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蓝皮书-高考试题分析(2024)语文
主要内容这套书分析了20套2023年高考全国卷。除呈现高考试卷原题、提供参考答案外,还细致深入地分析考查重点、点明试题亮点、阐释解题要点,引导广大师生理解和把握各学科高考命题的依据和标准,准确识变、科学应对,从而不断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关键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提升思维品质。 编排体例无论是全国甲卷、全国乙卷,还是新课标I卷、新课标卷,都是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命制的。按学科编排,有利于体现这些试卷的共同特征: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在联系实际中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更好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进一步加强考教衔接,对基础教育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突出特点(一)权威性。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选才,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承担高考试题全国卷的命制任务。多年来,考试院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高考各项相关工作,其高考试题分析权威可信。(二)针对性。这套书针对高考改革的新方向,从命题者角度分析2023年高考试题。有助于学生了解高考改革的新特点,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有助于教师深入思考教学和考试的关系,聚焦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实用性。内容分两大部分,【试题评析】高屋建瓴,解析高考最新政策;【试题精解】剖析解题思路,具体包括“试题、参考答案、考查目标、试题分析、试题亮点”。两部分相辅相成,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把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读者对象(一)参加2024年高考的学生。与其死记硬背、“机械刷题”,费时费力,不如反复研读高考真题,参透命题者的命题思路,知道命题者关注什么,考查什么,从而反观和调整自己的复习方法,梳理知识框架,聚焦核心问题,提高效率,稳扎稳打,积极应对,从容备战。(二)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毕业班教师。高考具有“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把这套书读透了,也就明晰了考试评价改革的方向,教学也可以精准落实课程标准,做到有的放矢、依标施教。(三)广大教研人员和考试命题人员。2023年高考,共有全国卷4套。包括新课标卷、卷,全国甲卷、乙卷。在考查内容的范围上,高考全国卷与课标保持一致;在考查要求上,高考全国卷与课标提出的学业质量标准对接。 主要内容《高考适应性测试卷》将2019年、2020年、2022年的适应性测试卷汇编成册,涉及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等考试科目。试卷后附有参考答案。因使用省份课标版本差异等原因,部分试卷在个别试题存在差异。汇编时原貌呈现,未作改动。 突出特点《高考适应性测试卷》具有三大优势。(一)权威性。本书汇编的试题由高考全国卷命题组专家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理念和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命制。(二)唯一性。本书是唯一一本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授权出版的高考适应性测试卷汇编。(三)前瞻性。本书汇编的试题具有鲜明的创新性,释放高考改革信号,体现命题方向,帮助考生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做好准备。 读者对象备战2024年、2025年高考的学生、教师,以及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教研人员和考试命题人员。出版说明2023年高考试题坚持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反映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理念,落实考试评价改革、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等相关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助力拔尖人才培养和教育强国建设。试题引导青少年胸怀“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为促进考教衔接,发挥高考试题的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我们编辑出版了“高考试题分析”丛书。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专家点评陆俭明(北京大学教授):我认为,今年的语文试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德育重在有国家意识、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操,试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体现德育、强调德育。同时,立德树人还要培养学生有世界眼光、时代意识、探索精神,试题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设计时强调很多问题是关联的,引导学生不要只看一个方面,这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二是试题设计比较科学。在题型方面,今年试题中的主观题占到一定比例。这是对的,对减少机械刷题会有效果。在素材方面,覆盖比较全面,古今中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有,不偏重于哪一方面。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精解全国甲卷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总体分析】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原文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徐良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主持和参加多处重要考古遗址的发掘,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机制、西周史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是一篇较为典范的人文学科的论文,通过考辨传统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关系,论证以考古学为本位的“考古写史”在构建科学的中国上古史方面有重要价值,中国考古学不但实现了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的伟大目标,而且展现了在中国上古史构建方面更广阔的学术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