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用书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目录简介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教师与教育学 练习题 参生答案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经济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制度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文化 第四节 教育与社会人口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练习题 参考答案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影响的因素及其作用 第三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练习题 参考答案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节 教育目的与法代素质教育 练习题 参考答案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义务教育 第四节 终身教育 练习题 参考答案 第六章 教育主体 第七章 教育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 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第四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五章 广义知识的学习 第六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七章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迁移 第九章 学习动机 第十章 学习测评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 教育法基本理论 第二章 教育法的制定 实施与监督 第三章 教育法律的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 第四章 学校 教师和学生 第五章 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第一章 教育法的范畴 功能 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第四章 教德与师德规范 第五章 师德教育 第五部分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课程基本理论 第二章 教学基本理论 第三章 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 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识 第一章 班主任工作概述 第二章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第三章 班主任的原则、方法与艺术 第四章 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七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第三章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第四章 教育技术应用 第八部分 时事政治 第一章 国内和国际大事记 第二章 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 附录 必读教育法律法规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师资格条例(精选)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精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精选)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 )的教育。   A.内涵式  B.广泛 C.狭义   D.广义  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是( )。  A.洛克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3.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的是( )。 A.文化  B.教育 C.学校 D.知识 4.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教育方针 B.教育机制 C.教育政策 D.教育目的 5.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 A.基础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 C.高等教育 D.成人教育  6.对九年义务教育说法不正确的是() A.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系统的基础 B.普及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 C.我国早就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 D.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 7.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8.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感到做到奉献就是一种幸福,而不觉得是“牺牲”。这体现的是德育的( )。 A.政治功能  B.生存功能 C.发展功能 D.享用功能 9.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A.正面教育原则 B.集体教育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班主任能力的核心是( )。 A.组织管理能力 B.良好的心理品质 C.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D.敏锐的观察力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教育最基本的一个社会属性是_________。 2.指导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1992年我国颁布实施的_________。 3.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速度,主要取决于_________。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最普遍、最经常的手段是_________。 5.一名教师是否能够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_________。 6.在教师的聘用上,我国目前实行的是_________。 7.基础性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_________能力培养的课程。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________、全面安排"的原则。 9.常见的教案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综合式三种。 10小学德育具有基础性、_________、__________和活动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2.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4.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5.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2.联系实际分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一、单顶选择题  1.C 【解析】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狭义的教育。  2.B 【解析】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3.A 【解析】康德认为,文化是在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文化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  4.D 【解析】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5.D 【解析】略。6.C 7.B 8.D 9.D 10.A  二、填空题  1.永恒性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人的素质  4.“言传身教”  5.专业素养 6.教师资格制度 7.基础 8.以教学为主 9.讲义式 提纲式 10.生活性 开放性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智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核心。创造力是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教学可以传授体育、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发展健康的体魄。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道德观点以及其他思想观点;通过教学,还可以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2.【答案要点】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要求教亨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 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  4.【答案要点】  教师课外辅导学生要注意: (1)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辅导的内容、重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2)目的明确,着重启发。每次辅导要有计划,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疑难的门径。   (3)组织学生互相帮助。对差生的辅导可适当组织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但不宜占用优秀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   (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辅导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难、存在的问题、个人的体会等作好记录,既可使讲课有的放矢,又可积累资料、掌握规律,有预见性地搞好今后的教学工作。   5.【答案要点】   课外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从内容和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品德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 ①对事业无私奉献; 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存在无知识的智力,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内容和手段,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也需要以相应的智力发展为条件。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智力发展的水平。个体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智力水平。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知识不等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寡并不代表智力发展的高低,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发展他们的智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学生操作能力和参与意识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乒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2.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是( )。 A.《宪法》 B.《素质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D.《义务教育法》 3.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 4.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 )中。 A.班级教育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班会和校会  5.“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6.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7.学生操行评定的主要负责人是()。 A.科任教师 B.班主任 C.级任导师D.班委会 8.课外活动的主题部分是()。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体育活动 D.社会活动 9.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 )还不成熟。 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 D.思维能力 10.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校外活动 11.实行双轨制的国家以( )为代表。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中国 12.“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13.“拔苗助长”违背了人发展的( )。 A.平衡性 B.顺序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14.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指向为( )。 A.发展个体功能 B.改造社会功能 C.政治伦理功能 D.发展经济功能 15.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形式是( )。 A.经济待遇 B.社会权力 C.从业要求 D.职业声望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 2.教育机智 3.课程论 4.教学原则 5.智育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如何理解我国古代的“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3.教学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4.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2《礼记·学记》中所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与教学中的那一条教学原则相一致?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这一原则?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满分10分) 某班老师回到办公室说“三年级×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啦。他们不会我又有什么办法。” 问题: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这位老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了吗?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有关此原则最早论述见于《学记》。 2.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3.C 【解析】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童年期一 4.B 【解析】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课中。 5.B 【解析】题干意在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 6-11. ABBAAA 12.A 【解析】由相对评价定义可知。 13.B 【解析】拔苗助长故事的寓意是批评了违背植物生长规律的行为,教学中“拔苗助长”违背了人发展的顺序性。 14.C 【解析】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指向为政治伦理功能。 15.D 【解析】职业声望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表现形式。  二、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载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的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情况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3.课程论: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4.教学原则: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智育: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其原因在于: 第一,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且获得发展的,人在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环境的影响,也改造环境,并在改造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 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的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第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   2.【答案要点】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一份宝贵遗产。它首先见于《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主要强调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以促进教学。后来王守仁把这一思想发展为“师生之间互相推进、共同提高”。 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包括下列含义: (1)教可以促进学。 (2)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 (3)学生可以超过先生。 3.【答案要点】  教学计划包括:(1)指导思想;(2)培养目标;(3)课程设置及说明;(4)课时安排及时问分配;(5)考试考查及实施要求。  4.【答案要点】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水平。   教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组织小学课外活动必须从全面贯彻教育目的,落实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确定每一项课外活动的具体目标要求,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 (2)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更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要使学生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就要使活动本身具有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和组织形式的变化多样,能符合学生的各种兴趣和需要。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按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情况,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区别主次,有详有略地教学。 ③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五、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需要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活?nbsp;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 )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 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校 2.儿童个体发展 3.教育目的 4.德育 5.讲授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相关资料
4.8万次浏览
9624人收藏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1.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的教育。 内涵式B.广泛C.狭义D.广义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是()。 洛克B.赫尔巴特C.卢梭、D.杜威3.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的是()。 文化B.教育C.学校D.知识4.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教育方针B.教育机制C.教育政策D.教育目的5.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 基础教育B.职业技术教育C.高等教育D.成人教育6.对九年义务教育说法不正确的是()A.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系统的基础B.普及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C.我国早就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D.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7.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8.在日常生活中有些

2023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考试大纲(2022年版)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

2023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小学数学考试大纲

2023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小学数学考试大纲

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_部分

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_部分

2022年江西教师招聘大纲

幼儿园教师《考试大纲》的修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指导思想,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结合我省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文件的理念,力求从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试大纲》主要内容分为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工作指导、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及幼儿园保育工作实践与指导、学前教育有关政策法规等五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既符合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特点和保教实践工作能力要求,又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性,突出保教融合。考试内容重点考查考生将专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中的实践能力,注重科学性、时代性、综合性、准确性、人文性、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中小学教师江西省中

(招聘面试)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部分

2023年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2023年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现代汉语)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小学语文考试大纲(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现当代文学部分鲁迅的《狂人日记》的主题,《阿Q 正传》中阿Q 的形象以及创作特色;郭沫若《女神》的划时代精神的意义;徐志摩诗歌形式美的特色;闻一多《死水》的寓言性及新格律诗的理论;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寄小读者》对现代白话散文的贡献;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创作特色;巴金《家》的人物性格塑造;老舍《骆驼祥子 茶馆》浓郁的北平地方色彩;曹禺《雷雨》的艺术成就;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浓郁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戴望舒《雨巷》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感;茅盾的小说成就;沈从文小说的独特风格;赵树理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孙犁小说的艺术成就;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谌容《人到中年》的形象及意义;蒋子龙、高晓声、陆文夫的小说的现实性;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及意识手法的借鉴;张贤亮创作的特色;贾平凹小说的成就;莫言小说的特色;余华、苏童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刘恒、池莉为代表的新写实小

XXXX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语文考试大纲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

绪论(一)心理健康的含义1.健康的概述。2.心理健康概述。(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心理健康的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严重病态心理者。(4)界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1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3.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1)小学生身心特点。小学生身体发育的一般特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2)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中学生身体发育的一般特征。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1.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问题。抑郁。羞怯。嫉妒。2逆反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51.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1)分区观点。(2)结构观点。(3)动力观点。(4)发展观点。(5)适应观点。2.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自由联想。(2)释梦。(3)阻抗分析。(4)移情分析。(二)行为主义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经典条件反射学说。(2)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6(3)社会学习理论。2.行为主义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松弛训练法。(2)系统脱敏法。(3)满灌疗法。(4)厌恶疗法。(5)宣泄疗法。(6)操作性条件反射技术:强化、消退和惩罚。(三)人本主义理论1.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2.人本主义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学习心理与心理健康(一)对学习的科学认识1.学习的含义。2.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1)学习者。(2)刺激环境。(3)反应。3.学习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学习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11(2)不良学习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3)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的影响。4.几种有效的学习方法。(1)整体与部分学习法。(2)集中与分散学习法。(3)过度学习。(4)迁移学习。(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卫生问题及调适1.学习动机不当。2.注意力不集中。3.考试焦虑。4.学习障碍。5.厌学、逃学。 中小学生人际关系与调节(一)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一般概述121.人际关系的定义。2.人际关系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1)同伴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2)亲子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3)师生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3.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基本理论。(1)国外有关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理论。(2)国内有关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理论。(二)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1.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人际关系。3.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同伙关系发展的特点。(2)小学生亲子关系发展的特点。(3)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的特点。134.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青春期与性心理健康(一)青春期概述1.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时期。2.青春期是一个发展时期。143.青春期是一个性成熟时期。(二)青春期性心理1.青春期性心理概念。2.青春期性心理发展阶段。(1)疏远期。(2)接近期。(3)依恋期。3.青春期性心理特征。(1)性心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2)性心理的强烈性和文饰性。(3)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4)性心理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性心理健康标准。(三)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1.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5(1)性教育的全面性。(2)性教育的指导性。(3)性教育的情感性。2.青春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1)自慰。(2)早恋。(3)遗精。(4)性幻想。3.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技巧。 中小学生的情绪与教育辅导(一)情绪概述1.情绪的概念。16(1)生理唤醒。(2)主观体验。(3)外部行为。2.情绪与身心健康。(1)正常情绪的鉴别。(2)不良情绪的危害。3.中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更加富有稳定性。(2)初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情绪活动具有外露性。情绪体验具有迅速性。情绪活动具有两极性。17(3)高中生情绪发展特点。情绪表现具有内隐文饰性。情绪反映具有两极波动性。情绪体验具有延续性、丰富性和特异性。(二)中小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及成因1.自卑。(1)自卑的表现。自我评价过低。某一方面的自卑情绪扩散到其他方面。 人格与心理健康(一)人格概述1.人格的含义。2.人格的特性。20(1)整体性。(2)稳定性。(3)复杂性。(4)独特性。3.人格成因。(1)生物遗传因素。(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早期童年经验。(3)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因素。同伴因素。班集体因素。(4)社会文化因素。(5)大众传媒因素。21(6)自然物理因素。(7)自我调控因素。(二)人格差异1.气质差异。(1)什么是气质。(2)气质的类型。(3)气质差异与学校教育。2.性格差异。(1)什么是性格。(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3)性格的结构和类型。(4)内向与外向。对刺激的不同偏好。学习方式的差异。学科与职业兴趣的差异。22(三)健康人格与塑造1. 生活与心理健康(一)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1.网络的作用。(1)互联网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2)互联网对青少年发展的消极作用。2.网络成瘾。(1)网络成瘾的内涵。(2)网络成瘾的诊断。(3)网络成瘾的分类。(4)网络成瘾的成因。3.网络成瘾的干预。24(1)理智对待网络的作用。(2)开展网德教育,以“知”防“瘾”。(3)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网络空间管理。(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5)药物治疗。(二)休闲、消费与心理健康1.休闲与心理健康。(1)休闲辅导的内涵。(2)休闲辅导的功能。(3)休闲辅导的基本特点。(4)休闲辅导的实施。2.消费与心理健康。(1)消费辅导的内涵。(2)消费辅导的内容。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一)心理危机概述1.心理危机的概念。2.心理危机的种类。(1)成长性危机。(2)境遇性危机。(3)存在性危机。3.心理危机的特征。(1)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规律性。28(2)心理危机的发展具有独特性。(3)心理危机的症状具有复杂性。(4)心理危机的过程具有变动性。(5)心理危机的后果具有模糊性。(6)心理危机的应对缺乏万能和速效的方案。(7)心理危机的反应具有必要性。4.心理危机的生理和心理表现。(1)生理表现。植物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生理变化。免疫系统的生理变化。(2)心理表现。情绪表现。认知表现。行为表现。295.心理危机可能导致的结果。(1)心理危机未得到应有的应付与干预,而进一步发展。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一)学生心理档案的概述1.学生心理档案的概念。2.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的意义和作用。(1)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完善自我。(2)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因材施教”。(3)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学校发挥心理危机干预功能。(4)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班级管理和班级良好氛围的形成。34(5)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6)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7)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8)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9)学生心理档案的

2011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部分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英语学科 专业知识考试大纲(2025年版20252

选择题用2B 铅笔在专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非选择题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专用答题纸上作答。2.试卷分值:150分。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二、试卷结构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七大题。其中,选择题由语音词汇语法题、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部分组成,非选择题由书面表达、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等部分组成。三、试题难度试题总体难易程度适中,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的占比为4:4:2。四、题型说明(一)第一部分:选择题(80分)1.语音词汇语法题(Phoneties,Vocabulary and Grammar)。本大题考查考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的能力。尽可能根据与英语教育相关的语境设题。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2.完形填空(Cloze)。 本大题考查考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考查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实词为主,虚词为辅。在一篇短文(280词左右)中留出16个空白,

2017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综新大纲详解

(古代文学)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考试大纲(2)

小学语文考试大纲(古代文学部分)重点背诵篇目:先唐部分:《诗经·关雎》、屈原《湘夫人》、《汉乐府·陌上桑》、《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曹操《短歌行》、曹植《白马篇》、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谢灵运《登池上楼》、庾信《拟咏怀》(摇落秋为气)、南朝乐府《西洲曲》、北朝乐府《木兰诗》。唐宋部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王之涣《凉州词》、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山居秋暝》、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崔颢《黄鹤楼》、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蜀相》《闻军官收河南河北》《春望》《望岳》、韦应物《滁州西涧》、孟郊《游子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刘禹锡《乌衣巷》柳宗元《渔翁》《江雪》、李贺《雁

2016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

(招聘面试)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语文考试大纲

第壹部分学科专业基础壹、中外文学(壹)古代文学部分1.重点背诵篇目。先唐部分:《诗经·关雎》、屈原《湘夫人 汉乐府·陌上桑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曹操《短歌行》、曹植《白马篇》、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于人境)、谢灵运《登池上楼》、庾信《拟咏怀》(摇落秋为气)、南朝乐府《西洲曲》、北朝乐府《木兰诗》。唐宋部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王之涣《凉州词》、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昌龄《荚蓉楼送辛渐》、王维《山居秋暝》、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判官归京》、崔颢《黄鹤楼》、李白《行路难三首》其壹《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望岳》、韦应物《滁州西涧》、孟郊《游子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刘禹锡《乌衣巷》、柳宗元《渔翁》《江雪》、李贺

2017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综新大纲详解

(古代文学)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考试大纲

小学语文考试大纲(古代文学部分)重点背诵篇目:先唐部分:《诗经·关雎》、屈原《湘夫人》、《汉乐府·陌上桑》、《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曹操《短歌行》、曹植《白马篇》、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谢灵运《登池上楼》、庾信《拟咏怀》(摇落秋为气)、南朝乐府《西洲曲》、北朝乐府《木兰诗》。唐宋部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王之涣《凉州词》、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山居秋暝》、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崔颢《黄鹤楼》、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蜀相》《闻军官收河南河北》《春望》《望岳》、韦应物《滁州西涧》、孟郊《游子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刘禹锡《乌衣巷》柳宗元《渔翁》《江雪》、李贺《雁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21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

DOC651.5KB 163
1/166
2/166
3/166
4/166
展开阅读剩余162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