育前沿动态和学习科学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订阅相关的科学教育杂志,关注科学教育的发展动态,学习科学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科学探究杂志》 《科学探究杂志》是专门刊登科学探究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的期刊,它反映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是教师了解科学探究教学前沿动态和学习科学探究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订阅相关的科学探究杂志,关注科学探究教学的发展动态,学习科学探究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是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网站》《小学科学教育网站》是提供小学科学教育资源和服务的网站,它包括科学课程资源、科学探究资源、科学实验资源、科学活动资源等。教师应该利用小学科学教育网站,获取教学资源,了解教学动态,参与教学研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必读的书籍和杂志包括《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教材 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 教育心理学 科学教育杂志 科学探究杂志 科普读物》和《小学科学教育网站》等。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和杂志,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小学教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一年级下册课本书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20 1 【商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书上KEXUE 一年级下册419H 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和学KEXUE 一年级下册教文育科学出版社// 北京科学家这样做wómen cóng hěn xiǎo kāi shǐshǐshǐshǐshǐjūzài zào yìjiàn liáo 我们从很小开始,就在做着一件了bu qǐde shìqīng fēn lèi wǒmen néng shíbiébùtóng de 不起的事情分类。我们能识别不同的wùtǐxuéhuìjiào to men de míng chēng hòu lái wómen 物体,学会叫它们的名称。后来,我们kāi shǐzhěng lǐyīwùbǎxiāng tóng huòtóng lièjìwùtàng zài 开始整理衣物,把相同或同类的衣物放在yìqǐbǎbùtóng de yìwùqūfēn kāi lái 一起,把不同的衣物区分开来。hu diè胡蝶甲虫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用书2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二年级�上册2018教科版教材培训专家培训专用版�北�京���������������������������������������������������������������������������������������������������������������������������������������������������������������������������������������������������������������������������������������������������书目��录教科书整体编写思路�����������������������������本册教科书的内容与结构���������������������������科学家这样做刘东生与黄土研究����������������������
苏教版科学教师用书一年级下册苏教版科学教师用书一年级下册
石头与泥土 动物与植物世界是物质的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本单元的设计,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认识石头、沙子和黏土的特征,了解它们的用途。第一课《石头》,指导学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教会学生借助气泡图开展结构性观察,通过分类活动发现石头的共同特征。第二课《玩泥巴》,通过采集泥土、筛泥土,引导学生发现泥土中含有不同的成分,泥土有颗粒大小、粗细的不同,细的泥土可以用来做泥塑、烧陶器。第三课《沙子与黏土》,指导学生识别沙子和黏土,比较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征,探究沙子和黏土渗水性的不同。本单元三课在总体上呈现并列关系,石头、泥土以及泥土中的沙子和黏土都是岩石,只是它们的颗粒大小不同。 石头与泥土2.3 动手做一个泥塑,感受泥的特点,知道泥土可以用来烧制陶器。3.沙子与黏土1.4 读图,举例说出石头有哪些用途。3.4 读图,举例说出沙子和黏土有哪些用途。3.1 识别沙子和黏土,知道怎么得到沙子和黏土。3.2 观察与比较干沙子和干黏土,会描述它们的特征。3.3 做沙子和黏土渗水实验,能描述并解释看到的现象。3四课时建议序号课题课时1石头12玩泥巴13沙子与黏土1总课时34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五教师课本第1课石头1.教学内容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认识它们的特征。教材按照总体个别总体的逻辑结构设计学习活动,依次是:在生活中发现石头(总体),观察并描述石头(个别)的特征,按照某一个特征给石头(总体)分类,进而讨论石头的用途。 石头与泥土 动物与植物世界是物质的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水是什么样的》《玩转小水轮》《盐和糖哪儿去了》。第一课和第三课从科学概念层面入手,着力于帮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从概念建构上看,呈递进关系,帮助学生对水的认识一步步从具体走向概括,从零散走向完整,从而促进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初步认识。第二课则从工程技术层面入手,针对第一课习得的科学知识“水可以流动,流动的水有力量”,让学生通过动手做,体会技术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而本单元有了以工程技术为主旨的第二课的加入,使得单元的主题性更加明显,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简单串联。 水2.2 做“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起来”的活动,并探究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3.盐和糖哪儿去了2.3 了解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及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3.3 了解生活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3.1 观察并比较盐、红糖、沙子放入水中后发生的变化,认识溶解现象。3.2 用静置观察、过滤等方法,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变化,认识到面粉很难溶解在水中。31四课时建议序号课题课时1水是什么样的12玩转小水轮13盐和糖哪儿去了1总课时332第2单元水五教师课本第4课水是什么样的1.教学内容水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质,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一个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单元学习主题,激发学习的欲望。 石头与泥土 动物与植物世界是物质的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找空气》《这里面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本单元对空气的观察和描述,采用先感知再观察的设计思路层层递进。前两课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第一课,通过把空气装进塑料袋里以及把塑料袋里的空气放出来这一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的确有空气,同时了解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第二课是第一课的递进和补充,围绕“空瓶和孔隙中是否有空气”这一话题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它就在我们的周围。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有很多办法把它找出来。从而为第三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空气2.3 通过想办法检测空桶中是否有空气,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存在。3.空气是什么样的3.1 通过玩气球的活动,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3.2 通过把瓶子里的空气移到水杯里、用气球里的空气吹纸屑的活动,了解空气会流动。3.3 通过与水的比较,知道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征。四课时建议序号课题课时1找空气12这里面有空气吗13空气是什么样的1总课时358vvwvvvwv第3单元空气五教师课本第7课找空气1.教学内容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第一个活动,把我们周围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装进袋子里。通过亲自动手,学生发现无论是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 石头与泥土
小学科学教师必读
由于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基于此种考虑,《标准》提出:“不能再让上不了语文、数学课的教师教科学,必须逐步建设一支专职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能胜任小学科学教学的任务呢?(1)科学教师要由坚定的科学教育事业心。一个人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其首要条件是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深厚感情。小学科学教学是小学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它担负着向学生进行小学科学教师必读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科学启蒙即要通过科学学科的教学,在儿童与科学之间建立一种初级的积极联系。科学教师必须对科学启蒙教育这项事业充满深厚感情,才能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才能有从事这项事业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成功的科学启蒙教育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儿童的科学素质进行最一般性的熏陶,为进一步训练科学研究能力奠定基础。每一
一年级科学-它们去哪里了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六课:它们去哪里了05/09/2023聚焦问题把它们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小石子食盐红糖05/09/2023探索: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怎样做实验?把它们放入水中水05/09/2023探索: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描述并记录现象。放入前,先观察。05/09/2023探索: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描述并记录现象。放入后,静静观察。05/09/2023探索: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描述并记录现象。轻轻搅拌。05/09/2023探索: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描述并记录现象。搅拌后,再观察。05/09/2023探索: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描述并记录现象。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05/09/2023探索: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描述并记录现象。空间不够,可以另附白纸。食盐:红糖:小石子:05/09/2023研讨: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我会汇报你观察到什么现象?食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05/09/2023研讨: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食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它们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05/09/2023研讨:物体放入水中的
小学科学教师必读书目
1.必读书目:序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定价长春出版社38 1 科学课教学研究(修订版(美)大卫·杰小学科学课课程资源)纳·马丁|译者:薛伟江长春出版社42 2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小(美)罗伯特E·罗学科学课课程资源)克威尔|译者:朴玉长春出版社38 3 科学课与建构主义(修订(美)威廉·艾斯勒版小学科学课课程资源)//玛丽·艾斯勒|译者:李阳光//王永慧江苏教育出角屋重树主编|译4 日本小学科学课的学习17 指导与评价版社者:孟令红北京师范大5 新小学科学教育/国际科(美)萨玛·沃泽曼32 学教育新视野译丛学出版社//乔治·伊芙妮|主编:庞丽娟|译者:宋戈//袁慧张屹高等教育出6 小学科学案例研究--科19.8 学课程典型教学案例及版社其理论解读(附光盘)崔允漷华东师范大7 有效教学(教师教育课程36 标准新教材普通高等教学出版社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广西师范大8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英)W.C.丹皮尔|48 学出版社教的关系(2009第2版)译者:李珩浙江大学出周志毅//来文//李9 小学科学课题研究与论29 双玲版社文写作/中小学各
《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王思锦2017 年2 月,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小学36 年级开设科学课调整为16 年级开设科学课。原全国八套小学科学教材都随之对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湖北教育出版社对原鄂教版小学《科学》教材进行了改编。改编后的教材既继承了原教材的鲜明特色,又融入了新的科学教育理念,许多内容经过多年多地区试教的检验,成为一套体系结构合理、难度适中、适用广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比较成熟的教材。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一年级上册教材。一、教材结构1.围绕“家庭圈”组织教学内容本套教材以儿童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为线索,以“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与宇宙”为脉络,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内容,逐渐增进儿童对科学的了解和认识。对应“低年段四个学期”“中年段四个学期”“高年段四个学期”实行四个经验圈反复循环,如表1。依照整体安排,一年级上册围绕“家庭”来组
小学科学教师必读书目doc
小学科学教师必读书目.doc宁波市江东区“卓越2010”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班课程计划1.必读书目:序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定价1 38 科学课教学研究(修订版(美)大卫?杰长春出版社小学科学课课程资源)纳?马丁|译者:薛伟江2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小(美)罗伯特E?罗长春出版社42 学科学课课程资源)克威尔|译者:朴玉3 38 科学课与建构主义(修订(美)威廉?艾斯勒长春出版社版小学科学课课程资源)//玛丽?艾斯勒|译者:李阳光//王永慧4 17 日本小学科学课的学习角屋重树主编|译江苏教育出指导与评价者:孟令红版社5 32 新小学科学教育/国际科(美)萨玛?沃泽曼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视野译丛//乔治?伊芙妮|学出版社主编:庞丽娟|译者:宋戈//袁慧6 小学科学案例研究--科张屹高等教育出19.8 学课程典型教学案例及版社其理论解读(附光盘)7 有效教学(教师教育课程崔允漷华东师范大36 标准新教材普通高等教学出版社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 48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英)W.C.丹皮尔|广西师范大教的关系(2009第2版)译者:李珩学出版社9 29 小学科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PDF43.9M 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