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相关资料
4.8万次浏览
9563人收藏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

教育及教育学(一)教育的起源及发展1.教育的概念。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二)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发展阶段。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三)教师及教育学1.教育学的价值。教师及教育学的学习。 教育及社会(一)教育及社会经济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教育的经济功能。(二)教育及政治制度的关系1.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政治的政治功能。(三)教育及社会文化1.社会文化对政治的制约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四)教育及社会人口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及个体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三)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及教育1 / 132.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及教育3.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4.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功能。(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的教育目的的沿革及其精神实质。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素质教育及教育目的1.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素质教育及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素质教育的实质。教育目的及素质教育的关系 教师及学生(一)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社会性地位。当代学生的特点。(二)教师及其专业发展1.教师职业的产生及发展。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阶段和途径。(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师生关系的构成。师生关系的模式。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育途径及课外教育活动(一)教育途径概述1。教育途径的定义2。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二)学校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及意义。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2 / 13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三)综合实践活动1.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二)学制的形成及发展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我国学制的产生及发展。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三)义务教育(四)终身教育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二)教师的专业成长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及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 学生心理发展及教育(一)认知发展及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二)社会化发展及教育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学生个体差异及教育()学生的认知差异3 / 131.认知方式差异。认知能力差异。认知结构差异。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二)学生的性格差异1.性格的概念。 性格的个别差异。性格差异的鉴定。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三)特殊儿童的心理及教育1.特殊儿童的概念。特殊儿童的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

2023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

江西 省 中 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大纲 《 中 小学 心理 健康 教育 》 考试 大纲 江西 省 教师 招聘 考试 《 中 小学 心理 健康 教育 》 考试 大纲 学科 专业 基础 一 、 绪论 ( 一 ) 心理 健康 的 含义 1 . 健康 的 概述 。 2 . 心理 健康 概述 。 ( 1 ) 心理 健康 的 概念 。 ( 2 ) 心理 健康 的 原则 。 ( 3 ) 心理 健康 的 等级 。 一般 常态 心理 者 。 轻度 失调 心理 者 。 严重 病态 心理 者 。 ( 4 ) 界定 心理 健康 原则 时 应 遵照 的 基本 原则 。 心理 活动 与 外部 环境 与否 具有 同 一 性 。 心理 过程 与否 具有 完整 性 和 协调 性 。 个性 心理 特性 与否 具有 相对 稳定 性 。 3 . 中 小学生 身心 发展 特点 。 ( 1 ) 小学生 身心 特点 。 小学生 身体 发育 的 一般 特性 。 小学生 心 剪 发展 的 一般 特性 。 ( 2 ) 中学生 身心 发展 特点 。 中学生 身体 发育 的 一般 特性 。 中学生 心 剪 发展 的 一般 特性 。 ( 二 ) 中 小学生 心 剪 发展 现实 状况 1 . 中 小学生 常见 的 心理 问题 。 ( 1 ) 中 小学生 情绪 情感 的 重要 问题 。 抑郁 。 羞怯 。 嫉妒 。 逆反 心理 。 猜疑 。 ( 2 ) 中 小学生 行为 方面 的 重要 问题 。 说谎 行为 。 袭击 行为 。 厌学 行为 。 早恋 问题 。 ( 3 ) 中 小学生 自我 意识 、 意志 品质 方面 的 重要 问题 。 自我 控制 失调 。 抗 挫折 能力 低 。 麻木 或 冷漠 。 ( 4 ) 中 小学生 人际 关系 方面 的 重要 问题 。 与 同伴 的 关系 。 自我 为 中心 。 自我 封闭 。 与 教师 的 关系 。 2 . 中 小学生 心理 问题 的 有关 原因 。 ( 1 ) 影响 中 小学生 心理 健康 的 客观 原因 。 家庭 环境 与 父母 的 教养 方式 。 生活 环境 的 变迁 。 学校 。 外来 文化 及 传媒 。 ( 2 ) 影响 中 小学生 心理 健康 的 主观 原因 。 学习 缺陷 和 恐怖 经历 。 幼年 时 的 心理 剥夺 。 个体 心理 素质 。 青 少年 期 的 失调 。 ( 三 ) 中 小学生 心理 健康 教育 概述 1 . 心理 健康 教育 。 ( 1 ) 心理 健康 教育 的 内涵 与 实质 。 ( 2 ) 心理 健康 教育 的 地位 与 作用 。 ( 3 ) 心理 健康 教育 的 目的 、 任务 与 原则 。 2 . 中 小学 心理 健康 教育 的 内容 。 ( 1 ) 小学 心理 健康 教育 的 内容 。 ( 2 ) 初中 心理 健康 教育 的 内容 。 ( 3 ) 高中 心理 健康 教育 的 内容 。 3 . 中 小学生 心理 健康 教育 的 途径 和 措施 。 ( 1 ) 创设 符合 学生 心理 健康 规定 的 环境 。 ( 2 ) 提供 面向 全体 学生 的 心理 健康 教育 。 心理 健康 教育 的 课程 。 德育 渗透 。 班 主任 工作 渗透 。 ( 3 ) 开展 面对 个别 学生 的 心理 健康 教育 。 二 、 心理 健康 教育 的 基本 理论 ( 一 ) 精神 分析 理论 1 . 精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考试大纲(2022年版)

江西 省 中 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小学 语文 学科 专业 知识 考试 大纲 ( 2022 年 版 ) 姓名 : _ _ _ _ _ _ _ _ _ _ 考号 : _ _ _ _ _ _ _ _ _ _ 一 、 单选 题 ( 共 10 题 ) 1 . 下列 哪 一 项 不 属于 《 义务 教育 语文 课程 标准 ( 2011 年 版 ) 》 提出 的 课程 基本 理念 ? ( ) A . 全面 提高 学生 的 语文 素养 B . 重视 学生 个性 化 阅读 C . 倡导 自主 、 合作 、 探究 的 学习 方式 D . 注重 学生 知识 积累 和 技能 训练 2 . 在 小学 语文 教学 中 , 下列 哪 一 项 不是 识字 教学 的 主要 目标 ? ( ) A . 培养 学生 的 识字 能力 B . 培养 学生 的 阅读 兴趣 C . 培养 学生 的 书写 能力 D . 培养 学生 的 词汇 量 3 . 在 阅读 教学 中 , 教师 应该 如何 引导 学生 进行 质疑 ? ( ) A . 直接 给 出 问题 的 答案 B . 鼓励 学生 提问 , 但 不对 问题 进行 解答 C . 鼓励 学生 提问 , 并 对 问题 进行 解答 D . 忽略 学生 的 提问 4 . 在 写作 教学 中 , 下列 哪 种 教学 方法 最 有利 于 培养 学生 的 创新 思维 ? ( ) A . 仿写 B . 创意 写作 C . 改写 D . 修改 5 . 在 小学 语文 教学 中 , 教师 如何 有效 地 进行 口语 交际 训练 ? ( ) A . 只 通过 课堂 讲解 B . 只 通过 课后 练习 C . 结合 课堂 讲解 和 课后 练习 , 注重 实践 操作 D . 忽略 口语 交际 训练 6 . 在 小学 语文 教学 中 , 下列 哪 一 项 不是 教师 应该 避免 的 课堂 行为 ? ( ) A . 过多 讲解 , 忽视 学生 主体 地位 B . 鼓励 学生 提问 , 并 给予 及时 解答 C . 注重 学生 个体 差异 , 因材施教 D . 忽视 课堂 纪律 , 任由 学生 自由 活动 7 . 在 小学 语文 教学 中 , 下列 哪 种 教学 方法 最 有利 于 培养 学生 的 自主 学习 能力 ? ( ) A . 讲授 法 B . 探究 法 C . 训练 法 D . 实验 法 8 . 在 小学 语文 教学 中 , 教师 应该 如何 处理 课堂 突发 事件 ? ( ) A . 立即 停止 教学 , 处理 突发 事件 B . 忽略 突发 事件 , 继续 教学 C . 尽量 不 影响 教学 , 课后 处理 D . 随意 处理 , 不必 过于 重视 9 . 在 小学 语文 教学 中 , 下列 哪 种 教学 方法 最 有利 于 提高 学生 的 文学 鉴赏 能力 ? ( ) A . 讲解 法 B . 演示 法 C . 体验 法 D . 模仿 法 10 . 在 小学 语文 教学 中 , 教师 如何 处理 学生 之间 的 矛盾 冲突 ? ( ) A . 忽略 矛盾 , 任 其 发展 B . 偏袒 一方 , 解决 矛盾 C . 公正 处理 , 引导 双方 沟通 D . 随意 调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1.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的教育。 内涵式B.广泛C.狭义D.广义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是()。 洛克B.赫尔巴特C.卢梭、D.杜威3.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的是()。 文化B.教育C.学校D.知识4.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教育方针B.教育机制C.教育政策D.教育目的5.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 基础教育B.职业技术教育C.高等教育D.成人教育6.对九年义务教育说法不正确的是()A.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系统的基础B.普及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C.我国早就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D.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7.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8.在日常生活中有些
2023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小学数学考试大纲

2023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小学数学考试大纲

江西 省 2023 年 中 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纲领 小学 数学 考试 纲领 第 一 部分 学科 专业 基础 一 、 集合 和 简易 逻辑 ( 一 ) 考试 内容 集合 ; 子集 ; 交集 、 并 集 ; 补 集 ; 逻辑 联结 词 ; 四 种 命题 ; 充分 条件 和 必要 条件 ( 二 ) 考试 要求 1 . 了解 集合 、 子集 、 交集 、 并 集 、 补 集 的 概念 ; 了解 空 集 和 全集 的 意义 ; 了解 属于 、 涉及 、 相等 关系 的 意义 ; 掌握 有关 的 术语 和 符号 , 并 会 用 他们 正确 表达 某些 简朴 的 集合 。 2 . 了解 逻辑 联接 词 “ 或 ” 、 “ 且 ” 、 “ 非 ” 的 含义 ; 了解 四 种 命题 及其 相互 关系 ; 掌握 充分 条件 、 必要 条件 及 充 要 条件 的 意义 二 、 函数 ( 一 ) 考试 内容 相应 于 映射 ; 函数 概念 ; 函数 表达 法 和 函数 图象 ; 函数 的 单调 性 、 奇偶 性 ; 反 函数 ; 互为 反 函数 的 函数 图象 间 的 关系 ; 分数 指数 幂 ; 有理数 指数 幂 的 运算 性质 ; 幂 函数 ; 指数 函数 ; 对数 ; 对数 的 运算 性质 ; 对数 函数 ; 函数 的 应用 ( 二 ) 考试 要求 1 . 了解 相应 于 映射 的 概念 ; 了解 函数 的 概念 ; 掌握 函数 的 表达 法 。 2 . 了解 函数 的 单调 性 、 奇偶 性 的 概念 ; 掌握 判断 某些 简朴 函数 的 单调 性 、 奇偶 性 的 措施 3 . 了解 反 函数 的 概念 及 互为 反 函数 的 函数 图象 间 的 关系 , 会 求 某些 简朴 函数 的 反 函数 4 . 了解 分数 指数 幂 的 概念 ; 掌握 有理数 指数 幂 的 运算 性质 ; 了解 幂 函数 、 指数 函数 的 概念 、 图象 和 性质 5 . 了解 对数 的 概念 , 掌握 对数 的 运算 性质 ; 了解 对数 函数 的 概念 、 图象 、 性质 6 . 能够 利用 函数 的 性质 、 指数 函数 和 对数 函数 的 性质 处理 某些 简朴 的 实际 问题 三 、 数列 ( 一 ) 考试 内容 数列 ; 等 差 数列 及其 通 项 公式 ; 等 差 数列 前 n 项 和 公事 ; 等比 数列 及其 通 项 公式 ; 等比 数列 前 n 项 和 公式 ( 二 ) 考试 要求 1 . 了解 数列 的 概念 ; 了解 数列 通 项 公式 的 意义 ; 了解 递推 公式 是 给 出 数列 的 一 种 措施 , 并 能 根据 递推 公式 写 出 数列 的 前 几 项 2 . 了解 等 差 数列 的 概念 ; 掌握 等 差 数列 的 通 项 公式 与 前 几 项 和 公式 , 并 能 处理 简朴 的 实际 问题 3 . 了解 等比 数列 的 概念 ; 掌握 等比 数列 的 通 项 公式 与 前 n 项 和 公式 , 并 能 处理 简朴 的 实际 问题 四 、 三角 函数 ( 一 ) 考试 内容 角 的 概念 的 推广 ; 弧度 制 ; 任意 角 的 三角 函数 ; 单位 圆 中 的 三角 函数 线 ; 同 角 三角 函数 的 基本 关系 式 : tan α
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_部分

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_部分

第 一 部分 教育 学 原理 一 、 教育 与 教育 学 ( 一 ) 教育 的 概念 和 教育 的 历史 发展 1 . 教育 的 概念 。 教育 活动 的 基本 要素 。 教育 的 起源 和 学校 教育 的 产生 。 教育 发展 的 历史 形态 二 ) 教育 学 的 产生 与 发展 1 . 教育 学 的 研究 对象 和 任务 。 教育 学 的 产生 和 发展 。 教育 学 的 学科 特点 和 发展 趋势 。 ( 三 ) 教师 与 教育 学 1 . 教育 学 的 价值 。 教师 如何 学习 教育 学 。 二 、 教育 与 社会 的 关系 1 . 教育 与 社会 经济 。 教育 与 政治 制度 。 教育 与 社会 文化 。 教育 与 社会 人口 。 教育 的 相对 独立 性 。 三 、 教育 与 个体 发展 的 关系 ( 一 ) 人 的 发展 概述 ( 二 ) 影响 人 的 身心 发展 的 主要 因素 1 . 几 种 影响 人 的 发展 的 因素 观 。 影响 人 的 身心 发展 的 因素 。 ( 三 ) 个体 身心 发展 的 规律 与 教育 四 、 教育 目的 ( 一 ) 教育 目的 概述 1 . 教育 目的 的 内涵 和 层次 结构 。 教育 目的 的 功能 。 自主 性 , 灵活 性 , 参与 性 , 差异 性 ( 二 ) 教育 目的 的 价值 取向 1 . 不同 价值 取向 的 基本 观点 。 在 确立 价值 取向 中 应 注意 的 问题 。 ( 三 ) 我国 的 教育 目的 1 . 我国 的 教育 目的 及其 精神 实质 。 我国 教育 目的 的 理论 基础 。 我国 全面 发展 教育 的 基本 内容 。 ( 四 ) 教育 目的 与 当代 素质 教育 1 . 素质 教育 提出 的 背景 与 特征 。 素质 教育 与 应试 教育 的 比较 。 创新 是 实施 素质 教育 的 关键 。 五 、 学校 教育 制度 ( 一 ) 学校 教育 制度 概述 1 . 学校 教育 制度 的 概念 。 影响 学制 的 因素 及 当代 学制 发展 的 特征 。 ( 二 ) 学制 的 形成 与 发展 1 . 欧美 现代 学制 的 建立 。 我国 学制 的 形成 与 发展 。 我国 教育 体制 改革 的 主要 内容 。 ( 三 ) 义务 教育 ( 四 ) 终身 教育 六 、 学生 与 教师 ( 一 ) 学生 11 . 学生 的 本质 属性 。 学生 的 地位 。 当代 学生 的 特点 。 ( 二 ) 教师 1 . 教师 职业 的 产生 与 发展 。 教师 角色 和 教师 劳动 的 特点 。 教师 的 职业 素养 。 教师 专业 发展 。 ( 三 ) 师生 关系 1 . 师生 关系 的 概念 及其 作用 。 师生 关系 的 构成 。 师生 关系 的 模式 。 良好 师生 关系 的 建立 。 七 、 教育 途径 与 课外 教育 活动 ( 一 ) 教育 途径 概述 ( 二 ) 学校 课外 活动 1 . 课外 活动 的 概念 、 特点 与 意义 。 学校 课外 活动 的 基本 内容 。 学校 课外 活动 的 组织 形式 。 学校 课外 活动 的 实施 要求 。 ( 三 ) 综合 实践 活动 1 . 综合 实

(招聘面试)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部分

第 一 部分 教育 学 原理 一 、 教育 与 教育 学 ( 一 ) 教育 目的 概述 1 . 教育 目的 的 内涵 和 层次 结构 。 教育 目的 的 功能 。 自主 性 , 灵活 性 , 参与 性 , 差异 性 ( 二 ) 教育 目的 的 价值 取向 1 . 不同 价值 取向 的 基本 观点 。 在 确立 价值 取向 中 应 注意 的 问题 。 ( 三 ) 我国 的 教育 目的 1 . 我国 的 教育 目的 及其 精神 实质 。 我国 教育 目的 的 理论 基础 。 我国 全面 发展 教育 的 基本 内容 。 ( 四 ) 教育 目的 与 当代 素质 教育 1 . 素质 教育 提出 的 背景 与 特征 。 素质 教育 与 应试 教育 的 比较 。 创新 是 实施 素质 教育 的 关键 。 ( 一 ) 教育 的 概念 和 教育 的 历史 发展 1 . 教育 的 概念 。 教育 活动 的 基本 要素 。 教育 的 起源 和 学校 教育 的 产生 。 教育 发展 的 历史 形态 二 ) 教育 学 的 产生 与 发展 1 . 教育 学 的 研究 对象 和 任务 。 教育 学 的 产生 和 发展 。 教育 学 的 学科 特点 和 发展 趋势 。 ( 三 ) 教师 与 教育 学 1 . 教育 学 的 价值 。 教师 如何 学习 教育 学 。 五 、 学校 教育 制度 二 、 教育 与 社会 的 关系 1 . 教育 与 社会 经济 。 教育 与 政治 制度 。 教育 与 社会 文化 。 教育 与 社会 人口 。 教育 的 相对 独立 性 。 三 、 教育 与 个体 发展 的 关系 ( 一 ) 学校 教育 制度 概述 1 . 学校 教育 制度 的 概念 。 影响 学制 的 因素 及 当代 学制 发展 的 特征 。 ( 二 ) 学制 的 形成 与 发展 1 . 欧美 现代 学制 的 建立 。 我国 学制 的 形成 与 发展 。 我国 教育 体制 改革 的 主要 内容 。 ( 三 ) 义务 教育 ( 四 ) 终身 教育 六 、 学生 与 教师 ( 一 ) 人 的 发展 概述 ( 二 ) 影响 人 的 身心 发展 的 主要 因素 1 . 几 种 影响 人 的 发展 的 因素 观 。 影响 人 的 身心 发展 的 因素 。 ( 三 ) 个体 身心 发展 的 规律 与 教育 ( 一 ) 学生 1 . 学生 的 本质 属性 。 学生 的 地位 。 四 、 教育 目的 一 、 教育 心理 学 与 教师 的 专业 成长 3 . 当代 学生 的 特点 。 ( 二 ) 教师 1 . 教师 职业 的 产生 与 发展 。 教师 角色 和 教师 劳动 的 特点 。 教师 的 职业 素养 。 教师 专业 发展 。 ( 三 ) 师生 关系 1 . 师生 关系 的 概念 及其 作用 。 师生 关系 的 构成 。 师生 关系 的 模式 。 良好 师生 关系 的 建立 。 ( 一 ) 教育 心理 学 概述 1 . 教育 心理 学 的 定义 。 教育 心理 学 的 研究 任务 。 教育 心理 学 的 学科 体系 。 · ( 二 ) 教师 的 专业 成长 1 . 从新 教师 到 专家 教师 : 新 教师 的 特点 、 教师 专业 发展 阶段
2023年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2023年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江西 省 教师 招聘 考试 大纲 ( 新增 语文 教案 写作 内容 ) 4 . 22 第 一 部分 教育 学 原理 一 、 教育 与 教育 学 ( 一 ) 教育 的 概念 和 教育 的 历史 发展 教育 的 概念 广义 的 教育 , 泛指 有 目的 地 增进 人 的 知识 技能 、 提高 人 的 认识 能力 、 影响 人 的 思 想 品德 的 活动 , 都 是 教育 。 狭义 的 教育 , 重要 指 学校 教育 , 即 教育 者 根据 社会 发展 的 需要 , 遵照 年轻 一代 身心 发展 的 规律 , 在 特定 的 教育 场所 , 有 目的 、 有 计划 、 有 组织 地 对 受 教育 者 的 身心 施加 影响 , 使 他们 的 身心 朝着 社会 期望 的 方 向 发展 的 活动 和 过程 。 教育 活动 的 基本 要素 : 教育 者 , 受 教育 者 和 教育 影响 。 教育 的 来源 和 学校 教育 的 产生 教育 史 上 有关 教育 的 产生 重要 有 三 种 不 一样 的 主张 : 即 教育 的 生物 来源 说 、 教 育 的 心理 来源 说 、 教育 的 劳动 来源 说 。 生物 来源 论 者 认为 , 人类 教育 来源 于 动物 界 中 各类 动物 的 生存 本能 活动 。 代表 人物 是 法国 的 哲学 家 、 社会 学 家 利托尔诺 和 英国 的 教育 家 沛 西 。 能 。 心理 来源 论 者 认为 , 教育 来源 于 小 朋友 对 成人 无 意识 的 模仿 。 其 重要 代表 人物 是 美国 的 教育 家 孟禄 。 劳动 来源 论 者 认为 , 教育 来源 于 劳动 。 这 是 马克思 主义 教育 学 在 有关 教育 来源 问题 上 的 观点 , 持 这 一 观点 的 学者 诸多 , 重要 集中 在 苏联 和 中国 。 教育 发展 的 历史 形态 教育 的 发展 阶段 可以 分为 不 一样 的 历史 形态 , 即 原始 社会 的 教育 、 古代 教育 和 现代 教育 。 ( 二 ) 教育 学 的 产生 与 发展 教育 学 的 研究 对象 和 任务 教育 学 的 研究 对象 , 重要 是 专门 组织 的 、 以 教 与 学 为 主体 形态 的 教育 问题 和 教 育 现象 , 是 教育 者 按照 一定 的 社会 规定 有 目的 、 有 计划 、 有 组织 地 对 受 教育 者 的 身心 施加 影响 , 把 受 教育 者 培养 成 社会 所 需要 的 人 的 实践 活动 。 教育 学 的 产生 和 发展 1 , 教育 学 的 萌芽 阶段 ( 奴隶 社会 到 17 世纪 ) 2 , 教育 学 的 创立 阶段 ( 17 世纪 到 18 世纪 ) 16 , 英国 哲学 家 培根 刊登 了 《 论 科学 的 价值 与 发展 》 一文 。 在 对 科学 的 分类 中 , 他 将 “ 讲述 与 传授 的 艺术 ” 作为 一 种 独立 的 研究 领域 提 出来 , 从而 初次 把 教育 学 作为 一门 独立 的 科学 确立 下来 , 与 其他 学科 并列 。 夸美纽斯

(现代汉语)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小学 语文 考试 大纲 ( 现代 汉语 部分 ) 现代 汉语 ( 一 ) 现代 汉语 基本 概念 的 正确 理解 和 掌握 主要 包括 现代 汉语 、 普通 话 、 音节 、 变调 、 造字 法 、 语素 、 义 项 、 基本 词汇 和 一般 词汇 、 词类 、 短语 、 句 类 、 辞 格 等 。 ( 二 ) 现代 汉语 基本 原理 的 理解 和 分析 主要 包括 现代 汉语 的 特点 , 语音 的 性质 , 普通 话 的 声韵 拼合 规律 , 音节 的 拼写 规则 , 文字 的 性质 和 作用 , 汉字 的 起源 、 特点 和 作用 , 汉字 规范 的 要求 , 纠正 错 别字 的 方法 , 成语 的 特征 、 来源 、 构造 和 运用 , 词汇 的 发展 变化 途径 , 辞 格 的 综合 运用 等 。 ( 三 ) 考试 内容 要点 1 . 了解 现代 汉语 方言 区 的 分布 、 现代 汉 民族 共同 语 的 形成 及 在 国际 上 的 地位 影响 。 理解 学习 现代 汉语 的 目的 和 主要 任务 。 掌握 普通 话 的 科学 定义 及 现代 汉语 在 语音 、 语汇 、 语法 方面 的 特点 。 了解 并 掌握 普通 话 语音 的 基本 概念 , 熟练 掌握 《 汉语 拼音 方案 》 。 熟练 掌握 每 一个 声母 、 韵母 的 正确 发音 , 进行 声母 、 韵母 的 辩正 训练 。 正确 掌握 普通 话 声调 发音 , 读 准 “ 四 声 ” 。 了解 普通 话 语音 的 音节 形态 、 结构 和 声韵 调 的 配合 规律 , 正确 掌握 音节 的 拼读 和 拼写 。 掌握 普通 话 中 变调 、 轻声 、 儿化 、 “ 啊 ” 音 变 等 语 流 音 变 规律 及 词 的 轻重 格式 。 了解 音位 的 概念 、 归纳 方法 和 音位 变体 情况 , 掌握 普通 话 语音 音位 。 10 . 了解 语音 规范 化 的 含义 , 掌握 《 普通 话 异读 词 审 音 表 》 。 11 . 理解 朗读 的 作用 和 基本 要求 , 掌握 朗读 技巧 。 12 . 了解 汉字 的 产生 、 特点 、 作用 及 汉字 与 汉语 的 关系 。 13 . 了解 汉字 的 形体 演变 过程 及 总体 趋势 。 14 . 初步 掌握 汉字 的 构造 及 传统 造字 法 。 15 . 理解 并 初步 掌握 汉字 的 音 、 形 、 义 。 熟悉 “ 第 一 批 异体 字 整理 表 ” 。 16 . 熟练 掌握 汉字 的 笔顺 、 笔画 、 偏旁 部 首 和 间 架 结构 。 17 . 理解 汉字 的 简化 整理 、 规范 化 、 标准 化 要求 及 改革 发展 趋势 , 熟悉 《 简化 字 总 表 》 。 18 . 掌握 语汇 的 概念 , 了解 现代 汉语 语汇 的 构成 及其 形成 与 发展 。 19 . 掌握 语素 的 概念 、 分类 及 辨别 方法 。 20 . 掌握 词 的 概念 、 分类 及 构造 。 21 . 了解 词义 的 特点 及其 构成 和 变迁 , 握 单 义 词 、 同义 词 、 反义 词 的 概念 和 词义 的 派生 方式 、 同义 词 的 作用 及 辨析 、 反义 词 餉 作用 及 特点 。 22 . 了解 熟

(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小学语文考试大纲(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现当代文学部分鲁迅的《狂人日记》的主题,《阿Q 正传》中阿Q 的形象以及创作特色;郭沫若《女神》的划时代精神的意义;徐志摩诗歌形式美的特色;闻一多《死水》的寓言性及新格律诗的理论;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寄小读者》对现代白话散文的贡献;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创作特色;巴金《家》的人物性格塑造;老舍《骆驼祥子 茶馆》浓郁的北平地方色彩;曹禺《雷雨》的艺术成就;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浓郁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戴望舒《雨巷》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感;茅盾的小说成就;沈从文小说的独特风格;赵树理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孙犁小说的艺术成就;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谌容《人到中年》的形象及意义;蒋子龙、高晓声、陆文夫的小说的现实性;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及意识手法的借鉴;张贤亮创作的特色;贾平凹小说的成就;莫言小说的特色;余华、苏童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刘恒、池莉为代表的新写实小

XXXX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语文考试大纲

第 一 部分 学科 专业 基础 一 、 中外 文学 ( 一 ) 古代 文学 部分 1 . 重点 背诵 篇目 。 先 唐 部分 : 《 诗经 · 关雎 》 、 屈原 《 湘 夫人 汉 乐府 · 陌上桑 古诗 十 九 首 , 行行 重 行行 》 、 曹操 《 短歌行 》 、 曹植 《 白马 篇 》 、 阮籍 《 咏 怀 》 ( 夜 中 不 能 寐 ) 、 陶渊明 《 归园 田 居 》 ( 少 无 适 俗 韵 ) 《 饮酒 》 ( 结 庐 在 人 境 ) 、 谢灵运 《 登 池上 楼 》 、 庾信 《 拟 咏 怀 》 ( 摇 落 秋 为 气 ) 、 南朝 乐府 《 西洲 曲 》 、 北朝 乐府 《 木兰 诗 》 。 唐宋 部分 : 王勃 《 送 杜 少府 之 任 蜀 川 》 、 张若虚 《 春江 花月 夜 》 、 张九龄 《 望月 怀远 》 、 王之涣 《 凉州 词 》 、 孟浩然 《 临 洞庭 湖 赠 张 丞相 》 、 王昌龄 《 荚 蓉 楼 送 辛 渐 》 、 王维 《 山 居 秋 暝 》 、 高适 《 燕 歌行 》 、 岑参 《 白雪 歌 判官 归 京 》 、 崔颢 《 黄鹤楼 》 、 李白 《 行路 难 三 首 》 其 一 《 将进酒 》 《 闻 王昌龄 左 迁 龙标 遥 有 此 寄 》 、 杜甫 《 蜀 相 》 《 闻 官军 收 河南 河北 》 《 春望 》 《 望岳 》 、 韦应物 《 滁州 西涧 》 、 孟郊 《 游子 吟 》 、 白居易 《 赋得 古 原 草 送别 》 《 琵琶 行 》 、 刘禹锡 《 乌衣巷 》 、 柳宗元 《 渔翁 》 《 江雪 》 、 李贺 《 雁门 太守 行 》 、 杜牧 《 赤壁 》 《 泊 秦淮 》 、 李商隐 《 夜雨 寄 北 》 《 无题 》 ( 相见 时 难 ) 、 温庭筠 《 菩萨 蛮 》 ( 小 山 重叠 ) 、 韦庄 《 菩萨 蛮 》 ( 人人 尽 说 ) 、 李煜 《 虞美人 》 ( 春花 秋月 ) 《 浪淘沙 》 ( 帘 外 雨 潺潺 ) 、 柳永 《 雨霖铃 》 ( 寒 蝉 凄切 ) 、 范仲淹 《 苏 幕 遮 》 ( 碧云 天 ) 、 晏殊 《 浣溪沙 》 ( 一曲 新词 ) 、 欧阳修 《 踏 莎 行 》 ( 候 馆 梅 残 ) 、 王安石 《 北 陂 杏花 》 、 苏轼 《 江城 子 · 密 州 出猎 》 《 定 风波 》 ( 莫 听 穿 林 ) 《 题 西林 壁 》 、 黄庭坚 《 登 快 阁 》 、 晏几道 《 鹧鸪 天 》 ( 彩袖 殷勤 ) 、 秦观 《 踏 莎 行 · 郴州 旅舍 》 周邦彦 《 苏 幕 遮 》 《 苏 幕 遮 》 ( 燎 沉香 ) 、 李清照 《 醉 花 阴 》 ( 薄雾 浓 云 ) 《 声声慢 》 ( 寻 寻觅 觅 ) 、 陆游 《 书 愤 》 《 诉 衷情 》 ( 当年 万里 ) 、 杨万里 《 闲居 初夏 午睡 起 》 、 辛弃疾 《 永 遇 乐 · 京口 北固亭 怀古 》 《 西江 月 · 夜行 黄沙 道 中 》 、 姜夔 《 扬州 慢 》 ( 淮 左 名都 ) 、 文天祥 《 过 零丁 洋 》 。 元 明清 部分 : 马致远 《 天 净 沙 · 秋思 》 、 张养浩 《 山坡 羊 · 潼关 怀古 》 、 王冕 《 墨梅 》 、 于谦 《 石灰 吟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

绪论(一)心理健康的含义1.健康的概述。2.心理健康概述。(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心理健康的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严重病态心理者。(4)界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1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3.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1)小学生身心特点。小学生身体发育的一般特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2)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中学生身体发育的一般特征。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1.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问题。抑郁。羞怯。嫉妒。2逆反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51.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1)分区观点。(2)结构观点。(3)动力观点。(4)发展观点。(5)适应观点。2.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自由联想。(2)释梦。(3)阻抗分析。(4)移情分析。(二)行为主义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经典条件反射学说。(2)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6(3)社会学习理论。2.行为主义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松弛训练法。(2)系统脱敏法。(3)满灌疗法。(4)厌恶疗法。(5)宣泄疗法。(6)操作性条件反射技术:强化、消退和惩罚。(三)人本主义理论1.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2.人本主义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学习心理与心理健康(一)对学习的科学认识1.学习的含义。2.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1)学习者。(2)刺激环境。(3)反应。3.学习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学习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11(2)不良学习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3)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的影响。4.几种有效的学习方法。(1)整体与部分学习法。(2)集中与分散学习法。(3)过度学习。(4)迁移学习。(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卫生问题及调适1.学习动机不当。2.注意力不集中。3.考试焦虑。4.学习障碍。5.厌学、逃学。 中小学生人际关系与调节(一)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一般概述121.人际关系的定义。2.人际关系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1)同伴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2)亲子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3)师生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3.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基本理论。(1)国外有关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理论。(2)国内有关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理论。(二)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1.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人际关系。3.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同伙关系发展的特点。(2)小学生亲子关系发展的特点。(3)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的特点。134.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青春期与性心理健康(一)青春期概述1.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时期。2.青春期是一个发展时期。143.青春期是一个性成熟时期。(二)青春期性心理1.青春期性心理概念。2.青春期性心理发展阶段。(1)疏远期。(2)接近期。(3)依恋期。3.青春期性心理特征。(1)性心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2)性心理的强烈性和文饰性。(3)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4)性心理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性心理健康标准。(三)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1.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5(1)性教育的全面性。(2)性教育的指导性。(3)性教育的情感性。2.青春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1)自慰。(2)早恋。(3)遗精。(4)性幻想。3.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技巧。 中小学生的情绪与教育辅导(一)情绪概述1.情绪的概念。16(1)生理唤醒。(2)主观体验。(3)外部行为。2.情绪与身心健康。(1)正常情绪的鉴别。(2)不良情绪的危害。3.中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更加富有稳定性。(2)初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情绪活动具有外露性。情绪体验具有迅速性。情绪活动具有两极性。17(3)高中生情绪发展特点。情绪表现具有内隐文饰性。情绪反映具有两极波动性。情绪体验具有延续性、丰富性和特异性。(二)中小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及成因1.自卑。(1)自卑的表现。自我评价过低。某一方面的自卑情绪扩散到其他方面。 人格与心理健康(一)人格概述1.人格的含义。2.人格的特性。20(1)整体性。(2)稳定性。(3)复杂性。(4)独特性。3.人格成因。(1)生物遗传因素。(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早期童年经验。(3)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因素。同伴因素。班集体因素。(4)社会文化因素。(5)大众传媒因素。21(6)自然物理因素。(7)自我调控因素。(二)人格差异1.气质差异。(1)什么是气质。(2)气质的类型。(3)气质差异与学校教育。2.性格差异。(1)什么是性格。(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3)性格的结构和类型。(4)内向与外向。对刺激的不同偏好。学习方式的差异。学科与职业兴趣的差异。22(三)健康人格与塑造1. 生活与心理健康(一)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1.网络的作用。(1)互联网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2)互联网对青少年发展的消极作用。2.网络成瘾。(1)网络成瘾的内涵。(2)网络成瘾的诊断。(3)网络成瘾的分类。(4)网络成瘾的成因。3.网络成瘾的干预。24(1)理智对待网络的作用。(2)开展网德教育,以“知”防“瘾”。(3)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网络空间管理。(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5)药物治疗。(二)休闲、消费与心理健康1.休闲与心理健康。(1)休闲辅导的内涵。(2)休闲辅导的功能。(3)休闲辅导的基本特点。(4)休闲辅导的实施。2.消费与心理健康。(1)消费辅导的内涵。(2)消费辅导的内容。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一)心理危机概述1.心理危机的概念。2.心理危机的种类。(1)成长性危机。(2)境遇性危机。(3)存在性危机。3.心理危机的特征。(1)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规律性。28(2)心理危机的发展具有独特性。(3)心理危机的症状具有复杂性。(4)心理危机的过程具有变动性。(5)心理危机的后果具有模糊性。(6)心理危机的应对缺乏万能和速效的方案。(7)心理危机的反应具有必要性。4.心理危机的生理和心理表现。(1)生理表现。植物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生理变化。免疫系统的生理变化。(2)心理表现。情绪表现。认知表现。行为表现。295.心理危机可能导致的结果。(1)心理危机未得到应有的应付与干预,而进一步发展。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一)学生心理档案的概述1.学生心理档案的概念。2.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的意义和作用。(1)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完善自我。(2)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因材施教”。(3)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学校发挥心理危机干预功能。(4)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班级管理和班级良好氛围的形成。34(5)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6)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7)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8)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9)学生心理档案的

2011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部分

2011 年 教育 综合 基础 知识 考试 大纲 教育 综合 基础 知识 主要 考察 作为 一个 合格 教师 所 必须 具备 的 教育 理 教育 综合 基础 知识 考试 大纲 论 基本 素质 , 包括 八 个 方面 的 内容 即 教育 学 原理 、 课程 和 教学 的 基本 理论 与 实践 、 班 主任 工作 常识 、 现代 教育 技术 基础 与 应用 、 时事 政治 等 , 是 中 小学 各 学 段 各 学科 教师 招聘 考试 的 必 考 科目 。 第 一 部分 教育 学 原理 一 、 教育 与 教育 学 ( 一 ) 教育 的 起源 与 发展 1 . 教育 的 概念 。 教育 活动 的 基本 要素 。 教育 的 起源 和 学校 教育 的 产生 。 教育 发展 的 历史 形态 。 ( 二 ) 教育 学 的 产生 与 发展 1 . 教育 学 的 研究 对象 和 任务 。 教育 学 发展 阶段 。 教育 学 的 学科 特点 和 发展 趋势 。 ( 三 ) 教师 与 教育 学 1 . 教育 学 的 价值 。 教师 与 教育 学 的 学习 。 二 、 教育 与 社会 ( 一 ) 教育 与 社会 经济 1 . 经济 对 教育 的 决定 和 制约 。 教育 的 经济 功能 。 ( 二 ) 教育 与 政治 制度 的 关系 1 . 社会 的 政治 制度 对 教育 的 制约 作用 。 教育 政治 的 政治 功能 。 ( 三 ) 教育 与 社会 文化 1 . 社会 文化 对 政治 的 制约 作用 。 教育 的 文化 功能 。 ( 四 ) 教育 与 社会 人口 1 . 人口 对 教育 的 制约 作用 2 . 教育 优化 人口 的 功能 ( 五 ) 教育 的 相对 独立 性 三 、 教育 与 个体 发展 ( 一 ) 人 的 发展 概述 ( 二 ) 影响 人 的 发展 的 因素 及其 作用 1 . 遗传 及其 在 人 的 发展 中 的 作用 2 . 环境 及其 在 人 的 发展 中 的 作用 3 . 教育 在 人 的 发展 中 的 作用 4 . 个体 的 主观 能动 性 在 人 的 发展 中 的 作用 ( 三 ) 教育 要 遵循 个体 身心 发展 的 规律 1 。 儿童 身心 发展 的 顺序 性 与 教育 2 . 儿童 身心 发展 的 阶段 性 与 教育 3 . 身心 发展 的 不 均衡 性 及其 对 教育 的 要求 4 . 儿童 身心 发展 的 差异 性 及其 对 教育 的 要求 四 、 教育 目的 ( 一 ) 教育 目的 概述 1 . 教育 目的 概念 2 . 教育 目的 的 功能 。 ( 二 ) 教育 目的 的 价值 取向 1 . 几 种 不同 的 价值 取向 的 教育 目的 观 。 在 确立 教育 目的 价值 取向 中 应 注意 的 问题 。 ( 三 ) 我国 的 教育 目的 1 . 我国 的 教育 目的 的 沿革 及其 精神 实质 。 我国 教育 目的 的 理论 基础 。 我国 全面 发展 教育 的 基本 内容 。 ( 四 ) 素质 教育 与 教育 目的 1 . 我国 素质 教育 产生 的 背景 。 素质 教育 与 应试 教育 的 根本 区别 。 素质 教育 的 实质 。 教育 目的 与 素质 教育 的 关系 五 、 教师 与 学生 ( 一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英语学科 专业知识考试大纲(2025年版20252

选择题用2B 铅笔在专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非选择题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专用答题纸上作答。2.试卷分值:150分。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二、试卷结构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七大题。其中,选择题由语音词汇语法题、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部分组成,非选择题由书面表达、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等部分组成。三、试题难度试题总体难易程度适中,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的占比为4:4:2。四、题型说明(一)第一部分:选择题(80分)1.语音词汇语法题(Phoneties,Vocabulary and Grammar)。本大题考查考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的能力。尽可能根据与英语教育相关的语境设题。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2.完形填空(Cloze)。 本大题考查考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考查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实词为主,虚词为辅。在一篇短文(280词左右)中留出16个空白,

2017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综新大纲详解

一 、 考试 形式 和 2016 年 一样 , 闭卷 。 100 分 。 考试 时间 120 分钟 二 、 试题 结构 2016 年 大纲 包含 8 个 版块 。 2017 年 大纲 包含 教师 职业 道德 8 % 、 教育 学 45 % 、 教育 心理 学 35 % 、 文化 素养 4 % 、 时事 政治 与 教育 法律 法规 8 % 等 五 个 版块 。 解析 : 虽然 看似 2017 年 版块 减少 , 但 实际 上 是 把 2016 年 的 某些 版块 放 到 了 一起 , 增减 内容 在 后续 会 作 说明 。 三 、 试题 难度 容易 题 : 中等 难度 题 : 较 难题 = 4 : 3 : 3 四 、 题型 说明 1 . 客观 题 60 题 。 1 - 20 每 题 0 . 5 分 , 21 - 60 题 每 题 1 分 。 共 50 分 2 . 主观 题 包含 四 道 大 题 , 共 50 分 简答 题 : 共 2 小 题 , 每 题 5 分 。 共 10 分 判断 辨析 题 : 共 3 小 题 , 每 题 4 分 , 共 12 分 论述 题 : 1 题 , 13 分 案例 分析 题 : 1 题 , 15 分 五 、 大纲 详解 2017 年 江西 中 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辅导 用 书 〔 高校 版 〕 马上 出版 , 但是 考试 辅导 用 书 也 是 根据 考试 大纲 编写 , 且 考试 大纲 为 中 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的 必 考 内容 , 所以 现 将 2017 年 考试 大纲 的 主要 内容 与 2016 年 考试 辅导 用 书 的 知识 点 进行 比照 〔 红色 字体 表示 2017 考试 大纲 增加 或 改动 的 内容 〕 : 第 一 局部 教师 职业 道德 〔 新 增加 的 模块 , 以前 放在 德育 里面 〕 第 一 章 教师 职业 道德 的 概述 1 . 教师 职业 道德 的 内涵 。 2 . 教师 职业 道德 的 特征 。 3 . 教师 职业 道德 的 根本 原 那么 。 第 二 章 教师 职业 道德 教育 1 . 教师 职业 道德 教育 的 必要 性 。 2 . 教师 职业 道德 教育 的 途径 。 3 . 教师 职业 道德 教育 的 方法 。 第 三 章 教师 职业 道德 标准 1 . ? 中 小学 教师 职业 道德 标准 ? 的 内容 。 中 小学 教师 职业 道德 标准 ? 的 解读 。 3 . 新 时期 教师 职业 道德 标准 的 特征 。 第 四 章 教师 职业 行为 标准 1 . 教师 职业 行为 标准 的 主要 内容 。 2 . 教师 职业 行为 标准 的 要求 。 3 . 教师 职业 行为 需要 处理 的 几 种 人际 关系 。 附件 : ? 中 小学 教师 违反 职业 道德 行为 处理 方法 ? 教育 部 〔 教师 [ 2014 ] 1 号 〕 第 二 局部 教育 学 〔 整个 教育 学 整合 了 知识 点 , 把 以前 的 大 教育 学 归纳 了 起来 , 大 的 知识 点 没有 变化 , 里面 只是 做 了 细小 的 删减 〕 第 一 章 教育 与 教育 学 1 . 教育 的 起源 及其 开展 2 . 教育 学 的 产生 及其 开展 〔 删除 : 教育 学 的 学科 特点 、 教育 学 的 开展 趋势 〕 3 . 教师 与 教育 学 〔 删 , 其中 教育 学 的 价值 放 2 里面 〕 第 二 章 教育

(古代文学)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考试大纲(2)

小学语文考试大纲(古代文学部分)重点背诵篇目:先唐部分:《诗经·关雎》、屈原《湘夫人》、《汉乐府·陌上桑》、《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曹操《短歌行》、曹植《白马篇》、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谢灵运《登池上楼》、庾信《拟咏怀》(摇落秋为气)、南朝乐府《西洲曲》、北朝乐府《木兰诗》。唐宋部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王之涣《凉州词》、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山居秋暝》、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崔颢《黄鹤楼》、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蜀相》《闻军官收河南河北》《春望》《望岳》、韦应物《滁州西涧》、孟郊《游子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刘禹锡《乌衣巷》柳宗元《渔翁》《江雪》、李贺《雁

2016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

教育 综合 基础 知识 考试 大纲 第 一 部分 教育 学 原理 一 、 教育 及 教育 学 ( 一 ) 教育 的 起源 及 发展 1 . 教育 的 概念 。 教育 活动 的 基本 要素 。 教育 的 起源 和 学校 教育 的 产生 。 教育 发展 的 历史 形态 。 ( 二 ) 教育 学 的 产生 及 发展 1 . 教育 学 的 研究 对象 和 任务 。 教育 学 发展 阶段 。 教育 学 的 学科 特点 和 发展 趋势 。 ( 三 ) 教师 及 教育 学 1 . 教育 学 的 价值 。 教师 及 教育 学 的 学习 。 二 、 教育 及 社会 ( 一 ) 教育 及 社会 经济 1 . 经济 对 教育 的 决定 和 制约 。 教育 的 经济 功能 。 ( 二 ) 教育 及 政治 制度 的 关系 1 . 社会 的 政治 制度 对 教育 的 制约 作用 。 教育 政治 的 政治 功能 。 ( 三 ) 教育 及 社会 文化 1 . 社会 文化 对 政治 的 制约 作用 。 教育 的 文化 功能 。 ( 四 ) 教育 及 社会 人口 1 . 人口 对 教育 的 制约 作用 2 . 教育 优化 人口 的 功能 ( 五 ) 教育 的 相对 独立 性 三 、 教育 及 个体 发展 ( 一 ) 人 的 发展 概述 ( 二 ) 影响 人 的 发展 的 因素 及其 作用 1 . 遗传 及其 在 人 的 发展 中 的 作用 2 . 环境 及其 在 人 的 发展 中 的 作用 3 . 教育 在 人 的 发展 中 的 作用 4 . 个体 的 主观 能动 性 在 人 的 发展 中 的 作用 ( 三 ) 教育 要 遵循 个体 身心 发展 的 规律 1 。 儿童 身心 发展 的 顺序 性 及 教育 1 / 132 . 儿童 身心 发展 的 阶段 性 及 教育 3 . 身心 发展 的 不 均衡 性 及其 对 教育 的 要求 4 . 儿童 身心 发展 的 差异 性 及其 对 教育 的 要求 四 、 教育 目的 ( 一 ) 教育 目的 概述 1 . 教育 目的 概念 2 . 教育 目的 的 功能 。 ( 二 ) 教育 目的 的 价值 取向 1 . 几 种 不同 的 价值 取向 的 教育 目的 观 。 在 确立 教育 目的 价值 取向 中 应 注意 的 问题 。 ( 三 ) 我国 的 教育 目的 1 . 我国 的 教育 目的 的 沿革 及其 精神 实质 。 我国 教育 目的 的 理论 基础 。 我国 全面 发展 教育 的 基本 内容 。 ( 四 ) 素质 教育 及 教育 目的 1 . 我国 素质 教育 产生 的 背景 。 素质 教育 及 应试 教育 的 根本 区别 。 素质 教育 的 实质 。 教育 目的 及 素质 教育 的 关系 五 、 教师 及 学生 ( 一 ) 学生 1 . 学生 的 本质 属性 。 学生 的 社会 性 地位 。 当代 学生 的 特点 。 ( 二 ) 教师 及其 专业 发展 1 . 教师 职业 的 产生 及 发展 。 教师 角色 和 教师 劳动 的 特点 。 教师 的 职业 素养 。 教师 专业 发展 的 概念 、 阶段 和 途径 。 ( 三 ) 师生 关系 1 . 师生 关系 的 概念 及其 作用 。 师生 关系 的 构成 。 师生 关系 的 模式

(招聘面试)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语文考试大纲

第壹部分学科专业基础壹、中外文学(壹)古代文学部分1.重点背诵篇目。先唐部分:《诗经·关雎》、屈原《湘夫人 汉乐府·陌上桑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曹操《短歌行》、曹植《白马篇》、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于人境)、谢灵运《登池上楼》、庾信《拟咏怀》(摇落秋为气)、南朝乐府《西洲曲》、北朝乐府《木兰诗》。唐宋部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王之涣《凉州词》、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昌龄《荚蓉楼送辛渐》、王维《山居秋暝》、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判官归京》、崔颢《黄鹤楼》、李白《行路难三首》其壹《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望岳》、韦应物《滁州西涧》、孟郊《游子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刘禹锡《乌衣巷》、柳宗元《渔翁》《江雪》、李贺

2017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综新大纲详解

一 、 考试 形式 和 2016 年 一样 , 闭卷 。 100 分 。 考试 时间 120 分钟 二 、 试题 结构 2016 年 大纲 包含 8 个 版块 。 2017 年 大纲 包含 教师 职业 道德 8 % 、 教育 学 45 % 、 教育 心理 学 35 % 、 文化 素养 4 % 、 时事 政治 与 教育 法律 法规 8 % 等 五 个 版块 。 解析 : 虽然 看似 2017 年 版块 减少 , 但 实际 上 是 把 2016 年 的 某些 版块 放 到 了 一起 , 增减 内容 在 后续 会 作 说明 。 三 、 试题 难度 容易 题 : 中等 难度 题 : 较 难题 = 4 : 3 : 3 四 、 题型 说明 1 . 客观 题 60 题 。 1 - 20 每 题 0 . 5 分 , 21 - 60 题 每 题 1 分 。 共 50 分 2 . 主观 题 包含 四 道 大 题 , 共 50 分 简答 题 : 共 2 小 题 , 每 题 5 分 。 共 10 分 判断 辨析 题 : 共 3 小 题 , 每 题 4 分 , 共 12 分 论述 题 : 1 题 , 13 分 案例 分析 题 : 1 题 , 15 分 五 、 大纲 详解 2017 年 江西 中 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辅导 用 书 ( 高校 版 ) 马上 出版 , 但是 考试 辅导 用 书 也 是 根据 考试 大纲 编写 , 且 考试 大纲 为 中 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的 必 考 内容 , 所以 现 将 2017 年 考试 大纲 的 主要 内容 与 2016 年 考试 辅导 用 书 的 知识 点 进行 对比 ( 红色 字体 表示 2017 考试 大纲 增加 或 改动 的 内容 ) : 第 一 部分 教师 职业 道德 ( 新 增加 的 模块 , 以前 放在 德育 里面 ) 第 一 章 教师 职业 道德 的 概述 1 . 教师 职业 道德 的 内涵 。 2 . 教师 职业 道德 的 特征 。 3 . 教师 职业 道德 的 基本 原则 。 第 二 章 教师 职业 道德 教育 1 . 教师 职业 道德 教育 的 必要 性 。 2 . 教师 职业 道德 教育 的 途径 。 3 . 教师 职业 道德 教育 的 方法 。 第 三 章 教师 职业 道德 规范 1 . 《 中 小学 教师 职业 道德 规范 》 的 内容 。 2 . 《 中 小学 教师 职业 道德 规范 》 的 解读 。 3 . 新 时期 教师 职业 道德 规范 的 特征 。 第 四 章 教师 职业 行为 规范 1 . 教师 职业 行为 规范 的 主要 内容 。 2 . 教师 职业 行为 规范 的 要求 。 3 . 教师 职业 行为 需要 处理 的 几 种 人际 关系 。 附件 : 《 中 小学 教师 违反 职业 道德 行为 处理 办法 》 教育 部 ( 教师 [ 2014 ] 1 号 ) 第 二 部分 教育 学 ( 整个 教育 学 整合 了 知识 点 , 把 以前 的 大 教育 学 归纳 了 起来 , 大 的 知识 点 没有 变化 , 里面 只是 做 了 细小 的 删减 ) 第 一 章 教育 与 教育 学 1 . 教育 的 起源 及其 发展 2 . 教育 学 的 产生 及其 发展 ( 删除 : 教育 学 的 学科 特点 、 教育 学 的 发展 趋势 ) 3 . 教师 与 教育 学 ( 删 , 其中 教育 学 的 价值 放 2 里面 ) 第

(古代文学)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考试大纲

小学语文考试大纲(古代文学部分)重点背诵篇目:先唐部分:《诗经·关雎》、屈原《湘夫人》、《汉乐府·陌上桑》、《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曹操《短歌行》、曹植《白马篇》、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谢灵运《登池上楼》、庾信《拟咏怀》(摇落秋为气)、南朝乐府《西洲曲》、北朝乐府《木兰诗》。唐宋部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王之涣《凉州词》、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山居秋暝》、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崔颢《黄鹤楼》、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蜀相》《闻军官收河南河北》《春望》《望岳》、韦应物《滁州西涧》、孟郊《游子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刘禹锡《乌衣巷》柳宗元《渔翁》《江雪》、李贺《雁

(招聘面试)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语文考试大纲

第壹部分学科专业基础壹、中外文学(壹)古代文学部分1.重点背诵篇目。先唐部分:《诗经·关雎》、屈原《湘夫人 汉乐府·陌上桑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曹操《短歌行》、曹植《白马篇》、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于人境)、谢灵运《登池上楼》、庾信《拟咏怀》(摇落秋为气)、南朝乐府《西洲曲》、北朝乐府《木兰诗》。唐宋部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王之涣《凉州词》、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昌龄《荚蓉楼送辛渐》、王维《山居秋暝》、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判官归京》、崔颢《黄鹤楼》、李白《行路难三首》其壹《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望岳》、韦应物《滁州西涧》、孟郊《游子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刘禹锡《乌衣巷》、柳宗元《渔翁》《江雪》、李贺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21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

DOC46.5KB 13
1/13
2/13
3/13
4/13
展开阅读剩余9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