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省真题及答案 19-20·嘉兴·一模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题目。 【朗读者·人物】 薛其坤,35岁晋升教授,42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47岁当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49岁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他的许多科研成果被国际同行津津乐道,认为他战胜了“几乎不可战胜的困难”。然而,他的学术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考研屡次失败,博士更是读了7年。也曾因仪器条件所限,科研工作遭遇瓶颈,但他保持着对科学的热情与专注。 【朗读者·访谈】 主持人:1992年,您去了日本仙台的东北大学研究所开始读博,那是您人生非常艰苦的一段求学经历。 薛其坤:那应该说是在我个人成长中最难的一段时间。我不懂日语,也没有一个朋友,夫人和孩子也不在身边,更重要的是语言的不通,所以学习高精尖的实验技术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你都听不懂话,怎么去学习呢?为此我经常受到导师的批评,而且这种批评带着一种蔑视。在一年的时间里,我有七八个月想放弃,想回家,想回国。 主持人:那段时间特别难熬,可能也是因为您碰到了一个特别严厉的导师——樱井利夫。 薛其坤:他是一个极其严厉的导师。他的实验室有个外号叫“7—11”,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早上7点前到达实验室,晚上11点以后离开实验室。难得一天,我找个理由说7点半到,他是绝对不会批准的。 主持人:您的导师从什么时候改变了对您的看法呢? 薛其坤:我做的第一个课题在一年半以后就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现在回想起来,这个突破是他的实验室在日本东北大学接近30年最重要的成果,所以我一下子成了他眼中的王牌,明星似的。 主持人:_________________? 薛其坤:你讲得太对了!读博士已经第六年了,我才终于接近或开始实现小时候或上大学时朦朦胧胧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那个时候我开始体会到做科学研究 的美妙。 主持人:我相信导师肯定也是更加地欣赏你,而且器重你。 薛其坤:他也是个科学家,一看到他的学生开始走上这样正确的科学道路,他自然很受鼓舞,很感动,所以他马上说他掏钱请我吃饭。 主持人:这段生活在您的生命当中还是留下了一个烙印的,比如说,您也成了“7—11”教授。 薛其坤:是。我现在一个非常强的理念就是科学强国,教育强国,培养最有竞争力的人才,所以我对学生要求更严,当然学生成才的概率就更高了。跟着我拿到博士学位的学生有七十七八个,博士后有十五个。 主持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看作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当中可能是最后一个重要成员,全世界有很多科学家把发现它看作是自己的一个奋斗目标,最后,是您的学术团队首个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薛其坤:是,因为我有一个理想,就是不辜负国家的支持,争取攻克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难题。 主持人:您今天的朗读是要献给谁呢? 薛其坤:我想献给我们清华物理的奠基人——第一任物理系系主任叶企孙先生,以及为我们中国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诸多前辈们。叶先生是物理学的大师,他培养了像王淦昌、彭桓武这样的“两弹一星”的功勋。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所以这次节目刚好是一个对叶先生的非常好的怀念的机会。 【朗读者·读本】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②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

猜你喜欢
2.8万次浏览
5557人收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省真题及答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省真题及答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省真题及答案19-20·嘉兴·一模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题目。【朗读者·人物】薛其坤,35岁晋升教授,42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47岁当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49岁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他的许多科研成果被国际同行津津乐道,认为他战胜了“几乎不可战胜的困难”。然而,他的学术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考研屡次失败,博士更是读了7年。也曾因仪器条件所限,科研工作遭遇瓶颈,但他保持着对科学的热情与专注。【朗读者·访谈】主持人:1992年,您去了日本仙台的东北大学研究所开始读博,那是您人生非常艰苦的一段求学经历。薛其坤:那应该说是在我个人成长中最难的一段时间。我不懂日语,也没有一个朋友,夫人和孩子也不在身边,更重要的是语言的不通,所以学习高精尖的实验技术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你都听不懂话,怎么去学习呢?为此我经常受到导师的批评,而且这种批评带着一种蔑视。在一年的时间里,我有七八个月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儒学经典思想--八项条目的主要内容,更是儒学“内圣外王”思想的体现。儒学“内圣外王”其核心是修身,关键是齐家,以修身为界,分为“内圣”与“外王”,是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高尚境界,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修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即“内圣”的集中体现,也是“内圣外王”的核心。总体来说,修身不仅要有爱国的思想,还要有爱国的本领。主要是指内求,尤其是自我的道德修养,“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特别强调“慎独”。怀有敬畏之心,谨慎的遵守道德准则。齐家是指孝敬父母长者,家庭和睦,爱自己的家庭、配偶、子女,特别是从严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特别是为官者,更要对配偶子女利用自己地位和权力的影响力,谋取非法利益的要严惩不贷,绝不能姑息养奸甚至庇护。治国是指学以致用,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国家管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富有强烈的爰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平天下即使天下平,“平”在这里是指公平、公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语自《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任何一个人求生立世之本,理所当然,也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立身之道。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修身,也即正心修身,应力克“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正心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喜爱一个人的同时,能够认识到他的不足;厌恶一个人的同时,又能了解他的长处。 在当代,“修身”,一方面要“识事务”,即认识“人”,进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我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我见【原文】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末之有也!【译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大学的宗旨在于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志士,以此为纲,不懈努力,随着时代的更替,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高三学子,我们更需要培养一种修身治学平天下的能力。何所谓“修身”,又为何把即居于首位?在我看来,修身是完成一切宏伟蓝图的基础,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充分彰显着人格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发展。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拥有与世无争的魄力。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与谁争,我都不屑!”把一位百岁老人的豁达无畏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我们不能达到杨绛先生的境界,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超脱众生相的基础,也是我们能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的条件。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更是在不断学习和领悟中夯实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源泉便是知识,而学习知识更是一个人一生的功课,自学便是一生致力于学习。古语有云“活到老学到老”,我们需要具有的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学习不只是面对高考,更是为了若干年后面对你所喜爱的事物,能有重新学习的勇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西汉时期戴圣的文章,这一章收束《大学》全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思想在《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还有反复的论述和展开。全文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传统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即“修身”,通过治理家庭即“齐家”,直到治理好诸侯国即“治国”,最后达到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即“平天下”,这也成为了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理想。儒家“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天下均平的社会理想状态。但这个“均平”或“平均”却不是人们所理解的那个平均主义的“平均”,不是绝对的量的均匀,而是一个表示合理、平衡、公正、公平、秩序、和谐等意义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就基本含义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在等级秩序基础上的平等和公平。那么如何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呢?就是原文中提到的格物,所谓格物即是极力地研究事物的本质,规律。放在如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练习题及答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练习题及答案

A.《道德经》B.《大学》C.《中庸》D.《论语》答案:B.《大学》2.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畴?A.格物致知B.正心诚意C.治国理政D.传道授业答案:D.传道授业3.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哪个步骤是第一步?A.修身B.齐家C.治国D.平天下答案:A.修身4.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指的是什么?A.修身是根本,其他都是枝节B.修身是起点,其他是终点C.修身是基础,其他是扩展D.修身是原则,其他是应用答案:C.修身是基础,其他是扩展5.“致知在格物”中的“格物”是什么意思?A.研究事物,获得知识B.规范行为,端正态度C.提高能力,不断进步D.改变命运,逆天而行答案:A.研究事物,获得知识6.“物格而后知至”中的“知至”是什么意思?A.知识达到顶峰B.对事物的认识达到全面、深刻C.对人生的理解达到极致D.对世界的理解达到宇宙级别答案:B.对事物的认识达到全面、深刻7.“知至而后意诚”中的“意诚”是什么意思?A.内心诚实,没有虚假B.对待他人真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要解释这句儒家经典,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是继承西周的分封制。所谓分封制,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盟国的首领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据史书记载,当时有800多个诸侯国。诸侯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周王室称王、天子。《诗经·小雅·北山》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诸侯之下有家族,首领叫卿、大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

修身治国平天下

修家、治国、平天下"是句历史名言,事过境迁,夕日的封建社会早已经化为就历史的烟尘,但是这句名言在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激励和引导了多少俊杰成就了英雄伟业。 修身,也即正心修身,应力克“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正心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喜爱一个人的同时,能够“所谓认识到他的不足;厌恶一个人的同时,又能了解他的长处。 在当代,“修身”,一方面要“识事务”,即认识“人”,进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统领事务才能。也就是说,要具备文科方面的知识与才能。另一方面要“明事理”,即明白自然事务发展的规律,是一个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发现客观世界,影响或改造客观世界方面的素能要求。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应当都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再一方面要“兴事业”,即每个人要有实现自己理想或梦想的追求与抱负,要“志高存远”。 治国,即治理国家,这是一个人成功的标识。治国,本意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训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训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题一、文言文默写填空1、,知至而后意诚。2、家齐而后国治,。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二、选择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家国文化的()。A.重修身B.由小到大C.胸怀天下D.家国兼顾2、《大学》中的很多道理为中国人所熟知,流传着很多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的言论,下列与《大学》文不相关的词句是()。A、格物致知B、心不在焉(正确答案)C、人先矩已D、执两用中三、解释下列词语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四、翻译文章第一段。五、何为“矩之道絜”?六、学习完这篇文章,谈谈对“治国,平天下”的理解。参考答案:一、1、物格而后知至2、国治而后天下平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二、1、B 2、B三、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四、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综合练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综合练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题1、默写原文。2、中国人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于下面这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济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矩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麻人,是皆以修身为本。”请问它的出处最有可能是()。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3、“四书”、“五经”、“六艺”分别指的什么?请简要回答。4、解释原文大意。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谈谈如何做到“修身”。6、谈谈民心的重要性。参考答案: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13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省真题及答案

精品
PDF171.6KB 4
1/4
展开阅读剩余3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