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春晚》赏析 原文: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宋代〕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注释 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这首词为变格。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 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说:一作“道”。“尚好”:一作“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拟:准备、打算。轻舟:一作“扁舟”。 舴艋(zéměng)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 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家世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年少时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武陵春春晚》赏析相关资料
5.2万次浏览
1.0万人收藏
《武陵春·春晚》赏析

《武陵春·春晚》赏析

《武陵春·春晚》赏析原文:武陵春·春晚李清照〔宋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译文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注释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这首词为变格。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说:
《武陵春·春晚》全文赏析

《武陵春·春晚》全文赏析

《 武陵 春 · 春晚 》 全文 赏析 原文 : 武陵 春 · 春晚 李清照 〔 宋代 〕 风 住 尘 香 花 已 尽 , 日 晚 倦 梳头 。 物是人非 事事 休 , 欲 语 泪 先 流 。 闻说 双溪 春 尚 好 , 也 拟 泛 轻舟 。 只 恐 双溪 舴 艋 舟 , 载 不 动 许多 愁 。 注释 : 尘 香 : 落花 触 地 , 尘土 也 沾染 上 落花 的 香气 。 花 已 尽 : 《 词谱 》 、 清 万树 《 词 律 》 作 “ 春 已 尽 ” 。 日 晚 : 《 花草 粹 编 》 作 “ 日落 : 《 词谱 》 、 《 词汇 》 、 清 万树 《 词 律 》 作 “ 日 晓 ” 。 物是人非 : 事物 依旧 在 , 人 不 似 往昔 了 。 三国 曹丕 《 与 朝歌 令 吴质 书 》 : “ 节 同时 异 , 物是人非 , 我 劳 如何 ? ” 宋贺铸 《 雨中 花 》 : “ 人 非 物 是 , 半晌 鸾 肠 易 断 , 宝 勒 空 回 。 ” 泪 先 : 《 彤 管 遗编 》 、 《 彤 管 摘 奇 》 作 “ 泪珠 ” 。 沈际飞 《 本草堂 诗余 》 注 : “ 一 作 珠 , 误 ” 。 《 崇祯 历城 县 志 》 作 “ 欲 泪 先 流 : 误 删 “ 语 ” 字 。 闻说 : 清 叶 申 芗 辑 《 天籁 轩 词 选 》 作 “ 闻 道 ” 。 “ 春 尚 好 : 明 程明善 辑 《 啸 余 谱 》 作 “ 春 向 好 ” 。 双溪 : 水 名 , 在 浙江 金华 , 是 唐宋 时 有名 的 风光 佳丽 的 游览 胜地 。 有 东港 、 南港 两 水 汇 于 金华 城南 , 故 曰 “ 双溪 ” 。 《 浙江 通志 》 卷 十七 《 山川 九 》 引 《 名胜 志 》 : “ 双溪 , 在 ( 金华 ) 城南 , 一 曰 东港 , 一 曰 南港 。 东港 源 出 东阳 县 大盆 山 , 经 义乌 西 行 入 县 境 , 又 汇 慈溪 、 白溪 、 玉泉 溪 、 坦 溪 、 赤松 溪 , 经 石 碕 岩 下 , 与 南港 会 。 南港 源 出 缙云 黄碧山 , 经 永康 、 义乌 入 县 境 , 又 合 松溪 、 梅溪水 , 绕 屏 山西 北行 , 与 东港 会 与 城 下 , 故 名 。 ” 拟 : 准备 、 打算 。 也 拟 : 也 想 、 也 打算 。 宋姜夔 《 点 绛 唇 》 : “ 第 四 桥边 , 拟 共 天 随 住 。 ” 辛弃疾 《 摸 鱼儿 》 : “ 长门 事 , 准 拟 佳期 又 误 。 ” 轻舟 : 《 汇 选 历代 名 贤 词 府 》 、 清 陆昶 《 历朝 名媛 诗词 》 作 “ 扁舟 ” 。 舴 艋 : 小舟 也 , 见 《 玉篇 》 及 《 广韵 》 。 舴 艋 舟 : 小船 , 两头 尖 如 蚱蜢 。 《 艺文 类聚 》 卷 七 一 · 南朝 宋 《 元 嘉 起居 注 》 : “ 余姚 令 何 玢 之 造作 平 牀 , 乘 船 舴 艋 一 艘 , 精丽 过 常 。 唐 张志和 《 渔夫 》 词 : “ 钓台 渔父 褐 为 裘 , 两两三三 舴 艋 舟 : 又 “ 霅 溪 湾里 钓鱼 翁 , 舴

描写春天的诗武陵春春晚的赏析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武陵春春晚的赏析武陵春·春晚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

《武陵春春晚》的全诗赏析

《武陵春春晚》的全诗赏析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 历来写愁之作颇多:或直抒胸臆,“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或巧用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或融愁于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这些都饶有趣味,各具特色。李清照的《武林春》,同样写愁,却能自铸新辞,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此词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当时北国沦陷,丈夫亡故,词人只身流寓浙江金华。这首词表达的就是这种国破家亡的满腔忧愁。词虽仅在末尾出现一个“愁”字,而“愁”实在是贯穿全篇的主题线索。整首词写得极其含蓄委婉,又起伏变化,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武陵春·春晚原文赏析

武陵春·春晚原文赏析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这首词为变格。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 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说:一

武陵春春晚原文鉴赏

武陵 春 春晚 原文 鉴赏 • 词作 背景 及 作者 简介 • 文本 解读 与 意境 描绘 contents • 风格 特色 与 语言 魅力 挖掘 • 主题 思想 阐释 与 价值 观 传递 • 艺术 成就 与 后世 影响 评述 目录 • 鉴赏 方法 分享 与 批判 性 思维 培养 01 词作 背景 及 作者 简介 时代 背景 与 创作 环境 03 02 01 宋代 文学 繁荣 女性 词人 的 崛起 李清照 的 生活 背景 宋代 是 中国 文学 发展 的 高 峰 时期 , 诗词 成为 当时 主 要 的 文学 形式 。 李清照 生活 在 南 北宋 之 交 , 她 的 作品 反映 了 当时 社会 的 动荡 和 个人 的 悲欢 离合 。 在 宋代 , 女性 词人 的 作品 逐渐 受 到 重视 , 她们 以 独 特 的 视角 和 情感 表达 赢得 了 读者 的 喜爱 。 作者 生平 及 主要 成就 李清照 简介 成就 与 影响 李清照 ( 1084 年 - 约 1155 年 ) , 号 易安 李清照 的 词作 在 宋代 就 受 到 了 广泛 的 赞 居士 , 齐 州 章丘 ( 今 属 山东 济南 ) 人 。 誉 , 她 对 后世 的 词人 产生 了 深远 的 影响 , 宋代 婉约 派 代表 词人 , 有 “ 千古 第 一 才 被 誉为 中国 古代 女性 文学 的 杰出 代表 。 女 ” 之 称 。 主要 作品 李清照 的 作品 包括 《 如梦令 》 、 《 声 声 慢 》 、 《 武陵 春 · 春晚 》 等 , 她 的 词作 情 感 真挚 , 语言 优美 , 被 誉为 “ 词 家 一 大 宗 ” 。 《 武陵 春 · 春晚 》 创作 动机 与 意义 创作 动机 词作 意义 李清照 在 创作 《 武陵 春 · 春晚 》 时 , 正值 《 武陵 春 · 春晚 》 不仅 是 李清照 个人 情感 她 生活 的 晚期 , 经历 了 国破家亡 、 夫 死 之 的 宣泄 , 更 是 她 对 当时 社会 现实 的 深刻 反 痛 , 她 的 内心 充满 了 无尽 的 哀愁 和 孤独 。 映 。 她 的 词作 以 女性 独特 的 视角 , 展现 了 这 首 词 正是 她 借助 春天 景色 的 描写 , 来 抒 当时 女性 的 生活 状态 和 内心 世界 , 为 后世 发 自己 内心 的 苦闷 和 忧愁 。 了解 宋代 女性 文学 提供 了 珍贵 的 资料 。 同 VS 时 , 这 首 词 也 以 其 优美 的 语言 和 真挚 的 情 感 , 成为 了 中国 古代 文学 的 经典 之 作 。 02 文本 解读 与 意境 描绘 全文 内容 梳理 及 结构 分析 内容 梳理 全文 通过 描绘 春晚 景色 , 表达 了 作者 对 春天 美景 的 热爱 和 留恋 之 情 。 结构 上 , 上 片 写景 , 下 片 抒情 , 过渡 自然 , 层次 分明 。 结构 分析 起句 点明 时令 , 为 下文 描绘 景物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古诗文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古诗文赏析

原文 : 武陵 春 · 春晚 【 作者 】 李清照 【 朝代 】 宋风 住 尘 香 花 已 尽 , 日 晚 倦 梳头 。 物是人非 事事 休 , 欲 语 泪 先 流 。 闻说 双溪 春 尚 好 , 也 拟 泛 轻舟 。 只 恐 双溪 舴 艋 舟 , 载 不 动 许多 愁 。 译文 : 风 停 了 , 尘土 里 带 有 花 的 香气 , 花儿 已 凋落 殆尽 。 日头 已经 升 的 老高 , 我 却 懒 得 来 梳妆 。 景物 依旧 , 人事 已 变 , 一切 事情 都 已经 完结 。 想 要 倾诉 自己 的 感慨 , 还 未 开口 , 眼泪 先 流 下来 。 听说 双溪 春景 尚 好 , 我 也 打算 泛舟 前去 。 只 恐怕 双溪 蚱蜢 般 的 小船 , 怕 是 载 不 动 我 内心 沉重 的 忧愁 啊 。 注释 : 日 晚 : 一 作 “ 日落 ” , 一 作 “ 日 晓 ” 。 梳头 : 古代 的 妇女 习惯 , 起床 后 的 第 一 件 事 是 梳妆 打扮 。 赏析 : 历来 写 愁 之 作 颇 多 : 或 直抒胸臆 , “ 驾 言 出游 , 以 写 我 忧 ” 《 诗 · 邶 风 · 泉水 》 ; 或 巧 用 比喻 , “ 问 君 能 有 几多 愁 , 恰似 一江 春水 向东 流 ” 李煜 《 虞美人 》 ; 或 融 愁 于 景 , “ 槛 菊 愁 烟 兰 泣 露 , 罗 幕 轻寒 , 燕子 双飞 去 。 ” 晏殊 《 蝶恋花 》 ; 这些 都 饶有 趣味 , 各 具 特色 。 李清照 的 《 武林 春 》 , 同样 写 愁 , 却 能 自 铸 新 辞 , 以 其 委婉 纤 曲 的 艺术 手法 , 巧妙 地 表达 了 深沉 复杂 的 内心 感情 , 具有 极 高 的 审美 价值 , 从而 成为 后人 盛传 的 抒 愁 佳篇 。 此 词作 于 南宋 高宗 绍兴 五 年 。 当时 北国 沦陷 , 丈夫 亡故 , 词人 只身 流 寓 浙江 金华 。 这 首 词 表达 的 就是 这种 国破家亡 的 满腔 忧愁 。 词 虽 仅 在 末尾 出现 一个 “ 愁 ” 字 , 而 “ 愁 ” 实在 是 贯穿 全 篇 的 主题 线索 。 整 首 词 写 得 极其 含蓄 委婉 , 又 起伏 变化 , 于 “ 短 幅 中 藏 无数 曲折 ” 黄 了 翁 《 蓼 园 词话 》 , 充分 体现 了 婉约 词派 的 特色 , 耐 人 品味 。 首 句 “ 风 住 尘 香 花 已 尽 ” , 意 不过 风 吹 落花 而已 , 然 仔细 想来 , “ 风 住 ” , 则 在 此 之前 曾 是 风 狂 雨 骤 之 时 , 词人 定 被 风雨 锁 在 室内 , 其 忧闷 愁苦 之 情 已 可想而知 同时 为 下文 “ 也 拟 泛 轻舟 ” 作 伏笔 。 “ 尘 香 ” , 则 天 已 转 晴 , 落花 成 泥 , 透露 出 对 美好 景物 遭受 摧残 的 惋惜 之 情 。 “ 花 已 尽 ” 既 补 说 “ 尘 香 ” 的 原因 , 又 将 “ 愁 ” 意 推向 更 深 一 屋 , 大有 “ 落花 流水 春 去 也 ” 之 意 。 一 句 三 折 , 顿挫 有致 。 “ 日 晚 倦 梳头 ” , 日 高方 起 , 又 无 心情 梳 发 。 这 看似 违背 常理 的 细节 描写 , 正好
《武陵春·春晚》赏析与解析

《武陵春·春晚》赏析与解析

《 武陵 春 · 春晚 》 赏析 与 解析 原文 : 武陵 春 · 春晚 李清照 〔 宋代 〕 风 住 尘 香 花 已 尽 , 日 晚 倦 梳头 。 物是人非 事事 休 , 欲 语 泪 先 流 。 闻说 双溪 春 尚 好 , 也 拟 泛 轻舟 。 只 恐 双溪 舴 艋 舟 , 载 不 动 许多 愁 。 译文 : 风 停 了 , 尘土 有 花 的 香气 , 枝头 的 花 已经 凋落 殆尽 。 太阳 已经 升 得 很 高 了 , 我 却 懒 得 梳妆 打扮 。 事物 依旧 在 , 人 不 似 往昔 了 , 一切 事情 都 已经 完结 。 想 要 说 些 什么 , 还 没有 开口 , 眼泪 先 流 了 下来 。 听说 双溪 的 春景 尚 好 , 我 也 打算 泛舟 前 去 。 却 害怕 双溪 上 蚱蜢 般 的 小船 , 载 不 动 我 这 许多 的 忧愁 。 注释 : 1 、 武陵春 : 词牌 名 。 2 、 尘 香 : 落花 触 地 , 尘土 也 沾染 上 落花 的 香气 。 花 已 尽 : 有 版本 作 “ 春 已 尽 ” 。 3 、 日 晚 : 《 花草 粹 编 》 作 “ 日落 ” , 《 词谱 》 、 《 词汇 》 、 清 万树 《 词 律 》 作 “ 日 晓 ” 。 4 、 物是人非 : 事物 依旧 在 , 人 不 似 往昔 了 。 三国 曹丕 《 与 朝歌 令 吴质 书 》 : “ 节 同时 异 , 物是人非 , 我 劳 如何 ? ” 宋贺铸 《 雨中 花 》 : “ 人 非 物 是 , 半晌 鸾 肠 易 断 , 宝 勒 空 回 。 ” 5 、 双溪 : 水 名 , 在 浙江 金华 , 是 唐宋 时 有名 的 风光 佳丽 的 游览 胜地 。 有 东 港 、 南港 两 水 汇 于 金华 城南 , 故 曰 “ 双溪 ” 。 6 、 也 拟 : 也 想 、 也 打算 。 宋姜夔 《 点 绛 唇 》 : “ 第 四 桥边 , 拟 共 天 随 住 。 ” 辛 弃 疾 《 摸 鱼儿 》 : “ 长门 事 , 准 拟 佳期 又 误 。 ” 拟 , 准备 、 打算 。 7 、 舴 ( z é ) 艋 ( m ě ng ) 舟 : 小船 , 两头 尖 如 蚱蜢 。 赏析 : 这 首 词 是 宋高宗 绍兴 五 年 ( 1135 ) 李清照 避难 浙江 金华 时 所 作 。 其时 金 兵 进 犯 , 丈夫 既 已 病故 , 家 藏 的 金 石 文物 也 散失 殆尽 , 作者 孑然 一 身 , 在 连天 烽火 中 飘泊 流 寓 , 历尽 世 路 崎岖 和 人生 坎坷 , 处境 凄惨 , 内心 极其 悲痛 。 ( 出自 百度 百 科 ) 可见 , 此时 的 “ 愁 ” 已 不是 少女 时期 的 思春 , 也 不是 婚后 小 别的 离 愁 , 而是 感叹 人生 遭遇 的 悲苦 。 上 片 第 一 句 写景 : 风 停 、 尘 香 、 花 落 。 有 读者 可能 会 觉得 尘 香 是不是 写 的 不 好 , 因为 “ 香 ” 表达 了 某种 美好 的 情感 。 其实 不然 , 因为 “ 尘 香 ” 是 因为 花 落 在 了 尘土 里 , 所以 “ 尘 香 ” 是 为了 引出 “ 花 落

《武陵春·春晚》原文赏析

《武陵春·春晚》原文赏析《武陵春·春晚》原文赏析《武陵春·春晚》原文赏析1  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词赏析: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江,泝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文学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文学赏析《武陵春·春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文学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春晚》意思-赏析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春晚》意思-赏析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春晚》意思|赏析出自宋代人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住尘香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恼人的风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译文二作者:李潇彤1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欣赏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欣赏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 类编草堂诗余 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 文体明辨 古今名媛汇诗 词的 啸余集 古今女史 古今词统 古今诗余醉 历城县志 花镜隽声 见山亭古今词选 诗余神髓 古今图书集成 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 彤管遗编 彤管摘奇 名媛玑隽》

宋代李清照《武陵春·春晚》鉴赏

宋代 李清照 《 武陵 春 · 春晚 》 鉴赏 《 武陵 春 · 春晚 》 朝代 : 宋代 作者 : 李清照 风 住 尘 香 花 已 尽 , 日 晚 倦 梳头 。 物是人非 事事 休 , 欲 语 泪 先 流 。 闻说 双溪 春 尚 好 , 也 拟 泛 轻舟 。 只 恐 双溪 舴 艋 舟 , 载 不 动 许多 愁 。 【 译文 】 风 停 了 , 尘土 里 带 有 花 的 香气 , 花儿 已 凋落 殆尽 。 日头 已经 升 的 老高 , 我 却 懒 得 来 梳妆 。 景物 依旧 , 人事 已 变 , 一切 事情 都 已经 完结 。 想 要 倾诉 自己 的 感慨 , 还 未 开口 , 眼泪 先 流 下来 。 听说 双溪 春景 尚 好 , 我 也 打算 泛舟 前去 。 只 恐怕 双溪 蚱蜢 般 的 小船 , 载 不 动 我 许多 的 忧愁 。 【 诗人 简介 】 李清照 ( 1084 年 3 月 13 日 ~ 1155 年 5 月 12 日 ) 号 易安 居士 , 汉族 , 山东 省 济 南 章丘 人 。 宋代 ( 南 北宋 之 交 ) 女 词人 , 婉约 词 派 代表 , 有 “ 千古 第 一 才女 ” 之 称 。 所 作词 , 前期 多 写 其 悠闲 生活 , 后期 多 悲叹 身世 , 情调 感伤 。 形式 上 善用 白描 手 法 , 自 辟 途径 , 语言 清丽 。 论 词 强调 协 律 , 崇尚 典雅 , 提出 词 “ 别 是 一家 ” 之 说 , 反对 以 作 诗文 之 法 作词 。 能 诗 , 留存 不 多 , 部分 篇章 感 时 咏史 , 情 辞 慷慨 , 与其 词 风 不同 。 有 《 易安 居士 文集 》 《 易安 词 》 , 已 散 佚 。 后人 有 《 漱 玉 词 》 辑 本 。 今 有 《 李清照 集 校注 》 。 【 鉴赏 】 这 首 词 是 宋高宗 绍兴 五 年 ( 1135 ) 作者 避难 浙江 金华 时 所 作 。 当年 她 是 五 十 三 岁 。 那时 , 她 已 处于 国破家亡 之 中 , 亲爱 的 丈夫 死 了 , 珍藏 的 文物 大半 散失 了 , 自 己 也 流 离 异乡 , 无依无靠 , 所以 词 情 极其 悲苦 。 首 句 写 当前 所见 , 本 是 风 狂 花 尽 , 一 片 凄清 , 但 却 避免 了 从 正面 描写 风 之 狂 暴 、 花 之 狼藉 , 而 只用 “ 风 住 尘 香 ” 四 字 来 表明 这 一 场 小 小 灾难 的 后果 , 则 狂风 摧 花 , 落红 满地 , 均 在 其中 , 出 笔 极为 蕴藉 。 而且 在 风 没有 停息 之 时 , 花片 纷飞 , 落 红 如 雨 , 虽 极 不堪 , 尚 有 残花 可见 ; 风 住 之后 , 花 已 沾 泥 , 人 践 马 踏 , 化为 尘土 , 所 余 痕迹 , 但 有 尘 香 , 则 春光 竟 一扫而空 , 更 无 所有 , 就 更为 不堪 了 。 所以 , “ 风 住 尘 香 ” 四 字 , 不但 含蓄 , 而且 由于 含蓄 , 反而 扩大 了 容量 , 使 人 从中 体会 到 更为 丰富 的 感情 。 次 句 写 由于 所见 如 彼 , 故 所为 如此 。 日色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作品鉴赏

李清照 《 武陵 春 · 春晚 》 作品 鉴赏 《 武陵 春 · 春晚 》 这 首 词 借 暮春 之 景 , 写 出 了 词人 内心 深处 的 苦闷 和 忧愁 。 全 词 一 长 三 叹 , 语言 优美 , 意境 , 有 言 尽 而 意 不尽 之 美 。 下面 是 其 作品 鉴赏 , 欢迎 阅 读 。 武陵 春 · 春晚 宋代 : 李清照 风 住 尘 香 花 已 尽 , 日 晚 倦 梳头 。 物是人非 事事 休 , 欲 语 泪 先 流 。 闻说 双溪 春 尚 好 , 也 拟 泛 轻舟 。 只 恐 双溪 舴 艋 舟 , 载 不 动 许多 愁 。 译文 恼人 的 风雨 停歇 了 , 枝头 的 花朵 落 尽 了 , 只有 沾 花 的 尘土 犹 自 散发 出 微微 的 香 气 。 抬 头 看 看 , 日 已 高 , 却 仍 无心 梳 洗 打扮 。 春 去 夏 来 , 花 开花 谢 , 亘古 如 斯 , 唯 有 伤心 的 人 、 痛心 的 事 , 令 我 愁肠百结 , 一 想到 这些 , 还 没有 开口 我 就 泪如雨下 。 听 人 说 双溪 的 春色 还 不错 , 那 我 就 去 那里 划 划船 , 姑且 散 散心 吧 。 唉 , 我 真 担 心 啊 , 双溪 那 叶 单薄 的 小船 , 怕 是 载 不 动 我 内心 沉重 的 忧愁 啊 ! 作品 鉴赏 : 这 首 词 是 宋高宗 绍兴 五 年 ( 1135 ) 作者 避难 浙江 金华 时 所 作 。 当年 她 是 五 十 三 岁 。 那时 , 她 已 处于 国破家亡 之 中 , 亲爱 的 丈夫 死 了 , 珍藏 的 文物 大半 散失 了 , 自 己 也 流 离 异乡 , 无依无靠 , 所以 词 情 极其 悲苦 。 首 句 写 当前 所见 , 本 是 风 狂 花 尽 , 一 片 凄清 , 但 却 避免 了 从 正面 描写 风 之 狂 暴 、 花 之 狼藉 , 而 只用 “ 风 住 尘 香 ” 四 字 来 表明 这 一 场 小 小 灾难 的 后果 , 则 狂风 摧 花 , 落红 满地 , 均 在 其中 , 出 笔 极为 蕴藉 。 而且 在 风 没有 停息 之 时 , 花片 纷飞 , 落 红 如 雨 , 虽 极 不堪 , 尚 有 残花 可见 ; 风 住 之后 , 花 已 沾 泥 , 人 践 马 踏 , 化为 尘土 , 所 余 痕迹 , 但 有 尘 香 , 则 春光 竟 一扫而空 , 更 无 所有 , 就 更为 不堪 了 。 所以 , “ 风 住 尘 香 ” 四 字 , 不但 含蓄 , 而且 由于 含蓄 , 反而 扩大 了 容量 , 使 人 从中 体会 到 更为 丰富 的 感情 。 次 句 写 由于 所见 如 彼 , 故 所为 如此 。 日色 已 高 , 头 犹 未 梳 , 虽 与 《 凤 凰 台 上 忆 吹 箫 》 中 “ 起来 慵 自 梳头 ” 语意 全 同 , 但 那 是 生 离 之 愁 , 这 是 死 别 之 恨 , 深浅 自 别 。 三 、 四 两 句 , 由 含蓄 而 转为 纵 笔直 写 , 点明 一切 悲苦 , 由来 都 是 “ 物 是 人 非 ” 。 而 这种 “ 物是人非 ” , 又 决 不是 偶然 的 、 个别 的 、 轻
《武陵春·春晚》初中古诗词鉴赏

《武陵春·春晚》初中古诗词鉴赏

《 武陵 春 · 春晚 》 初中 古 诗词 鉴赏 原文 : 武陵 春 · 春晚 【 作者 】 李清照 【 朝代 】 宋 风 住 尘 香 花 已 尽 , 日 晚 倦 梳头 。 物是人非 事事 休 , 欲 语 泪 先 流 。 闻说 双溪 春 尚 好 , 也 拟 泛 轻舟 。 只 恐 双溪 舴 艋 舟 , 载 不 动 许多 愁 。 译文 : 风 停 了 , 尘土 里 带 有 花 的 香气 , 花儿 已 凋落 殆尽 。 日头 已经 升 的 老高 , 我 却 懒 得 来 梳妆 。 景物 依旧 , 人事 已 变 , 一切 事情 都 已经 完结 。 想 要 倾诉 自己 的 感慨 , 还 未 开口 , 眼泪 先 流 下来 。 听说 双溪 春景 尚 好 , 我 也 打算 泛舟 前去 。 只 恐怕 双溪 蚱蜢 般 的 小船 , 怕 是 载 不 动 我 内心 沉 重 的 忧愁 啊 。 注释 : 物是人非 : 事物 依旧 在 , 人 不 似 往昔 了 。 三国 曹丕 《 与 朝歌 令 吴 质 书 》 : “ 节 同时 异 , 物是人非 , 我 劳 如何 ? ” 宋贺铸 《 雨中 花 》 : “ 人 非 物 是 , 半晌 鸾 肠 易 断 , 宝 勒 空 回 。 ” 鉴赏 : 这 首 词 是 宋高宗 绍兴 五 年 作者 避难 浙江 金华 时 所 作 。 当年 她 是 五 十 三 岁 。 那时 , 她 已 处于 国破家亡 之 中 , 亲爱 的 丈夫 死 了 , 珍藏 的 文 物 大半 散失 了 , 自己 也 流 离 异乡 , 无依无靠 , 所以 词 情 极其 悲苦 。 首 句 写 当前 所见 , 本 是 风 狂 花 尽 , 一 片 凄清 , 但 却 避免 了 从 正面 描写 风 之 狂暴 、 花 之 狼藉 , 而 只用 “ 风 住 尘 香 ” 四 字 来 表明 这 一 场 小 小 灾难 的 后果 , 则 狂风 摧 花 , 落红 满地 , 均 在 其中 , 出 笔 极为 蕴藉 。 而且 在 风 没有 停息 之 时 , 花片 纷飞 , 落红 如 雨 , 虽 极 不堪 , 尚 有 残花 可见 ; 风 住 之后 , 花 已 沾 泥 , 人 践 马 踏 , 化为 尘土 , 所 余 痕迹 , 但 有 尘 香 , 则 春光 竟 一扫而空 , 更 无 所有 , 就 更为 不堪 了 。 所以 , “ 风 住 尘 香 ” 四 字 , 不但 含蓄 , 而且 由于 含蓄 , 反而 扩大 了 容量 , 使 人 从中 体会 到 更为 丰富 的 感情 。 次 句 写 由于 所见 如 彼 , 故 所为 如此 。 日色 已 高 , 头 犹 未 梳 , 虽 与 《 凤凰 台 上 忆 吹 箫 》 中 “ 起来 慵 自 梳头 ” 语意 全 同 , 但 那 是 生 离 之 愁 , 这 是 死 别 之 恨 , 深浅 自 别 。 三 、 四 两 句 , 由 含蓄 而 转为 纵 笔直 写 , 点明 一切 悲苦 , 由来 都 是 “ 物是人非 ” 。 而 这种 “ 物是人非 ” , 又 决 不是 偶然 的 、 个别 的 、 轻 微 的 变化 , 而是 一 种 极为 广泛 的 、 剧烈 的 、 带 有 根本
《武陵春·春晚》全文鉴赏

《武陵春·春晚》全文鉴赏

《 武陵 春 · 春晚 》 全文 鉴赏 原文 : 武陵 春 · 春晚 李清照 〔 宋代 〕 风 住 尘 香 花 已 尽 , 日 晚 倦 梳头 。 物是人非 事事 休 , 欲 语 泪 先 流 。 闻说 双溪 春 尚 好 , 也 拟 泛 轻舟 。 只 恐 双溪 舴 艋 舟 , 载 不 动 许多 愁 。 译文 恼人 的 风雨 停歇 了 , 枝头 的 花朵 落 尽 了 , 只有 沾 花 的 尘土 犹 自 散发 出 微微 的 香气 。 抬 头 看 看 , 日 已 高 , 却 仍 无心 梳 洗 打扮 。 春 去 夏 来 , 花 开花 谢 , 亘古 如 斯 , 唯有 伤心 的 人 、 痛心 的 事 , 令 我 愁肠百结 , 一 想到 这些 , 还 没有 开口 我 就 泪 如 雨 下 。 听 人 说 双溪 的 春色 还 不错 , 那 我 就 去 那里 划 划船 , 姑且 散 散心 吧 。 唉 , 我 真 担心 啊 , 双溪 那 叶 单薄 的 小船 , 怕 是 载 不 动 我 内心 沉重 的 忧愁 啊 ! 注释 武陵春 : 词牌 名 , 又 作 “ 武林 春 ” 、 “ 花 想 容 ” , 双 调 小令 。 双 调 四 十 八 字 , 上下 阕 各 四 句 三 平 韵 。 这 首 词 为 变格 。 尘 香 : 落花 触 地 , 尘土 也 沾染 上 落花 的 香气 。 花 : 一 作 “ 春 ” 。 日 晚 : 一 作 “ 日落 ” , 一 作 “ 日 晓 ” 。 梳头 : 古代 的 妇女 习惯 , 起床 后 的 第 一 件 事 是 梳妆 打扮 。 物是人非 : 事物 依旧 在 , 人 不 似 往昔 了 。 先 : 一 作 “ 珠 ” , 沈际飞 《 本草堂 诗余 》 注 : “ 一 作 珠 , 误 ” 。 《 崇祯 历城 县志 》 作 “ 欲 泪 先 流 ” , 误 删 “ 语 ” 字 。 说 : 一 作 “ 道 ” 。 “ 尚 好 ” : 一 作 “ 向 好 ” 。 双溪 : 水 名 , 在 浙江 金华 , 是 唐宋 时 有名 的 风光 佳丽 的 游览 胜地 。 有 东港 、 南港 两 水 汇 于 金华 城南 , 故 曰 “ 双溪 ” 。 拟 : 准备 、 打算 。 轻舟 : 一 作 “ 扁舟 ” 。 舴 艋 ( z é m ě ng ) 舟 : 小船 , 两头 尖 如 蚱蜢 。 赏析 : 这 首 《 武陵 春 》 为 作者 中年 孀居 后 所 作 , 非 一般 的 闺 情 闺怨 词 所 能 比 。 这 首 词 借 暮春 之 景 , 写 出 了 词人 内心 深处 的 苦闷 和 忧愁 。 全 词 一 喝 三 叹 , 语言 优美 , 意境 , 有 言 尽 而 意 不尽 之 美 。 这 首 词 继承 了 传统 的 词 的 作法 , 采用 了 类似 后来 戏曲 中 的 代言 体 , 以 第 一 人 称 的 口吻 , 用 深沉 忧郁 的 旋律 , 塑造 了 一个 孤苦 凄凉 环 中 流荡 无 依 的 才女 形象 。 这 首 词 简炼 含蓄 , 足 见 李清照 炼 字 造句 之 功力 。 其中 “ 风 住 尘 香 花 已 尽 ” 一 句 已 达 至 境 : 既 点 出 此前 风吹雨打 、

武陵春·春晚原文及赏析

武陵 春 · 春晚 原文 及 赏析 原文 : 风 住 尘 香 花 已 尽 , 日 晚 倦 梳头 。 物是人非 事事 休 , 欲 语 泪 先 流 。 闻说 双溪 春 尚 好 , 也 拟 泛 轻舟 。 只 恐 双溪 舴 艋 舟 , 载 不 动 许多 愁 。 风 停 了 , 尘土 里 带 有 花 的 香气 , 花儿 已 凋落 殆尽 。 日头 已经 升 的 老高 , 我 却 懒 得 来 梳妆 。 景物 依旧 , 人事 已 变 , 一切 事情 都 已经 完结 。 想 要 倾诉 自己 的 感慨 , 还 未 开口 , 眼泪 先 流 下来 。 听说 双溪 春景 尚 好 , 我 也 打算 泛舟 前去 。 只 恐怕 双溪 蚱蜢 般 的 小船 , 载 不 动 我 许多 的 忧愁 。 赏析 : 这 首 《 武陵 春 》 是 作者 中年 孀居 后 所 作 , 非 一般 的 闺 情 闺怨 词 所 能 比 。 这 首 词 借 暮春 之 景 , 写 出 了 词人 内心 深处 的 苦闷 和 忧愁 。 全 词 一 长 三 叹 , 语言 优美 , 意境 , 有 言 尽 而 意 不尽 之 美 。 这 首 词 继承 了 传统 的 词 的 作法 , 采用 了 类似 后来 戏曲 中 的 代言 体 , 以 第 一 人称 的 口吻 , 用 深沉 忧郁 的 旋律 , 塑造 了 一个 孤苦 凄凉 环 中 流荡 无 依 的 才女 形象 。 这 首 词 简炼 含蓄 , 足 见 李清照 炼 字 造句 之 功力 。 其中 “ 风 住 尘 香 花 已 尽 ” 一 句 已 达 至 境 : 既 点 出 此前 风吹雨打 、 落红 成 阵 的 情景 , 又 绘 出现 今 雨过天晴 , 落花 已 化为 尘土 的 韵味 ; 既 写 出 了 作者 雨天 不得 出外 的 苦闷 , 又 写 出 了 她 惜春 自伤 的 感慨 , 真 可谓 意味 无穷 尽 。 这 首 词 由表及里 , 从 外 到 内 , 步步 深入 , 层 层 开掘 , 上 阕 侧重 于 外形 , 下阕 多 偏重 于 内心 。 “ 日 晚 倦 梳头 ” 、 “ 欲 语 泪 先 流 ” 是 描摹 人物 的 外部 动作 和 神态 。 这里 所 写 的 “ 日 晚 倦 梳头 ” , 是 另外 一 种 心境 。 这时 她 因 金 人 南下 , 几经 丧乱 , 志同道合 的 丈夫 赵明诚 早已 逝世 , 自己 只身 流落 金华 , 眼前 所见 的 是 一年一度 的 春景 , 睹物思人 , 物是人非 , 不禁 悲从中来 , 感到 万事 皆 休 , 无穷 索 寞 。 因此 她 日 高方 起 , 懒 于 梳理 。 “ 欲 语 泪 先 流 ” , 写 得 鲜明 而 又 深刻 。 这里 李清照 写 泪 , 先 以 “ 欲 语 ” 作为 铺垫 , 然后 让 泪 夺眶而出 , 简单 五 个 字 , 下 语 看似 平易 , 用意 却 无比 精深 , 把 那种 难以 控制 的 满 腹 忧愁 一 下 子 倾泻 出来 , 感人肺腑 、 动人心弦 。 词 的 下阕 着重 挖掘 内心 感情 。 她 首先 连用 了 “ 闻说 ” 、 “ 也 拟 ” 、 “ 只 恐 ” 三 组 虚字 , 作为 起伏 转折 的 契机 , 一波三折 , 感人至深 。 第 一 句
《武陵春·春晚》原文及赏析

《武陵春·春晚》原文及赏析

原文 : 武陵 春 · 春晚 【 作者 】 李清照 【 朝代 】 宋风 住 尘 香 花 已 尽 , 日 晚 倦 梳头 。 物是人非 事事 休 , 欲 语 泪 先 流 。 闻说 双溪 春 尚 好 , 也 拟 泛 轻舟 。 只 恐 双溪 舴 艋 舟 , 载 不 动 许多 愁 。 译文 : 风 停 了 , 尘土 里 带 有 花 的 香气 , 花儿 已 凋落 殆尽 。 日头 已经 升 的 老高 , 我 却 懒 得 来 梳妆 。 景物 依旧 , 人事 已 变 , 一切 事情 都 已经 完结 。 想 要 倾诉 自己 的 感慨 , 还 未 开口 , 眼泪 先 流 下来 。 听说 双溪 春景 尚 好 , 我 也 打算 泛舟 前去 。 只 恐怕 双溪 蚱蜢 般 的 小船 , 怕 是 载 不 动 我 内心 沉重 的 忧愁 啊 。 注释 : 武陵春 : 词牌 名 , 又 作 “ 武林 春 ” 、 “ 花 想 容 ” , 双 调 小令 。 双 调 四 十 八 字 , 上下 阕 各 四 句 三 平 韵 。 这 首 词 为 变格 。 尘 香 : 落花 触 地 , 尘土 也 沾染 上 落花 的 香气 。 花 : 一 作 “ 春 ” 。 舴 艋 ( z é m ě ng ) 舟 : 小船 , 两头 尖 如 蚱蜢 。 唐 张志和 《 渔父 》 词 : “ 钓台 渔父 褐 为 裘 , 两两三三 舴 艋 舟 。 ” 赏析 : 这 首 《 武陵 春 》 是 作者 中年 孀居 后 所 作 , 非 一般 的 闺 情 闺怨 词 所 能 比 。 这 首 词 借 暮春 之 景 , 写 出 了 词人 内心 深处 的 苦闷 和 忧愁 。 全 词 一 长 三 叹 , 语言 优美 , 意境 , 有 言 尽 而 意 不尽 之 美 。 这 首 词 继承 了 传统 的 词 的 作法 , 采用 了 类似 后来 戏曲 中 的 代言 体 , 以 第 一 人称 的 口吻 , 用 深沉 忧郁 的 旋律 , 塑造 了 一个 孤苦 凄凉 环 中 流荡 无 依 的 才女 形象 。 这 首 词 简炼 含蓄 , 足 见 李清照 炼 字 造句 之 功力 。 其中 “ 风 住 尘 香 花 已 尽 ” 一 句 已 达 至 境 : 既 点 出 此前 风吹雨打 、 落红 成 阵 的 情景 , 又 绘 出现 今 雨过天晴 , 落花 已 化为 尘土 的 韵味 ; 既 写 出 了 作者 雨天 不得 出外 的 苦闷 , 又 写 出 了 她 惜春 自伤 的 感慨 , 真 可谓 意味 无穷 尽 。 这 首 词 由表及里 , 从 外 到 内 , 步步 深入 , 层 层 开掘 , 上 阕 侧重 于 外形 , 下阕 多 偏重 于 内心 。 “ 日 晚 倦 梳头 ” 、 “ 欲 语 泪 先 流 ” 是 描摹 人物 的 外部 动作 和 神态 。 这里 所 写 的 “ 日 晚 倦 梳头 ” , 是 另外 一 种 心境 。 这时 她 因 金 人 南下 , 几经 丧乱 , 志同道合 的 丈夫 赵明诚 早已 逝世 , 自己 只身 流落 金华 , 眼前 所见 的 是 一年一度 的 春景 , 睹物思人 , 物是人非 , 不禁 悲从中来 , 感到 万事 皆 休 , 无穷 索 寞 。 因此 她 日 高方 起 , 懒 于 梳理 。 “ 欲 语 泪 先 流 ” , 写 得 鲜明 而 又

武陵春·春晚原文及翻译,武陵春·春晚赏析

武陵春·春晚原文及翻译,武陵春·春晚赏析    武陵春·春晚原文  作者:李清照 〔宋代〕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春晚译文二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武陵春·春晚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武陵春·春晚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原文及赏析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原文及赏析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这首词为变格。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  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宋代《武陵春·春晚》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宋代《武陵春·春晚》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原文 : 武陵 春 · 春晚 【 作者 】 李清照 【 朝代 】 宋风 住 尘 香 花 已 尽 , 日 晚 倦 梳头 。 物是人非 事事 休 , 欲 语 泪 先 流 。 闻说 双溪 春 尚 好 , 也 拟 泛 轻舟 。 只 恐 双溪 舴 艋 舟 , 载 不 动 许多 愁 。 译文 : 风 停 了 , 尘土 里 带 有 花 的 香气 , 花儿 已 凋落 殆尽 。 日头 已经 升 的 老高 , 我 却 懒 得 来 梳妆 。 景物 依旧 , 人事 已 变 , 一切 事情 都 已经 完结 。 想 要 倾诉 自己 的 感慨 , 还 未 开口 , 眼泪 先 流 下来 。 听说 双溪 春景 尚 好 , 我 也 打算 泛舟 前去 。 只 恐怕 双溪 蚱蜢 般 的 小船 , 怕 是 载 不 动 我 内心 沉重 的 忧愁 啊 。 注释 : 说 : 一 作 “ 道 ” 。 “ 尚 好 ” : 一 作 “ 向 好 ” 。 双溪 : 水 名 , 在 浙江 金华 , 是 唐宋 时 有名 的 风光 佳丽 的 游览 胜地 。 有 东港 、 南港 两 水 汇 于 金华 城南 , 故 曰 “ 双溪 ” 。 拟 : 准备 、 打算 。 宋姜夔 《 点 绛 唇 》 : “ 第 四 桥边 , 拟 共 天 随 住 。 ” 辛弃疾 《 摸 鱼儿 》 : “ 长门 事 , 准 拟 佳期 又 误 。 ” 轻舟 : 一 作 “ 扁舟 ” 。 赏析 : 这 是 李清照 避难 金华 时 所 写 的 一 首 词 。 当时 国破家亡 , 夫 伤 物 散 , 她 也 流离失所 , 无依无靠 , 所以 , 词 情 及其 悲苦 凄惨 。 首 句 写 当前 所见 , “ 风 住 尘 香 ” 四 个 字 表达 了 一 场 小 小 的 灾难 的 后果 : 狂风 摧 花 , 落红 无数 , 花 已 沾 泥 , 人 践 马 踏 , 依然 化为 尘土 , 所 余 痕迹 , 但 有 尘 香 。 这 四 个 字 不但 含蓄 , 而且 扩大 了 容量 , 使 人 从中 体会 了 词人 更为 丰富 复杂 的 感情 。 次 句 写 由于 所见所闻 , 故 所为 如此 。 日头 已 高 , 头 犹 未 梳 , 虽 与 《 凤凰 台 上 忆 吹萧 》 中 “ 起来 慵 自 梳头 ” 语意 全 同 , 但 那 是 生 离 之 愁 , 这 是 死 别 之 恨 , 情景 极 然 不同 。 三 四 句 , 由 含蓄 转 而 纵 笔直 写 , 点明 一切 悲苦 , 由来 皆 因 物是人非 。 而 这种 变化 是 广泛 的 、 重大 的 、 剧烈 的 变化 , 无尽 的 痛苦 、 悲哀 全 在 其中 。 所以 , 词人 以 事事 休 来 作 结 , 来 概括 自己 的 绝望 之 情 。 前 两 句 含蓄 , 后 两 句 真率 。 含蓄 , 是 由于 此 情 无处 所 诉 ; 真率 , 是 由于 虽 明知 无处 可 诉 , 仍 不得 不 诉 。 故 似 相反 , 而 实则 相辅相成 。 上 片 既 极 言 所见 景 之 凄惨 , 心境 之 凄苦 , 所以 , 下 片 便 宕 开 , 从 远处 说起 。 李清照 是 极爱 游山玩水 的 。 双溪 是 浙 金华 的 名胜 风景 区 , 她 想 借 游览 来 排遣 心中 的 凄惨 心境 。 但 实际 上 ,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21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武陵春·春晚》赏析

精品
PDF212.3KB 5
1/5
2/5
展开阅读剩余3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