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
绪论(一)心理健康的含义1.健康的概述。2.心理健康概述。(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心理健康的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严重病态心理者。(4)界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1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3.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1)小学生身心特点。小学生身体发育的一般特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2)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中学生身体发育的一般特征。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1.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问题。抑郁。羞怯。嫉妒。2逆反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51.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1)分区观点。(2)结构观点。(3)动力观点。(4)发展观点。(5)适应观点。2.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自由联想。(2)释梦。(3)阻抗分析。(4)移情分析。(二)行为主义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经典条件反射学说。(2)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6(3)社会学习理论。2.行为主义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松弛训练法。(2)系统脱敏法。(3)满灌疗法。(4)厌恶疗法。(5)宣泄疗法。(6)操作性条件反射技术:强化、消退和惩罚。(三)人本主义理论1.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2.人本主义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学习心理与心理健康(一)对学习的科学认识1.学习的含义。2.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1)学习者。(2)刺激环境。(3)反应。3.学习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学习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11(2)不良学习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3)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的影响。4.几种有效的学习方法。(1)整体与部分学习法。(2)集中与分散学习法。(3)过度学习。(4)迁移学习。(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卫生问题及调适1.学习动机不当。2.注意力不集中。3.考试焦虑。4.学习障碍。5.厌学、逃学。 中小学生人际关系与调节(一)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一般概述121.人际关系的定义。2.人际关系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1)同伴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2)亲子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3)师生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3.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基本理论。(1)国外有关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理论。(2)国内有关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理论。(二)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1.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人际关系。3.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同伙关系发展的特点。(2)小学生亲子关系发展的特点。(3)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的特点。134.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青春期与性心理健康(一)青春期概述1.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时期。2.青春期是一个发展时期。143.青春期是一个性成熟时期。(二)青春期性心理1.青春期性心理概念。2.青春期性心理发展阶段。(1)疏远期。(2)接近期。(3)依恋期。3.青春期性心理特征。(1)性心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2)性心理的强烈性和文饰性。(3)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4)性心理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性心理健康标准。(三)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1.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5(1)性教育的全面性。(2)性教育的指导性。(3)性教育的情感性。2.青春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1)自慰。(2)早恋。(3)遗精。(4)性幻想。3.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技巧。 中小学生的情绪与教育辅导(一)情绪概述1.情绪的概念。16(1)生理唤醒。(2)主观体验。(3)外部行为。2.情绪与身心健康。(1)正常情绪的鉴别。(2)不良情绪的危害。3.中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更加富有稳定性。(2)初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情绪活动具有外露性。情绪体验具有迅速性。情绪活动具有两极性。17(3)高中生情绪发展特点。情绪表现具有内隐文饰性。情绪反映具有两极波动性。情绪体验具有延续性、丰富性和特异性。(二)中小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及成因1.自卑。(1)自卑的表现。自我评价过低。某一方面的自卑情绪扩散到其他方面。 人格与心理健康(一)人格概述1.人格的含义。2.人格的特性。20(1)整体性。(2)稳定性。(3)复杂性。(4)独特性。3.人格成因。(1)生物遗传因素。(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早期童年经验。(3)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因素。同伴因素。班集体因素。(4)社会文化因素。(5)大众传媒因素。21(6)自然物理因素。(7)自我调控因素。(二)人格差异1.气质差异。(1)什么是气质。(2)气质的类型。(3)气质差异与学校教育。2.性格差异。(1)什么是性格。(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3)性格的结构和类型。(4)内向与外向。对刺激的不同偏好。学习方式的差异。学科与职业兴趣的差异。22(三)健康人格与塑造1. 生活与心理健康(一)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1.网络的作用。(1)互联网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2)互联网对青少年发展的消极作用。2.网络成瘾。(1)网络成瘾的内涵。(2)网络成瘾的诊断。(3)网络成瘾的分类。(4)网络成瘾的成因。3.网络成瘾的干预。24(1)理智对待网络的作用。(2)开展网德教育,以“知”防“瘾”。(3)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网络空间管理。(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5)药物治疗。(二)休闲、消费与心理健康1.休闲与心理健康。(1)休闲辅导的内涵。(2)休闲辅导的功能。(3)休闲辅导的基本特点。(4)休闲辅导的实施。2.消费与心理健康。(1)消费辅导的内涵。(2)消费辅导的内容。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一)心理危机概述1.心理危机的概念。2.心理危机的种类。(1)成长性危机。(2)境遇性危机。(3)存在性危机。3.心理危机的特征。(1)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规律性。28(2)心理危机的发展具有独特性。(3)心理危机的症状具有复杂性。(4)心理危机的过程具有变动性。(5)心理危机的后果具有模糊性。(6)心理危机的应对缺乏万能和速效的方案。(7)心理危机的反应具有必要性。4.心理危机的生理和心理表现。(1)生理表现。植物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生理变化。免疫系统的生理变化。(2)心理表现。情绪表现。认知表现。行为表现。295.心理危机可能导致的结果。(1)心理危机未得到应有的应付与干预,而进一步发展。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一)学生心理档案的概述1.学生心理档案的概念。2.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的意义和作用。(1)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完善自我。(2)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因材施教”。(3)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学校发挥心理危机干预功能。(4)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班级管理和班级良好氛围的形成。34(5)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6)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7)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8)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9)学生心理档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