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声音基础知识梳理 1听听声音 1.风声、雨声、雷声等是自然界的声音。 2.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等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狗叫声、猫叫声、马的嘶鸣声等是动物的叫声。 4.乐曲中音符“1“2”“3”按声音由高到低的排序是“3”“2“1”。 5.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6.我们常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来描述声音。例如,雷声比较强,雨声比较弱;小孩的声音比较高,成年人的声音比较低;鸟叫声比较悦耳,机器的轰鸣声比较刺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没有振动,不能发出声音。 2.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振动,能发出声音。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用手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钢尺、鼓面、音又等物体,会感觉到物体在振动。 5.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6.我们能够发出声音,主要依赖喉咙里的声带。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这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弱,最终听不到了。这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桌面的声音更清晰,说明桌面能传播声音。 4.将击打后的音又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5.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7.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固体 > 液体 >气体。 8.做“土电话”时,要将线绳绷紧。“土电话”说明线绳可以传播声音。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听小骨和鼓膜。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外耳的作用:收集并传递声波。 中耳的作用:产生并传递振动。 内耳的作用:产生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2.耳郭的作用是收集声波。我们可以用纸喇叭模拟耳郭,用纸喇叭听到的声音会更清晰、响亮。 3.鼓膜的作用是产生振动。它的特点是很薄而且有弹性,我们可以用气球皮模拟鼓膜。 4.我们如何听到声音:物体振动→空气振动→鼓胶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听觉神经一→大脑。 5.听诊器上的头可以感受振动;听诊器上的胶管相当于外耳道,可以更好地传递声音。 5声音的强与弱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声音的轻重不同称为声音的强弱。 2.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我们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时,可以研究声音强弱与振动的幅度之间的关系。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或纸屑的目的是更清楚地观察到鼓面的振动情况。 4.悬挂一个轻小的球靠近音叉,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音叉振动的幅度的变化。小球被弹得越远,说明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小球被弹得越近,说明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小。 6声音的高与低 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2.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我们可以用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并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的方法来研究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尺子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尺子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4做实验时,每次实验要重复3次,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声音的高低和发声体的长度有关。比较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铁钉,铁钉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6.声音的高低和发声体的粗细有关。比较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铁管,铁管越粗,振动越慢,声音越低;铁管越细,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乐器有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 2.弦的音高和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弦的松紧程度、弦的粗细有关。 3.手指在一根琴弦上移动,改变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弦振动的部分越长,弦发出的声音越低;弦振动的部分越短,弦发出的声音越高。 4.调节一根琴弦的松紧程度,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5.通常琴弦的粗细是不同的,手指在多根弦上连续移动时,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弦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基础知识梳理 1感受我们的呼吸 1.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肺。肺是进行气 体交换的器官。 2.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吸气: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一肺。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呼气:肺→支气管一气管鼻腔或口腔。 4.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 5.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6.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2呼吸与健康生活 1.我们体内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2.人的呼吸实际上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 (1)一般情况下,人体呼出来的气体和吸进去的气体相比较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 (2)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就是空气,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 (3)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人体呼出来的气体还是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其中占比最多的都是氮气。 4.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5.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3测量肺活量 1.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气体的量是肺活量。 2.深吸一口气,吹响同一个哨子。肺活量大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会长一些。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小学四年级男生的肺活量在1100——2600毫升;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900——2000毫升。 4.通常肺活量越大的人,运动后恢复正常呼吸需要的时间越短。 5.通常肺活量越大,说明我们的身体越健康。我们可以用加强体育锻炼的方法提升肺活量。 4一天的食物 1.我们可以按生食和熟食来区分食物,苹果、香蕉、凉拌黄瓜等属于 生食;烤肉片、馒头、肉丸子等属于熟食。 2.有些食物既适合生吃,也适合煮熟了再吃。比如糖拌西红柿属于生食,西红柿鸡蛋汤属于熟食。 3.我们也可以按食物的来源来分,通常植物类食物被称为素食,如青椒、菠菜、面条、苹果等;动物类食物被称为荤金,如烤肉片、牛肉、牛奶、鸡蛋等。 4.记录我们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时,将蛋炒饭记为鸡蛋和米饭两种食物比较好。 5.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同一种食物分到不同的种类里。 5食物中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是我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3.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4.维生素和无机盐具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它们的种类非常多,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 5.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瘦肉、太豆、牛奶、鸡蛋等。 6.富含脂肪的食物有肥肉、鱼油、花生、核桃、芝麻、巧克力等。 7.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食物有蔬菜、水果等。 8.检验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方法 滴碘酒—淀粉 在纸上涂抹一脂肪 烧烤法——蛋白质 (1)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如果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就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淀粉。 (2)我们可以用在纸上涂抹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脂肪。用食物在纸上涂抹,如果留下不会消失的油迹,就说明这种食物中可能含有丰富的脂肪。 (3)我们可以用烧烤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蛋白质。如果烧食物显时有烧焦的羽毛气味,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6营养要均衡 1.“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顶层是盐和油,底层是水和谷薯类。 2.不桃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 3.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我们可以采用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等方法获取更均衡的营养。 4.如果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的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 5.出于长身体的需要,儿童需要多摄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6.手指脱皮、口腔溃疡时,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道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消化。 2.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咀嚼后的馒头会变碎、变软、变潮湿。 3.舌的作用:传送和搅拌食物。 4.唾液的作用:润滑食物,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5.牙齿的作用:咬碎食物。 6.牙齿可以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3种,门齿用来切割食物,臼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7.馒头在被咀嚼过程中会被唾液浸湿变软。 8.分角色扮演“慢头”“牙齿”和“舌”,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 9.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道化工具,正确刷牙可以预防蛀牙。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1.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2.消化器官的作用腔 (1)口腔:搅拌、咀嚼、磨碎食物。 (2)食道:把食物运输到胃里。 (3)胃:通过蠕动把食物变成糊状。 (4)小肠:吸收食物中的大部分营养。

知识点总结相关资料
4.6万次浏览
9273人收藏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基础知识梳理1听听声音1.风声、雨声、雷声等是自然界的声音。2.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等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3.狗叫声、猫叫声、马的嘶鸣声等是动物的叫声。4.乐曲中音符“1“2”“3”按声音由高到低的排序是“3”“2“1”。5.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6.我们常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来描述声音。例如,雷声比较强,雨声比较弱;小孩的声音比较高,成年人的声音比较低;鸟叫声比较悦耳,机器的轰鸣声比较刺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没有振动,不能发出声音。2.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振动,能发出声音。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4.用手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钢尺、鼓面、音又等物体,会感觉到物体在振动。5.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6.我们能够发出声音,主要依赖喉

2021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共两套知识点)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精品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主要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精选】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6页word文档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考点大全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考点大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精品资料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一、天气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2、(云量 降水量 气温 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3、简易风速等级:0级:无风1级:微风2级:大风常见天气符号:晴天多云阴天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从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炊烟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8、(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

新教科版4年级科学上知识要点

新教科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21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

DOC84.5KB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