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泽东的故事
1 、 毛泽东 少年 时代 和 同伴 放牛 时 , 经常 在 山坡 上 玩耍 , 一 玩 起来 往往 就 误 了 放牛 , 要么 是 到 了 时间 牛 还 没有 吃 饱 , 要么 是 牛 跑 到 人家 的 田里 去 啃 庄稼 。 怎样 才能 既 保证 放 好 牛 , 又 让 大家 玩 得 痛快 ? 毛泽东 和 大家 商量 了 一个 办法 。 他 把 同伴 们 组织 起来 分成 三 班 : 一 班 看 牛 , 不 让 它们 吃 了 庄稼 ; 一 班 割 草 ; 一 班 去 采 野 果子 。 每天 轮班 , 今天 看 牛 的 , 明天 割 草 , 后天 去 采 野 果子 。 这样 , 各人 都 有 自己 的 工作 。 快 到 晌午 的 时候 , 大家 都 回到 了 原来 聚会 的 地方 。 这 时候 , 毛泽东 就 把 草 和 果子 拿 来 , 合理 地 分给 每 个 人 。 有时 不够 分 了 , 他 就 少 分 一点 。 而 有 剩余 的 草 , 他 就 用 绳 拴 起吊 在 树枝 上 , 谁 能 跳 起来 抓 着 就 归 谁 。 和 毛泽东 一起 , 不仅 能 放 好 牛 , 而且 玩 得 痛快 , 因此 , 小 伙伴 都 乐意 同 毛泽东 一起 放牛 , 称 他 为 “ 牛 司令 ” 。 2 、 毛泽东 3 岁 时 , 就 喜欢 认字 , 一 字 连 认 三 遍 , 他 就 记住 了 。 一 天 , 舅舅 开 的 启蒙 馆 开学 了 。 他 听到 蒙馆 里 读书 声 , 甩掉 手里 的 小 木锤 直 往 教室 里 跑 , 他 大 舅母 追 都 没有 追 上 , 他 跑 进 教室 , 就 去 抢 与 一个 比 他 高 出 一 大 截 的 学生 的 板凳 。 这 学生 只得 向 先生 告状 : “ 先生 的 外甥 坐 了 我 的 板凳 。 ” 他 舅母 追 到 这里 , 双手 去 抱 外甥 , 见 外甥 毛 双手 抱 着 凳子 不肯 , 大 舅父 去 抢 , 差点 把 舅父 的 眼镜 打 掉 。 文玉钦 见 毛 小 小 年纪 就 想 要 读书 , 只得 另 找 一 条 板凳 放 了 一个 简易 桌子 , 让 其 旁听 。 从此 , 毛 成 了 启蒙 馆 里 的 旁听 生 , 并 养成 了 好学 、 好问 、 勤 写 、 勤 练 的 习惯 。 3 、 1957 年 , 毛泽东 在 写 给 《 诗刊 》 的 一 封 信 中 , 将 “ 贻误 青年 ” 的 “ 贻 ” 误写 为 “ 遗 ” 。 这 封 信 的 手迹 发表 后 , 北大 一 位 学生 写信 给 毛泽东 , 直言 指出 “ 遗 误 青年 的 “ 遗 ” 应 为 “ 贻 ” 。 毛泽东 欣然 接受 这 个 意见 , 并 专门 给 《 诗刊 》 编辑 部 打 招呼 , 请 予 更正 。 4 、 1943 年 元宵 节 前夕 , 即 正月 十 四 下午 , 毛泽东 在 延安 枣园 散步 , 遇见 了 侯 老汉 和 胡 老汉 , 闲谈 中 得知 两 位 老汉 已 年 过 六 十 , 还是 同年 同月 同日 出生 , 巧 的 是 第 二 天 就是 他们 的 生日 。 经 了解 , 枣园 村 年 过 花甲 的 老人 共有 24 位 。 说者 无意 , 听者 有心 。 毛泽东 当晚 就 派 人 邀请 24 位 老人 , 第 二 天 一起 过 生日 。 那 天 下午 , 24 位