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题及答案 19-20上·无锡·期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参〔先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观点中,“修身”是基础,那么“齐家”在这个观点中扮演什么角色? A.“齐家”是“修身”的延续,强调个人修养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 B.“齐家”是“修身”的体现,家庭的和睦与个人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 C.“齐家”是“修身”的目标,家庭生活的和谐是个人修养的终极追求。 D.“齐家”是“修身”的挑战,家庭生活需要个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 答案:A.“齐家”是“修身”的延续,强调个人修养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 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并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文章通过论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概念,来说明实现修身的途径和方法,并强调从天子到庶人都要以修身为本。 3.“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格物致知”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为实现修身提供前提条件,即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实现修身的目的。 23-24上·文山·期末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古之欲明①明德②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③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齐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④。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释]①明:动词,彰明。②明德:美德。③齐;治理,整理。④格物: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辨事物,尽事物之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故:________(2)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 (3)不如乐之者乐:________(4)欲治其国者欲: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3.请从“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任一方面,在[甲]文中选择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 4.除“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外,[甲][乙]两文都提到①_____的重要性。[甲]文告诉我们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乙]文告诉我们要②_____。 答案: 1.(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2)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3)不如乐之者:乐,以……为乐。 (4)欲治其国者:欲,想。 2.(1)我们应该选择好的方面去学习,对于不好的方面则改正。

猜你喜欢
2.8万次浏览
5555人收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题及答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题及答案

19-20上·无锡·期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参〔先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观点中,“修身”是基础,那么“齐家”在这个观点中扮演什么角色?A.“齐家”是“修身”的延续,强调个人修养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B.“齐家”是“修身”的体现,家庭的和睦与个人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C.“齐家”是“修身”的目标,家庭生活的和谐是个人修养的终极追求。D.“齐家”是“修身”的挑战,家庭生活需要个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答案:A.“齐家”是“修身”的延续,强调个人修养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答: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强调修身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儒学经典思想--八项条目的主要内容,更是儒学“内圣外王”思想的体现。儒学“内圣外王”其核心是修身,关键是齐家,以修身为界,分为“内圣”与“外王”,是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高尚境界,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修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即“内圣”的集中体现,也是“内圣外王”的核心。总体来说,修身不仅要有爱国的思想,还要有爱国的本领。主要是指内求,尤其是自我的道德修养,“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特别强调“慎独”。怀有敬畏之心,谨慎的遵守道德准则。齐家是指孝敬父母长者,家庭和睦,爱自己的家庭、配偶、子女,特别是从严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特别是为官者,更要对配偶子女利用自己地位和权力的影响力,谋取非法利益的要严惩不贷,绝不能姑息养奸甚至庇护。治国是指学以致用,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国家管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富有强烈的爰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平天下即使天下平,“平”在这里是指公平、公正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文(精选范文):1修身,就是在人们精神的高度发展、思想的深度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提高个人品德修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修身工作,就是要求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都知道,修身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思想境界,为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立足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远大的,但是不断地学习也是不可能达到成功的。我们要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必须遵循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人在为一些事物或物上的原因而烦恼和烦恼,而有些人为一些事物或物而烦恼和烦恼、焦虑和烦恼。这些人就是一些庸俗的人。这些人总是以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于学习,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哪里,总是以为这样就可以做的很好,并且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了。这样的人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我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我见【原文】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末之有也!【译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大学的宗旨在于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西汉时期戴圣的文章,这一章收束《大学》全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思想在《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还有反复的论述和展开。全文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传统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即“修身”,通过治理家庭即“齐家”,直到治理好诸侯国即“治国”,最后达到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即“平天下”,这也成为了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理想。儒家“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天下均平的社会理想状态。但这个“均平”或“平均”却不是人们所理解的那个平均主义的“平均”,不是绝对的量的均匀,而是一个表示合理、平衡、公正、公平、秩序、和谐等意义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就基本含义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在等级秩序基础上的平等和公平。那么如何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呢?就是原文中提到的格物,所谓格物即是极力地研究事物的本质,规律。放在如今

修身治国平天下

修家、治国、平天下"是句历史名言,事过境迁,夕日的封建社会早已经化为就历史的烟尘,但是这句名言在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激励和引导了多少俊杰成就了英雄伟业。 修身,也即正心修身,应力克“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正心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喜爱一个人的同时,能够“所谓认识到他的不足;厌恶一个人的同时,又能了解他的长处。 在当代,“修身”,一方面要“识事务”,即认识“人”,进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统领事务才能。也就是说,要具备文科方面的知识与才能。另一方面要“明事理”,即明白自然事务发展的规律,是一个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发现客观世界,影响或改造客观世界方面的素能要求。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应当都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再一方面要“兴事业”,即每个人要有实现自己理想或梦想的追求与抱负,要“志高存远”。 治国,即治理国家,这是一个人成功的标识。治国,本意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训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训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题一、文言文默写填空1、,知至而后意诚。2、家齐而后国治,。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二、选择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家国文化的()。A.重修身B.由小到大C.胸怀天下D.家国兼顾2、《大学》中的很多道理为中国人所熟知,流传着很多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的言论,下列与《大学》文不相关的词句是()。A、格物致知B、心不在焉(正确答案)C、人先矩已D、执两用中三、解释下列词语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四、翻译文章第一段。五、何为“矩之道絜”?六、学习完这篇文章,谈谈对“治国,平天下”的理解。参考答案:一、1、物格而后知至2、国治而后天下平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二、1、B 2、B三、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四、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
一课一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课后习题

一课一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课后习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参〔先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出自下列哪部经典 A.《中庸》B.《大学》C.《论语》D.《孟子》2、文学常识填空《大学》出自 原本是其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大学》和 并称“四书”。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3、请写出两句《大学》中的经典名句。4、根据这篇文言文,结合现代社会,如何理解其现实意义。5、如何理解“物格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综合练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综合练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题1、默写原文。2、中国人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于下面这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济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矩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麻人,是皆以修身为本。”请问它的出处最有可能是()。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3、“四书”、“五经”、“六艺”分别指的什么?请简要回答。4、解释原文大意。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谈谈如何做到“修身”。6、谈谈民心的重要性。参考答案: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综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也是孟子教育他弟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正人必先正己,治国必先治家”,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句非常值得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领导干部深思的名言警句,几千年来,这句话又被无数知识者视为最高理想。欲治国、欲平天下,必须先修身、先齐家。而所谓修身,就是要自觉做到慎独、慎微、慎欲。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牢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一千年古训,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地遵守道德准则,仔细地把握生活小节,绝不做有损大节的事情,常怀律己之心,不要独处时存在侥幸心理,自欺欺人,甚至腐化堕落,导致走向犯罪的深渊。慎微,就是“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时时谨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要以张伯行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文言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随堂测验

文言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随堂测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题一、填空曾参,字子舆,门人尊称为。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孔子晚年的重要弟子之一,造诣很深,七十子之一。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俱列孔门七十二贤。以修身和孝行著称,又颇多著述,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师。身后被尊为“”。二、选择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坚持了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B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C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D .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2、在中国思想传统中,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是()。儒家B .法家C .阴阳家D .道家三、解释词语1、正心:2、修身:3、齐家:4、治国:四、翻译句子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五、文言文默写填空1、欲治其国者,。2、意诚而后心正,。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六、请根据下列这段文字,谈谈自己的感想。“修身齐家治国平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要解释这句儒家经典,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是继承西周的分封制。所谓分封制,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盟国的首领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据史书记载,当时有800多个诸侯国。诸侯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周王室称王、天子。《诗经·小雅·北山》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诸侯之下有家族,首领叫卿、大夫
勾选下载
全部下载(13篇)
搜索
下载夸克,免费领特权
下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题及答案

精品
PDF130.7KB 4
1/4
展开阅读剩余3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